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張智威:AI、大數據、雲計算將實現醫療行業顛覆性創新
?AI無疑是今年的熱門話題,筆者第一次邀請了微軟小冰的首席架構師,以一個專業技術人員的身份,給會員們科普了認識AI的基本世界觀。第二次我們請了圖普科技CEO李明強,來從創業者的身份聊如何看待AI的實際應用。
然而這一定還不能滿足你對AI的好奇,本期迎來一個進階話題,討論AI在醫療行業的應用與前景。圓桌主人,絕對的業界大牛:HTC負責研發及醫療的總裁、原Google中國工程院院長張智威(Edward Y. Chang)博士。
他是穀歌創始人的同學,李開複見過評正教授最快的人
張智威是Google兩位創始人佩奇(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斯坦福同學,出身一個實驗室,在98年Google剛創立的時候,曾一再邀請張智威加入。而張智威真正加入的時間是在2006年,負責搜索與社區產品,2010年負責全球移動技術創新的研發。
初見張教授,我就感受到一股儒雅的氣質。後來看到網上的報道:
朋友都叫張智威“詩人科學家”,網上有他很多的詩篇。在他加入Google時,有道考題就是讓他作一首詩,“二三十分鍾以後他就回來了,並且做了兩首詩”,李開複回憶說。
李開複曾評價張智威:“他是我認識的教授裏麵,最快的從助理教授變成正教授的人”。這中間,隻花了不到七年的時間。1999年8月,獲得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之後,張智威教授受聘於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電子和計算機工程係。2003年3月,他獲得終身職位,並於2006年晉升為電子工程學正教授。
目前,張智威是HTC 研發及醫療總裁,HTC北京的新項目,是他從零到一、一手搭建的,而他目前最關注的方向AI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團隊贏國際大獎亞軍,但智能醫療一切都剛開始
張智威曾在清華大學的分享中提到:
醫療的發展,受到成本、品質、普及,三個方麵互相牽製。
成本上,全世界都看病貴,醫療保險也是美國的社會核心議題,中國看病貴所以發的社會矛盾不勝枚舉;
品質上,臨床中仍然有很高的誤診率,美國都高達120萬例;
普及上,中國的易患關係緊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醫生和病人的比例低;然而在非洲醫生和病人的比例隻有1:2000。
這三方麵都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但因AlphaGo熱議的AI技術理論上能很大程度上改變現狀。如果能實現AI在線診斷,能極大解放醫生資源,更精準地服務更多病人。其實智能醫療想象力還不止這些,VR輔助手術、精確的基因測序預測、治療癌症……
張智威認為,實現醫療行業顛覆性創新,需要三大技術的參與:1.AI和大數據;2.雲計算;3.移動傳感器。HTC試圖把醫療診斷從被動化主動,用硬件設備實現疾病的初診,實際應用已經不是空談。
今年四月,張智威和哈佛大學彭仲康領導的DBG團隊(The Dynamical Biomarkers Group )參與了曆時三年半的“高通三錄儀XPRIZE競賽”,大賽要求研發小型消費級的產品,滿足15種以上疾病的狀態診斷。並從來自全球的300多隻隊伍競爭中,獲得了亞軍以及百萬美元的獎金。
這個參賽產品DeepQ”Tricorder設備(如上圖),小小一個,但集成了生理信號分析技術,圖像處理,生物標誌物檢測等技術。除了能測血壓、心率等這些生命體征外,還能檢測血液和尿液,診斷高血壓、糖尿病、肺結核、甲肝、尿路感染等疾病。
最後更新:2017-05-09 16: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