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25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私人大數據”可以賣錢嗎?開價多少?

近日,一位名叫Federico Zannier的美國人火了,因為,他要把3個月積攢的大約7個GB的隱私數據賣掉,而且已經成功炒到了1100美元,合計下來,每GB的隱私數據要賣1000多塊錢。

2012年,美國的互聯網廣告行業產值接近300億美元,而他的卻覺得,他每天都上網看視頻、看廣告,但是自己貢獻了那麼多居然沒有得到一毛錢的回報,反倒讓廣告公司賺翻了天。根據預測,在2013年,美國的互聯網廣告行業產值將超過4000億美元,於是他決定在這趟熱潮中淘點金子出來。

所以,從2013年2月開始,Zannier開始記錄自己的網頁瀏覽數據、地理位置信息、鼠標軌跡、屏幕定時截圖、攝像頭定時照片、鍵盤輸入記錄、App登錄信息等數據,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內,就積攢了超過7GB的“隱私數據”。

根據Zannier自己的統計,7GB的數據中一共有280萬行文本信息(包括他所訪問網頁中的所有HTML、CSS、JavaScript代碼),算下來有1500本書。軟件記錄的鼠標點擊次數75.5萬次,並排所有鼠標指針的像素長度為2英裏261英尺。電腦攝像頭自動拍照2.1萬張圖片,總計1.9GB容量以及約2萬張屏幕截圖,總計1.7GB容量。從其用GPS記錄的地理位置信息來看,他在這3個月所行走的距離為1.9萬英裏,地理位置信息包括經緯度、高度、街道名號、城市、郵編和國家。

Zannier已經將這些數據統計、分類匯總,可以通過這個網址查看。上周,Zannier將賣“隱私數據”的想法放到了Kickstarter眾募平台上,公開叫賣,目前已經有100多人對他的行為表示支持,已經賣出了價值1100多美元的數據。從Zannier的價目表來看,一天的所有隱私數據售價為2美元(約合人民幣12塊),而這三個月的所有數據的售價為200美元。此外Zannier還向公眾提供了數據收集工具(iPhone應用和Chrome瀏覽器插件),幫助其他人收集數據。

隱私數據值多少錢?怎麼賣?

數據,產生於用戶,又服務於用戶,獲益的也是用戶。但是擺在台麵上的卻是廣告商、服務商從用戶行為中獲取到的大數據中獲利最多,也就是賺了最多的錢。

有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麵前,大數據究竟是服務於個人還是服務於商業呢?如果是服務於個人的話,服務商收集用戶數據無可厚非,用戶拿不到任何報酬也毫無怨言。但是如果服務商收集了用戶的數據之後再去為其他商業活動服務的話,服務商是不是應該根據用戶隱私數據的貢獻程度來對利潤進行分成?

根據不同的服務類型,服務商在收集用戶的隱私數據之後,是可以付費的,或者說,用戶在隱私數據被收集之後,可以向服務商討薪。兩個例子:9.9包郵、0元包郵這種網購產品,商家幾乎無利可圖,但是用戶的電話號碼和地址確實有用而且真實的數據,商家選擇用廉價產品來抵消賣隱私數據給用戶造成的損失;淘寶精選、返利網站,廣告商分析用戶瀏覽記錄投放廣告,吸引用戶前往淘寶的賣家購物,用戶損失了隱私,同樣也得到了廉價的產品。但隱私與收益是否等值,不得而知,試過的人都知道答案。

可以預見的是,在“後大數據”時代,用戶是沒有隱私可言的,但就目前而言,大數據還在持續發展、醞釀中,用戶隱私數據值多少錢,不好計算。Zannier選擇按天來算,如果商家選到了信息豐富的那一天,商家就有利可圖,Zannier的數據也就可以標上高價;如果某天Zannier隻是看看視頻,什麼都沒做的話,這一天的數據意義並不大,價格也不會高到哪去。

以國內來看,向用戶隱私數據直接付費似乎不太可能,而且也不現實,不如變成其他事物來替代。比如說,根據用戶的信息來投放廣告後,提供虛擬物品、QQ秀等;強製看廣告免費看電視劇,也算是其中一種了。而且,在這個神奇的國度,隱私問題需要討論的空間很小,有些瀏覽器不偷偷搜集你的數據就謝天謝地了。能拿點甜頭,就不錯了。

最後更新:2017-04-03 18:51:56

  上一篇:go 海量數據處理:十道麵試題與十個海量數據處理方法總結
  下一篇:go 為何Safari不如Ch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