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哈耶克如何論證基於行為事件的客戶畫像
◆ ◆ ◆
理論:哈耶克基於事件的統一意識表達框架
雖然業界的客戶畫像基本上都是基於標簽體係,但是就如前些日子的百度世界大會上大力的推薦其“千人千麵”客戶畫像能力,給用戶打了60多萬個標簽,龐大的標簽體係更是證明了特征的隨意性以及確認的困難性,這也和福柯的觀點相一致。
哈耶克也認為,我們不應糾結於意識是什麼而更應關心意識做了什麼。因此意識是難以定義的,與之類似的問題,意識或感知的特征也是難以確認的。哈耶克認為這是可以通過有意識過程行為以及無意識過程行為觀察的。
這些過程行為是指發生在我們身上用於描述自我與其他人不同的有意識以及無意識行為事件。在此基礎上,哈耶克構建了“統一表達全部意識事件的時空框架”[3]( Common Spatio-Temporal Framework),其認為所有可重複的、想象的、過去的、可能的事件都關聯到連續的“自我”意識表達。借此框架可以解決以下問題:
通過行為事件標記一個人,他是什麼,做過什麼。“Be able to ‘give an account’ of what he is or has beendoing”.[1]“借助於意識事件的統一表達框架,行為主體得以‘想象’和‘預期’未來事件的樣式及後果”[3].
並且哈耶克認為事件是通過注意力被感知的,這符合行為經濟學的有限理性假設,即隻有被感知的事件特征會被用於預期。而不論是主體注意力對事件的特征屬性提取,還是預期過程都是基於主體曆史的意識經驗。
正如汪丁丁教授總結的“在哈耶克看來,對人類這樣具有‘有限理性’的動物而言,沒有’客觀’知識,隻有’主體間客觀’(Intersubjective)的知識過程。其次,’知識’不是靜態的一堆觀念,它們是’過程’。”[3]所以我們可以認為,以過程的視角,通過個人曆史行為事件數據去構建客戶畫像是與哈耶克基於事件的統一意識表達框架的相一致的。
◆ ◆ ◆
實踐:大數據場景下的個體行為事件
如何將哈耶克所描述的有意識無意識個體行為事件與當下大數據中個體行為事件相結合呢?我們知道在行為經濟學以及心理學中,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是構成自我意識至關重要的一種長期記憶。而互聯網中場景化,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目標之一是將金融服務融入各個場景中。自然,數據也是有場景化特征的。如果我們不再特意區分線上場景事件、線下場景事件、有意識行為事件、無意識行為事件,那麼在哈耶克意識事件統一表達框架下的行為主體未來事件後果預測,也可以應用為在基於行為事件的客戶畫像體係下場景事件的預測。
◆ ◆ ◆
結論
本文簡單的介紹了哈耶克的統一意識事件框架,並將其視為基於行為事件的客戶畫像體係下跨領域統一推薦模型理論基礎。並結合行為經濟學以及實踐中數據特性,將意識事件進一步理解應用為基於場景事件,為之後具體應用提供可能性。歡迎各位同業討論相關應用案例可行性。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6-10-15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6-02 19: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