閱讀963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諸葛亮七擒孟獲真的有七擒七縱?或是七請孟獲

七擒孟獲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三國典故,指的是諸葛亮為了降服南方的地方酋長孟獲,對其七擒七縱,使孟獲徹底服服帖帖歸降蜀國的典故。然而《三國誌》本傳中未記載孟獲事跡,史書《漢晉春秋》和《襄陽記》有記載。《三國演義》對這段故事倒是寫得會聲會影非常精彩。

(七擒孟獲)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是否確有其事?首先孟獲本人在曆史上是否存是一個爭議已久的話題,民國時雲南地方史誌專家張華爛先生作《孟獲辯》稱孟獲是“無是公”,他認為:“陳壽誌(指陳著《三國誌》)於南中叛黨雍闓高定之徒,大書特書,果有漢夷共服之孟獲,安得略而不載?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為‘獲’,天下安有如此湊巧之事?”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雖然孟獲的生卒時間無法考證,但孟獲是實有其人的。孟獲的籍貫和家世,多與南中大姓有關。雲南昭通第三中學內著名漢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昭通縣縣城南十裏白泥井出土的。該碑記載漢代孟姓在曆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兩個大姓之一。

七擒孟獲最早出現在東晉《華陽國誌》卷四《南中誌》,另外在《三國誌·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的記載。但《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出師表》及當時率軍首領《三國誌·蜀誌》卷十三《李恢·呂凱傳》均沒有直接記載。北宋的《資治通鑒》中,則提到:孟獲被“七擒七縱,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顯然是采納了《華陽國誌》的記載。究竟是後來的史學家發現了新資料彌補了《三國誌》的不足,還是後來的史學家將傳說也寫進了史書裏麵呢?

(《三國演義》中孟獲形象)

為弄清諸葛亮南征相關曆史謎題,自2011年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與涼山州博物館重走南征路,耗時三年,行程四萬裏。

據悉,此次三國文化遺產考察是全國首次。最近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都市諸葛亮研究會主辦的全國三國文化遺產考察暨諸葛亮南征研討會在成都正式開幕。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三國文化研究專家、研究員羅開玉告訴記者,在南征路線考察過程中發現,沿途不僅有很多孟獲的傳說,還有很多紀念孟獲的廟宇和以孟獲為名的村莊、縣城。在雷波縣馬湖金龜島上的海龍寺中,專門建有一座孟獲殿。“這是全國唯一一座供奉彝族首領的廟宇。

當地學者認為,《三國演義》中‘七擒七縱’孟獲乃是誤傳,根據諸葛亮‘攻心為上’的政策,應該是‘七請’才對。”羅開玉說,當地學者認為諸葛亮南征是為了確保後方的長期安定團結,以盟友的身份相邀孟獲,二人地位平等地共商興國大計,也符合諸葛亮“攻心”和民族和睦的理念。“《三國誌》上沒有記載‘七擒孟獲’一事,‘請’與‘擒’音相近,也許真正的曆史正是‘七請孟獲’。”很明顯,在戰爭中能做到對一個部族首領做到七擒七縱,幾乎是不可能的,七請的可能性更大。

在研討會上,著名三國史研究學者、百家講壇《三國名將》主講人方北辰和中國《三國演義》研究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沈伯俊,分別從曆史和文學的角度分析講述了諸葛亮南征故事。沈伯俊認為:“《三國誌》是《三國演義》最重要的史料來源,但並沒有為《三國演義》提供敘事結構框架,更不宜說《三國演義》是‘演’《三國誌》之‘義’。”

(七擒孟獲戲曲)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長謝輝透露,今年6月,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將聯合全國相關博物館、文管所,並聘請三國文化知名研究專家擔任顧問,以成都為始發地,開展“全國三國文化遺產調查項目”,項目預計將於2019年12月結束。謝館長介紹,本次調查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在國內尚屬首次,這也是第一次對三國文化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完整梳理。

最後更新:2017-09-03 19:27:18

  上一篇:go 楊冪放言不接受背叛,膝蓋顏色那麼深,小疤痕十分明顯!
  下一篇:go 郭晶晶生女後首次現身顯老態,網友:這才是一個人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