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服務在物聯網產業鏈的新定位
物聯網一直以來都是個很亮的噱頭,就如摩拜對自己的定位一樣,不是一個出行服務提供商,也不是一個自行車的生產製造商,而是一個的物聯網平台運營商。當我們需要去理解物聯網這個名詞背後的含義時,卻各有各的說法,或者說,在國家麵前說國家想聽的,在資本麵前說資本想聽的,在客戶麵前說客戶想聽的。若我們肢解摩拜的服務,大概是包括了每個器官都被改造過的自行車、一把電子鎖和相應的太陽能麵板,一個可以開鎖和付費的APP交互係統,支撐這個業務開展的管理平台,或許背後後麵還有一套營銷係統和大數據係統,哪一個都不是新鮮事,這些東西拚在一起,就成了物聯網的現象級應用。
這背後當然有很多創新的地方,這些創新的聚集,成就了摩拜今日的成功。但是每個細分環節,似乎隻是傳統行業的再升級,車企升級、智能鎖升級、應用平台開發,就連那個成就摩拜的押金模式,也不過是資金池運營的常見模式。而我們通信行業的從業者,也不可避免的在這個過程中接受被升級的事實。
當我們用傳統通信服務的思路,去為這些物聯網新貴們提供服務時,我們會發現存在各種矛盾與衝突。傳統通信服務的服務對象是每個消費者個體,也就是說所說的C端,價值評估基於用量和質量,這也是競爭差異化的主要方向。這個基本前提定義了通信服務企業的組織架構、市場營銷手段、銷售模式、服務流程、投資策略、產品形態等。比如一定是品牌營銷打頭,渠道推廣與促銷落地;一定是指標式的管理方式,即追求一個較高的百分比質量,而可以放棄離100%的那個距離;也一定是設定多樣化的產品規則,來滿足各個層麵的消費者。
這一套模型用到物聯網產業上麵,則碰到了嚴重的衝突。
摩拜說,首先,我不要那麼複雜的套餐,每輛車一個月平均30M的流量,有的車稍多,有的車稍少,另外我需要短信來啟動關鍵服務。於是,那一套流量運營的思路在這裏立馬沒用了。
摩拜還說,因為我要上產線測試,我要入庫,所以我要測試期和沉默期,這個時間段別給我計費,我啥時候放到市場,什麼時候開始收費。於是通信服務要匹配產品的生命周期了。
然後,我的設備因為長期戶外使用,所以震動、潮濕、高低溫這些情況,千萬不能斷網,不然我車找不到了。SIM卡或許也要專門定製了。
最後,摩拜還要求,我要求每次下訂單後兩周內供貨,貨物上麵要標準編碼,統一外觀,按我要求發到我的各個生產商。供應鏈也提出專門要求了。
末了,哪些數據管理、運營監控、預警管理等,當然是一個不能少,這些需要一套專業的平台去支持。
到這裏,你發現通信服務的那一套玩法,不太管用了,而新的要求,似乎要花大力氣去滿足。這個過程中,大概是需要填很多坑,交很多學費的。
更麻煩的是,摩拜隻代表了物聯網產業裏麵的自行車出行細分市場,汽車、醫療、家居、安防、公共事業等都是一個個獨立行業,每個行業都有一定的差異性,拿摩拜的服務方案,還不一定用的上,行業解決方案成為一個必須麵對的事實。這就是傳統通信服務碰到物聯網的尷尬所在。
物聯網通信服務,一定是企業服務市場的、行業性的、適應客戶供應鏈的。所有的企業經營的開展,務必遵循這個大的規律。在這裏,通信服務不再是一個專業市場,而是整個生產製造供應鏈的主要零配件。
中間的機會在哪裏,就是不斷理解客戶產品對這個零配件的功能性需求,不斷理解客戶供應鏈及產品生命周期需求,不斷理解客戶的綜合成本控製需求,不斷理解客戶的數據決策需求。
這是產業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鎏雲物聯的價值所在。我們堅定地圍繞客戶的核心需求,整合研發網絡、通信、安全基礎能力,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雲服務解決方案。我們支持我們的客戶,創造更優秀的萬物連接未來。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最後更新:2017-07-27 16: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