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30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華山醫院信息中心主任:把AI與臨床結合後才發現,過去做的事僅是冰山一角

華山醫院信息中心主任:把AI與臨床結合後才發現,過去做的事僅是冰山一角

“我覺得AI這東西,對醫學太有誘惑力了。”

“當人工智能與臨床相結合後才能感受到它的力量,才會發現我們能借助它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有時候甚至覺得過去十幾、二十年來幹的信息化,跟AI所發揮的作用一比隻是冰山一角。當你翹開一小部分AI後,一定會發現它背後所能承載的價值和體量非常之巨大。”

在談到AI對醫院和醫學的作用時,上海華山醫院信息中心主任黃虹激動地說到。

黃虹所在的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是國家衛生計生委委屬醫院、複旦大學附屬教學醫院和中國紅十字會冠名的醫院,1992年首批通過國家三級甲等醫院評審,是國內最著名、最具國際化特征的醫教研中心之一,也是全國首家通過JCI認證的部屬公立醫院,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作為信息中心主任,在AI項目上,黃虹曾聯合其他小組開發了華山醫院的個性化給藥係統平台,並取得相當不錯的效果。

個性化醫療給藥係統的意義

“個體化精準給藥”是目前臨床提高藥物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和藥物毒副作用形成共識的核心方法,已經形成完整的理論體係和技術模型,是目前“精準醫學”的關鍵技術之一。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到,2011年,奧巴馬談到美國要大力推進精準醫療。為此,美國科學院先製定定義,根據每一位患者的特點,很精準地調整治療措施,治療措施主要包括用藥和使用的設備。

我們知道,藥物的推薦劑量往往是群體平均劑量,隻有少數藥物使用推薦劑量才能獲得不錯的效果。

研究顯示,僅有30%-60%的患者藥物治療有效;5%-7%住院患者發生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導致平均住院時間延長2天左右。

這裏就會發現,臨床藥物反應會出現較大個體差異,主要表現為藥物治療無效和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用藥個體化差異因素包括生理、病理、遺傳和環境因素以及因素的相互作用。

為何要做這個項目

黃虹回憶到,她原本並不熟悉“個性化精準給藥”,直到參與項目後,才深深感受到它的價值。

“每個人都生過大大小小的病,用藥是最基本的手段。其實我以前對個性化用藥不太了解,很多人的認知應該和我一樣,認為吃藥大概都差不多:一天吃幾頓,一頓吃幾粒,但學習後發現並非如此。因為某些藥物對劑量精準度要求非常高,當患者用藥劑量不合理時,會有兩種負麵結果:要麼藥物無效果,要麼會引起嚴重副作用。”

當時,臨床也經常會提出一些需求,醫生會詢問藥劑科某個藥怎麼給、質量怎麼測等等。

大家都發現這個項目挺實用,認為精準化、個體化給藥是臨床上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精準醫學步入臨床相當現實的事。

黃虹與開發討論後,後者也很願意去做個性化給藥係統這件事。

首先,個性化給藥可分為兩部分:

  • 一是群代動力學:計算人群使用劑量

  • 二是個體化的預測。

這兩部分有一定的差異,從個體化給藥角度來講,精準給藥一定是在適宜的時間去給適宜的量。

而從給藥角度來講,第一頓給藥劑量和持續性給藥劑量之間的差異需要協調。

如何知道給的藥劑量合不合適?

一般以治療藥物血藥濃度監測為主要內容,運用藥代動力學理論製定個體化合理用藥方案,此方法現在也已經被臨床醫生廣泛接受和采用。

項目技術分工

當依從性不好時,可做一些調整,這時候整個項目會牽扯到很多技術。

黃虹先把最關鍵的三點技術進行梳理和分工:

  • 第一:如何建模?首先建模不是我們醫院信息部門幹的事,而是研究人員的任務。

  • 第二:模型怎麼做?這也不是信息人員能幹的,得找一個數學大牛加入到項目裏來。

  • 第三:當算法有了,怎麼配上合適的資源,如何讓產生的結果能夠落到實際應用係統裏去,這是信息中心能做的事。

分工梳理清楚後,第一步需把個性化給藥影響因素大體分為四大類:

  • 生理因素:包括患者身高、體重、年齡等。

  • 病理因素:有無合並症、器官功能、病程等。

  • 環境因素:患者食用食物種類,有無吸煙和合並用藥。

  • 基因組學:發現患者遺傳結構、種族對藥物個體反應差異影響顯著。

在個性化給藥項目中,上述均為參與計算的重要要素,而且都要有方法去獲得這些要素,否則無法進行計算。

個性化給藥的目標是通過建模預測患者需要的藥物濃度,通過對藥物濃度的預測,反饋給臨床這些藥應該怎麼用。

但並不代表每類藥都要去幹預,如感冒藥肯定無需幹預。但一些治療性的藥,如化療藥和感染類的藥,要求相當精準。

如果依從性不夠好,怎麼來調整?

藥劑科在項目中扮演的角色

華山醫院藥物體係非常強大,藥劑科專門有一個做給藥研究的實驗室。

藥劑科也一直在開展特別藥物的研究,由於華山藥劑科同時擔任上海藥師服務的質控中心,意味著可以拿到很多醫院的模型、樣本數和研究結果。

這些醫院也希望借助華山醫院的IT能力,給他們做一套基於IT的藥學服務體係。

在做個性化給藥的同時,華山醫院也在開發臨床藥師平台,其中個性化給藥是臨床藥師平台的子項目。有很多發燒病人查不出病因,在華山醫院這裏納入感染性的疾病來做。

這個體係從慢性病和感染性疾病來進行參與,通過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形成完整的服務體係。

整個項目團隊以臨床為主,有很好的方法論和步驟。

華山藥師團隊由焦正博士帶領,華山拿到的樣本數據包括疾病譜不會很多,焦正博士整合了近一百家的藥師團隊,來參與這個項目的製定。

信息中心更多要負責組織協調開發力量,包括在項目裏用到大量的公有雲。(由於算法複雜,計算量也非常大,項目計算並沒有放在醫院內部,而是把這個工具放在公有雲。)

“棄微軟,從亞馬遜”,華山的上“雲”之路

公有雲采購方麵,華山醫院有很多選擇,黃虹談到華山最先使用的是微軟Azure,後來把工具遷到亞馬遜AWS,其中一大原因是亞馬遜的價格更實惠一些。

華山醫院以混合雲的模式展開:係統架構臨床數據在醫院內部,而計算放在公有雲上。

公有雲和私有雲的之間過VPN來連接,數據獲取從數據中心來拿,其中個性化計算等都是在公有雲上去做。公有雲的計算結果返回到醫院內部係統裏來,最後有一個界麵反饋到醫囑係統。

放在公有雲上,從信息IT角度來講需要做的幾件事:第一是計算能力的拓展。藥不多的時候,可能覺得當前的計算力足夠,但是當因素越多,產生的結果越多時,你一定要關注怎麼放?放在本地好,還是放在異地好,還是放在中間好?

華山在做第一版個性化給藥係統時,數據反饋回來是兩分多鍾,臨床醫生接受不了,後來為此不斷做算法優化和未來的分析能力。

個性化給藥建設方案

個性化給藥模型一共分為兩塊:一塊是群代動力學研究,當群代動力學的初始給藥方案出來後,臨床醫生根據建議的劑量給藥,通過藥物監測,看給藥有沒有效。

已達到給到輸出更好、更精準的劑量給醫生。

群代動力學考察的是整個人群,如整個中國人群。如果現在做不到全中國,至少是上海整個人群。

它缺乏的是變異,研究的是目標人群樣本量越大,算法越精準。

第二步是需要更精準的計算,得出個體給藥的劑量是多少。

整個工具分成建模和計算兩部分,建模工作更多是由藥劑科來完成,焦正博士為了更好完成這個項目,特地招了數學背景的研究生專門給他做算法。

建模本身非常有意思,因為要涉及到人、藥物、疾病三者之間的關係,還要去查大量的文獻,做一些試算,其次需要把計算結果給到臨床,這其中會用到大量的非線性計算。

整個群代模型的建立分成兩塊,第一塊是多中心協作,其中一期做了卡馬西平和丙戎酸鈉多中心臨床研究,包括上海華山醫院、長征醫院、兒科醫院、北京的天壇醫院、南京的腦科醫院,給華山醫院藥劑科做算法研究。有了數據之後開始建模,測算它的劑量,尤其像卡馬西平模型的算法相當複雜。

為何不使用國外免費軟件?

其實國外有很多免費的個性化給藥工具,不花錢也能獲取。有著免費的不用,華山醫院為何花如此多精力去研發這個工具。

黃虹講到:“國外免費軟件的優點就是免費,操作也比較簡單,整個參數調整也還不錯。但最大問題是它沒有一個輸入、輸出的方式,必須先通過手工的方法導進去,再用手工把結果導出來。其次,無法繪製藥時曲線,它是一個單體的計算工具,沒辦法和生產係統整合在一起,所以自從華山做了這個工具之後,很多醫院現在也慢慢移到我們的計算工具上來做了。”

個性化精準給藥輔助工具一共分這麼幾大塊:

第一是病人管理;

第二是先驗模擬:試驗這樣一個計算工具、藥品、疾病適不適用。

第三需要做個體參數估計:根據群體公式模型,進行個體變量的研究。

第四是負荷劑量:如果首次給大劑量應該怎麼來做。

第五是自定義輸入:支持非常規給藥間隔和劑量,更貼近複雜的實際場景。

包括個性化的給藥方案,在所有的計算工作完成之後,會給到醫生和藥師一個個性的給藥報告,同時把曲線繪製出來,所有工作完成後,還有一個最大的工作就是不斷完善藥物公式擴展。

如何應用到臨床?

黃虹講到,個性化給藥輔助工具的厲害之處在於跟醫囑係統整合在一起,把係統嵌在醫囑係統裏。

以卡馬西平為例,它更多用在癲癇病人身上,醫生可以試算一下劑量應該怎麼給,試算工具界麵包括藥物濃度的變異,通過群體模型告訴醫生藥應該給多少劑量。

當群體模型建完之後,經過監測,如果醫生覺得卡馬西平藥物濃度不理想,即會做個體給藥劑量的計算。包括整個負荷劑量、首次給大劑量、自定義的輸入。

計算之後把整套給藥方案給到臨床醫生,同時會把這部分的內容放到藥師的管理平台,除了PC端以外,移動端的應用也已搭建完成。

現在藥師拿著pad移動端應用就能去看他所關注的病人。

個性化給藥工具的其他作用和未來展望

“從臨床來講,個性化給藥工具帶給我們的改變非常大。首先能夠提高整個醫囑的有效性。第二,大家在醫院裏都會知道,醫院裏有一期臨床、二期臨床,新藥要通過人體來做試驗。如果TDM能夠更進一步走下去,我們希望將來用在新藥上市,不需要經過一期臨床,它的試驗可直接給出結果,新藥上市速度就會大大提升。”

“現在團隊隻是做了幾個藥,整個藥劑科在項目成功之後都很激動。藥劑科告訴我說,其實臨床上之前更關心腎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這些患者給藥的方案,而現在發現除了這些之外,整個平台的拓展性也非常強。”

華山計劃納入的藥品主要是這幾種:一是免疫類的抗腫瘤藥物,第二就是卡馬西平,包括心內科用的華法令藥等,通過依從性的判斷,成為醫生臨床決策支持的一部分。

黃虹也希望將來通過這個工具,讓醫生和藥師在所有的用藥環節,都有著全局的管控和支持。

更多關於人工智能升級傳統行業的文章,請關注雷鋒網AI商業化垂直微信公眾號:AI掘金誌。雷鋒網


本文作者:亞峰
本文轉自雷鋒網禁止二次轉載,原文鏈接

最後更新:2017-08-25 11:02:55

  上一篇:go  短視頻SDK基礎版、標準版、專業版的差異
  下一篇:go  對話陸金所計葵生:金融科技如何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