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02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郑爽与知乎

9个小时前,演员郑爽在知乎上的小号发送了一个“想法”:天太热,来根雪糕降降温。

这个“想法”招致了一些知乎用户的不满,在下面留言道“知乎是知识分子提问和解答的地方,不是微博,也不是QQ空间。”

郑爽的小号在该留言下回复道,“知识分子”?“知识”分子。

在郑爽的留言下,又有知乎用户留言,想知道你怎么证明自己是知识分子。

郑爽不是娱乐圈最先玩知乎的人,但是她似乎是在知乎中收割最多争论的明星,主要的原因在于她的偶像人设与知乎的定位不符。

一些知乎用户在郑爽的知乎账号下面留言,大致的意思是并非有多讨厌你,只是你的到来会把你的粉丝也带来,既然你已经有了雪糕群(郑爽搞的APP,她的粉丝可以在里面留言)就在雪糕群里玩吧。

从用户的留言中可以看出,用户对于知乎定位的维护,以及对于他们眼中非知乎用户的排斥。

这里简单说下郑爽发的“想法”,这是知乎尚在内测中的功能模块、用户可以在这里发短内容,包括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文章链接。从内测版本来看,知乎给了“想法”一个一级入口。

内测版本截图

从内测版本的截图来看,知乎对“想法”这个功能做的很克制,它不参与知乎传统的信息流内容,而是根据用户关注体系来驱使内容生产、传播。换言之,如果用户喜欢,这个入口是有效的,如果不喜欢,这个入口也不会影响知乎的信息流内容。

翻看郑爽发布的“想法”,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用户回复多。郑爽小号在知乎上只有3484个关注,但是她发的“想法”回复数基本都过百。

这个评论数对尚在内测中的功能而言不算少,关注数在77万左右的知乎创始人周源,他所发的“想法”,回复数超过2位数,就算好的。其他的内测用户,评论数超过2位数的也是寥寥无几。

这就是偶像的影响力,即便是在知乎,偶像演员随便几句碎碎叨叨,也强过很多大V的“想法”。

从页面的形式看,知乎“想法”在功能形态上类似微博,微博CEO王高飞也在微博上评论了怎么看待知乎的“想法”功能:

互联网上半场是各做各的,下半场不就是你做我的,我做你的……然后等到发现适合自己的,再形成新的平衡……

现阶段的互联网产品,还真有些互相借鉴的意思,知乎有知乎live,微博有微博问答,头条有悟空问答,腾讯有企鹅问答……

知乎联合创始人、也是知乎大V张亮在“想法”上提到,两年半以前,知乎CTO李申申在跟他吃烤串的时候说,知乎用户有自己的朋友圈会带来什么,张亮说会有新的信息流动及新的交互关系。

两年过去了,李申申关于知乎朋友圈的想法变成了知乎的“想法”。相比微博,“想法”的用户关系更简洁,就是传递用户的“想法”,无论该想法被其他用户转推过多少次,它在传播途径中都会保留内容的完成性,不会有微博那么多的转发评论。

张亮说知乎的朋友圈会带来新的信息流动及新的交互关系。只是哪些信息、谁生产的信息有价值,能产生新的交互关系。

有人说知乎“想法”赚的是弃用微博和不方便用朋友群的用户群体的流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有知乎用户“劝”郑爽离开,因为怕她将她的粉丝带来知乎的行为。

只是,这类用户的需求是稳定且刚需的吗?或者说这个需求有需要用一个一级入口来支撑的场景?

在社交关系中,能够得到“无聊豁免权”的通常是流量明星,虽然对于他们发布的内容用户有褒有贬,但是他们的内容不缺关注度。

在我的知乎”想法“中,用户评论最多的是郑爽的小号,其次是罗大佑,他在13天前在知乎上发布了一个想法,关于他2017年演唱会的一个宣传,目前获得了45个评论。其余关注的知乎大V得到的评论寥寥无几。演员万茜1小时前刚刚发布一个“想法”,也获得两位数的评价,超过一般用户。

可惜,在知乎流量明星即便享有高评论和互动,也是不受欢迎的。

如果知乎用户生产的碎片化内容不是用户喜欢的,首先它不会产生交互,用户只是浏览不会互动。其次,如果是经常性的无聊,我想我会取关这位用户。

原本是基于关注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却可能得到这样的结局。还有一个尴尬的情况是如果关注你的人少,除非有推荐,很可能你的“想法”就没有人搭理。

知乎“想法”是从变现上考虑的吗?这是很多人的另一种猜疑。

知乎想要让知乎大V们变现,于是有了live,有了值乎,知乎也会从中抽取一部分的比例。现在知识付费呈现多平台的割据状态,知乎有优势也是其中ARPU值最高的平台,但是不是绝对性的优势。知乎也需要从其他领域拓展收入,很可能是扩大广告收入。

对于一个跨内容和社交类型的应用来说,这是最稳妥的收入,苹果是不会某天突然抽冷说把你广告收入的30%给我,也不会抽冷说之前的抽成方案算我没说。

过去知乎很多是基于内容的互动,即便是知乎live,用户同大V的直接的1v1的互动也并不多。之前知乎曾推荐过私信功能,还曾给过私信一个单独的一级入口,最终私信没能支撑起这个入口。

近期基本上内容类的平台都在向社交方面转型。从最俗气的估值角度来说,社交应用的估值是高于内容产品的。

这次换了“想法”,知乎能成吗?只是现阶段按照时间流推UGC内容,还是可取的吗?当然,知乎的“想法”中也会有“为你推荐”的选项,推荐一些你可能喜欢的事情。

社交最终要看能否产生互动,什么样的用户发布的内容容易得到互动,我想郑爽的小号、万茜等账号已经证实了娱乐圈人士的流量吸引力。

“想法”能不能承担知乎的社交互动功能,还是等公测之后的用户反馈吧。

最后更新:2017-08-25 00:19:07

  上一篇:go 同样是古装红衣,马天宇最美,李易峰最仙,鹿晗有点辣眼睛
  下一篇:go 陈学冬为什么叫金丝雀 网文曝陈学冬郭敬明深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