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的兩觀,全局觀和產品觀
引子(有點長)前些天在杭州和W君漫步錢塘江賞霾,暢談了兩個小時,期間W君一直強調研發需要有產品觀以及全局觀。我很認同,但是畢竟這也對人要求很高。
昨天恰巧又看到了一篇文章,叫那些用力過勐的員工,發現和W君講的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W君並沒有指出缺乏產品觀和全局觀可能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我們都以為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比如把我自己所在的領域做到極致,多從公司利益出發,就能給公司帶來自己的貢獻,然而這樣也可能給公司造成障礙。
我很討厭報銷,因為即使電子化了,我覺得報銷流程依然過於繁瑣,所以工作這麼多年,依然隻有過幾次報銷的經曆而已。行政/財務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真心實意要杜絕浪費,減少不必要開支,對加班補貼,加班福利等實施嚴格的監管和控製策略,替公司省錢,結果呢?該報銷的大部分情況下人們還是要報,別管多麻煩。這樣帶來的問題很大,很多人可能要花個把小時甚至大半天去折騰這些沒有產生價值的事情,而公司卻要因此繼續支付薪水。不但白白浪費了員工的時間和公司支付的薪資,也導致員工很不滿意。
所以在一個團隊,一個部門或者一家公司,單單把自己的領域做到極致並不能達到1+1 >=2 的效果,這可能確實也顛覆了很多人的直覺。
不過,很多人目前連自己負責的那部分基本的沒做好,也就無從談起今天的話題了。
看起來似乎有些複雜,有點沮喪,為啥我好好努力,專注於自己需要負責的事情也變的似乎可能是個錯誤呢?
其實錯誤不在於你努力把自己負責的事情做好,因為努力把自己負責的事情做好一定是正確的,不應該懷疑的。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如何衡量做的事情最終好不好呢?或者我們要解決的問題真的替公司帶來了收益麼?
如前麵的例子,行政/財務本質是想替公司節省開支,杜絕浪費,這件事情本身沒有問題,而且如果他們不這麼做,甚至會非常糟糕,整個公司可能腐化,人人都揩公司的油。但是他這麼做,可能並沒有達到利益的最大化。
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了全局觀的重要性了,我們不僅僅要考慮自己執行的策略給自己部門帶來的收益,我還要考慮我的策略對其他部門的影響,並且計算他們給各部門帶來的是正值或者負值,並且得到最終的一個累積值,這個累積值才可以做最後的衡量。帶著這種思路,我們就可能得到一個全局最優解,而非局部最優解了。
同樣的,所謂產品觀,其實也就是全局觀的一個具體實施策略,隻是這種實施策略執行在某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裏。前麵我們提到,一件事情最重要的部分其實是找到如何衡量做的好不好的標準,產品觀給我們找到了這個衡量標準,就是我們做的一切,都是以最後對產品是不是好的,而不是我做的這件事情本身好不好。
最後更新:2017-04-01 17: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