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98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诸葛亮死后,真正谋反的不是魏延,而是关羽的属下

核心提示:诸葛亮临终之时身边只有杨仪等人接受遗命,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病况恶化太快来不及从前线召回魏延。

诸葛亮六出祁山未能如愿,最后病死在前线。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在五丈原修了一座庙来纪念诸葛亮。未登五丈原,先过高店镇,因为魏延曾在此扎营,此镇又名“魏延城”。魏延是蜀汉名将,他为蜀汉的开国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刘备的信任。

二 刘备在成都建都,先委任关羽镇守荆州以防东吴,又选拔大将镇守汉中以抗北魏。魏延治军严谨,善养士卒,他镇守的汉中前线固若金汤,可谓不辱使命。在诸葛亮大举伐魏前,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在蜀汉的北伐大军之中,他是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

三 魏延在汉中举行的军事会议会上,提出率领一支奇兵经过子午谷奇袭长安,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收复故都,这个计划被诸葛亮否定。虽然两人的意见有所不同,但并不影响工作。诸葛亮深知魏延的才干与胆识,每次北伐,都以他为先锋,魏延也坚决服从军令,忠实完成任务。

四 杨仪是文官,后投奔关羽,因能说会道被诸葛亮提拔为秘书长,因此不免常以诸葛亮的名义对诸将发号施令。魏延自恃功高,从来不买他的账,两人积怨甚深。魏延在前线一心抗敌时,杨仪利用魏延与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分歧,屡进谗言,说魏延常发牢骚。发些什么牢骚呢? 不外乎“诸葛亮胆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诸葛亮常常勉励双方摒弃纷争,大局为重。

五 杨仪取得诸葛亮信任之后,从朝内到军中都拉好了关系,做好与魏延争权的准备。诸葛亮临终之时身边只有杨仪、姜维等人接受遗命。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病况恶化太快来不及从前线召回魏延;二是诸葛亮在杨、魏之争中有偏向杨仪的倾向。究竟真相如何后人也只能是揣测而已。

六 杨仪传达的遗命只有两条一、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全军由杨仪统率向汉中撤退。二、命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全军仍按时行动。杨仪派人向魏延传达遗命,故意激怒他,只要他抗命,就可以用“谋反“的大帽子去陷害魏延。魏延果然上当,当时魏延就表示了如下的态度: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耶!再说了,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给杨仪断后,杨仪算老几?

七 魏延的抗命,让杨仪抓住了把柄,而且退兵的命令是以诸葛亮的名义发布的,魏延反对诸葛亮,就是谋反。杨仪飞报到成都说魏延谋反。魏延也飞报到成都说杨仪谋反。蜀汉君臣凭着印象,采取了相信杨仪,怀疑魏延的态度。就是这种偏袒的态度,被杨仪充分利用,要了魏延的命。

八 魏延认为只是不买杨仪的账,并非对蜀汉抗命。他命令部下抢在杨仪之前先到汉中,当时敌人在汉中南,如果说他谋反,为什么他不向北去,反而南下呢?而杨仪则是狠下一条心,从一开始就准备把他往死里整。杨仪到处传达军令,说魏延谋反,使他军心涣散。最后利用魏延信任的马岱接近并乘机袭杀他。魏延至死都得不到再次申辩的机会,真是冤沉海底。

九 魏延被害后,杨仪居然在他的头上瑞几脚,大骂一番,还要诛其三族,表现出小人报仇的快意,实在是暴露了自己卑劣的真面目。其实,真正意图谋反的不是魏延而是杨仪。当年杨仪领军回到成都,自以为功劳很大,应该接替诸葛亮秉政。不料这一位置竟为蒋琬所得,估计蜀汉君臣已摸清魏延冤案的真相,所以对杨仪作了冷处理,只给他一个有职无权的中军师虚衔。

十 杨仪认为自己的资格比蒋琬老,才能比蒋琬高,不用自己,太不公平。因此,他大失所望,满腹牢骚。看到杨仪怨气冲天,后主遂废杨仪为庶人,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最后下狱,自杀身亡。杨仪害人终害己、死有余辜。可惜一代名将魏延不死于敌人的明枪,却死于自己人的暗箭。可以说,魏延是死于杨仪的“关系网”。在关系网的保护之下,小人得逞,君子蒙冤,错案层出,这一切也是古今有之。

最后更新:2017-08-20 13:19:06

  上一篇:go 融百事通:万达告别房地产——马云入局租房市场
  下一篇:go 靳东出品必属精品!这几部电视剧让勒东彻底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