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投火式的瞬間燦爛
兄弟連這個片子已經看過遍了,近日與某人聊天,說到建設團隊要用兄弟連模式,強調認同、協調、挑戰,被我一通訕笑。
這東西咱老祖宗可是留下了不少經典案例,幹嘛非得念外來和尚的經?
案例一:葫蘆兄弟
這可是正經的兄弟,爹媽都是相同的,小哥七個合作幹掉妖精,為民除害;
案例二:西遊記
不是親兄弟,可也是正經八百的師兄弟,兄弟四個降妖伏魔,保師傅西天取得真經,一路上足足經曆次磨難,不比連的作戰省心。
當然,八仙過海、水滸、封神榜等等都可以算,就不一一說了。
聊過之後,茲當是複習功課,將兄弟連又看了一遍,這一遍看下來,居然對裏麵的一個人物有了全然不同的看法,這個人就是布洛依。
布洛依沒有史畢爾的火爆:心狠、手辣、殘酷;
沒有利普頓的沉穩:上下協調,小心翼翼的維護長官、保護兄弟;
沒有比爾·葛奈瑞的仇視:見了德國人就絕不放過;
沒有希福弟的戰士責任:為了保護兄弟,可以決然的消滅任何一個德國狙擊手,但絕不會為兄弟們滿足口腹之欲射殺一頭鹿。
與他們相比較,布洛依有的隻是崩潰、怯懦,實在難忍讓人產生認同。
但是,戰爭也重塑了布洛依,在溫特斯的鼓勵、戰友們的關懷下,尤其是史畢爾教導下,他逐漸克服了崩潰。
史畢爾絕對是勇敢的代言人,他心狠、手辣、殘酷,放到西部片中,應該是一個出色的牛仔,這個形象如果早出現幾十年,估計萬寶路的代言人就是他了,約翰·韋恩應該沒有代言萬寶路的機會了(純屬)。
當布洛依對史畢爾說出自己日躲在壕溝裏的恐怖時,史畢爾肯定了他的恐怖感受,也從另一個側麵表達了解決方式:“我們都很害怕,你躲在那個壕溝裏,因為你覺得還有希望,可是你唯一的希望就是把自己當成已死的人。你越早接受這一點,就能越早發揮一個士兵應有的功能,不帶憐憫,不帶同情,不帶悔恨。”
一個人麵對死亡的懼怕是正常的,但關鍵怎麼樣引導這種懼怕,把懼怕變成是對生的渴望。置之死地而後生,所有戰爭都需要這種引導。
布洛依完成了自己的轉變,片子中用兩個片斷對此進行了描述:
片斷一:布洛依射殺了一名德軍,然後一頂美式的鋼盔在山坡上滾下,布洛依以為自己射殺的友軍,他久久地坐於地上,然後就是他跳出傘兵坑,去察看那具屍體,在這裏電視劇采用了跟拍形式,動蕩的表現了布洛依的運動狀態,然後是鏡頭裏正麵的他失神的表情,然後又是一個他的腿部的鏡頭,腳前麵就是德軍被炸爛了斷肢殘臂,然後表現他的腿右轉,鏡頭拉升,出現了他的後背,他繼續搜索著他的戰果,然後是一個血淋淋的特寫,這一組鏡頭,簡潔地交待了布洛依的運動過程,很有節奏的力量,在德軍屍體邊,布洛依確認自己射殺的是德國人,並且是一名傘兵。在這裏,導演用布洛依把德國傘兵胸前的雪絨花摘下來別在自己胸前,完成了對布洛依勇敢轉變的最終表現。
片斷二:當哈利·威爾遜說:“我需要有人去查看那個農舍,有誰願意去嗎?”的時候,布洛依勇敢地站出來,“我願意去”,就在農舍前不遠處,一顆子彈擊中了他,最終完成了他崩潰到勇敢的涅槃,這是飛蛾投火式的瞬間燦爛。
布洛依飛蛾投火式的瞬間燦爛是涅磐式的轉變,讓“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變成了狗屎,想當將軍?別作白日夢了,先把麵對死亡的恐懼克服了再說。
最後更新:2017-04-03 14: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