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機器智能時代,如何成為最先受益的2%?

【導語】:2016年11月13日,第二屆萬物互聯創新大會「創業下一潮水:大數據與智能時代」在杭州召開。豐源資本創始合夥人、前騰訊副總裁、《浪潮之巔》作者吳軍博士發表了演講。
吳軍博士介紹了當今機器智能的水平,分析了智能時代到來的原因,並在最後分享了其認為的未來時代,“未來我們說的萬物互聯網,或者智能時代,經濟的幾個特點,一個是連接比擁有更重要,然後是合作的經濟,分享的經濟,合作的經濟,用一個眾籌的平台。關鍵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大數據文摘記者在大會現場發回第一手報道,以下是吳軍博士演講全文:
在不改變原意的前提下有部分刪改
大家上午好,今天大會主題是萬物聯網,到現在大家談得比較多的是大數據人工智能。
今年是一個特殊年份,人工智能到今年60歲了。當時達特茅斯提出人工智能這個概念,10位科學家中活得最久的一位馬文,他今年1月份也去世了。他的一本書,講科學和藝術的關係,他是一個非常好的鋼琴手,因為他小時候作為一個鋼琴天才,不是科技人才去培養的!你們搞機器智能也好,大數據也好,萬物互聯也好,也許搞得最好的一個人是懂藝術的一個人。
◆ ◆ ◆
今天機器智能的水平
弱人工智能:(明顯比人弱)
產品的推薦、美圖秀秀
強人工智能:(接近人的水平或超過人)
自然語言處理(理解語言、翻譯、寫作)
很多識別問題(醫學影像識別,人臉識別)
下棋、博弈
開車、看病、航空航天
超人工智能:機器是否可以控製人類?
今天機器智能或者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個什麼水平階段,我把它分成三層。
第一層,弱人工智能。拍個照片,女孩子們美圖秀秀修一修,發出去,這是弱人工智能。昨天講“雙十一”又創造了多少營收,其實很多是它推薦給你的,40%營收額是靠推薦來的。但很多人覺得還不夠聰明,還放在了弱人工智能方麵去。
接下來是強人工智能,有科大訊飛的朋友在這兒。我剛才特意看了語音識別做得怎麼樣,做得非常好。現在計算機不僅能夠識別,還能翻譯。我想我們現在不需要同聲翻譯,直接用計算機翻譯過去了,美國人英國人是聽得懂的。
它還能回答問題,能寫作,在華爾街日報或者是紐約時報,今天大部分和財經類新聞有關的這種報道中,大部分文章是計算機寫的,結論是人下的。
還可以幹什麼?還可以開車。在美國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到現在開了將近500萬多裏,但主動交通事故隻出了兩起,遠比人開得好。還可以看病。
它還能看病。機器人看片子會比專家更好,不僅如此,像沃森這樣人工智能計算機,你告訴它三件事,描述一下你的病情,比如肚子疼,給它一個化驗結果,再給它你過去病例,就這三件事給它,它已經做到美國醫生的平均水平。大概兩個月前,它發布一個新的消息,說在疑難病診斷中,它已經超過了人類專家。至於為什麼是疑難病反而做得好,普通病做不好,這個留給大家自己去思考。
◆ ◆ ◆
機器智能時代的到來
為什麼我們突然醒來發現整個世界就是人工智能的世界,這裏有幾個重要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大概從40年前起,人類找到了一個解決機器智能的方法,然後在幾年前,這些方法具備的條件成熟了。
機器獲得智能一定是和我們人獲得智能不一樣。要理解這一點,你就想想鳥的飛行方法和飛機飛行方法差別就完了。人類最早模擬鳥飛行的時候,人類想飛行的時候就是模擬鳥,胳膊上裝兩個翅膀。中國古代有一些記載,西方也有,我看西方記載是把雞翅膀綁在胳膊上。然後從台上往下跳,當然他們是說從樹上一條,然後就摔死了。懷特兄弟發明飛機時,我們發現飛機翅膀不會震動。
我們今天做機器智能就需要掌握它的空氣動力學原理,這個動力學原理是什麼呢?基本上人工智能大廈有三個重要支柱。
第一是摩爾定律,每18個月機器智能性能翻一番。
第二是數據,今天我們要講契合萬物聯網這件事,靠數據。
第三是一個橋梁,就是數學模型。今天當然數學模型有各種形態,深度學習,工具等等。這是我們的空氣動力學原理。
40年前人類找到這個方法,為什麼最近爆發出來了,因為最近數據爆發了。以前很多數據,其實沒有移動互聯網沒有收集上傳,沒法存儲,今天這個都變成了一個可能。在過去三年裏,人類收集到的數據總和超過人類曆史上6千年的總和。而且按照這個指數速度往上漲,可以預測估計一年半以後,又要翻一番了。所以在今天來講,你幹任何一件事都要善用數據。
數據怎麼收集來的,這就和IOT有關了。
實際上今天收集的數據是各種各樣廣義上的傳感器。傳感器可以是一個攝像頭,廣義上的傳感器設備也是一種傳感器,我們把它叫做智能設備,無所不在,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由於我們有意識去收集它。以前我們看到一些東西,這是人類收集數據過去的習慣,我們沒太在意。但是旁邊有一個無人駕駛汽車,它看到的數據,比如說這個旁邊有一個加油站,油價是多少,它就記錄了。以後將來這個地區的物價變化,這都是一個根據。往右走,多少天前發生了一件搶劫案,這個地區將來是否安全,數據都統計下來了,這是今天和過去數據的不一樣。
就是有了這些IOT的終端,才導致了有了很多數據,有了很多數據才導致了機器智能時代的到來。
◆ ◆ ◆
未來時代很好也很壞
未來時代是一個很好的時代,也是一個很壞的時代。先講一個很好的時代,是我們有點期望的時代。
比如交通這個問題。我在北京講座的時候,每次問他們上下班時間是多少,做一個調查。最後調查結果,他們平均上下班花掉兩個半小時,這是一個資源很大的浪費,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出行很隨機的,就跟做布朗運動似的,在街上來回跑,互相沒有一個協調。
未來的城市是怎麼樣呢,你可以把整個城市想象成一台超級電腦,你的每一個汽車是超級電腦,是一個終端。它有一個統一優化的交通方式,而且你自己出行的時間和你今天工作安排是相關的,不用每天早上都9點鍾到辦公室。今天會議11點鍾開始,10點半去就可以了,你上班就省了一小時。在美國他們做過這個事,在三個大城市,一百萬人口算大城市。原來出行時間平均是70分鍾,可以降到20分鍾。像北京這樣的城市兩個半小時,你給他省40分鍾的話是非常可觀的一件事,非常大的資源節省。
再往後可能是無人駕駛汽車,無人駕駛汽車有什麼好處,甚至紅綠燈都不需要了。我看到外麵好多小電動汽車,像那些電動汽車都可以連成一排,就像火車似的在路上開,往某個地方去。中間哪個車要拐彎,從這裏分出去往前走,省電省油。
不僅交通如此,整個社會會變得非常美好,非常安全。比如說我今年夏天去歐洲的時候,他們就反映那兒不太平,因為他們有很多難民。如果他們想恢複到幾年前和平的狀態,大概需要3倍的警力,這件事是做不到的。以後可以用無人機巡邏,這些無人機的攝像頭都帶著人工智能視覺識別軟件,能夠識別出每一個可能的壞人。社會會變得非常安全,這是好的地方。
◆ ◆ ◆
所有行業都要使用數據
所有的行業將來都需要使用數據,都是一個數據的公司。
舉個例子,我們在前麵放了幾件衣裳,看上去很漂亮。然後就拿著衣服去試,試完了沒有去買,你可能知道這裏衣裳有一些設計的問題。但也許你放在那兒,她試都不試,也沒有買,這兩個有什麼差別呢。第一個差別,模特穿起來很好看,但是到了東方以後可能不合適。第二個差別,設計百深就有問題,雖然你放在前麵但也沒有人買,這些問題沒有人知道。普拉達把衣裳標簽改了,改成IFD,跟蹤這件衣裳每次走動和試穿,把試衣間也改了。它知道哪些衣服是大家看了不去試,哪些衣服是大家試了沒有買。
前幾年它做了一個更新的事,把試衣間也改了,有一些傳感器,和IOT有關的。你穿這件衣服,這件大了拿小了,紅的不合適換綠的,這個效率很低的。它在這裏能夠感知穿上去有點緊,大一號之後在序列屏幕上看看我穿上去是什麼樣,或者換一個顏色。因為方便性,所以你購買意願就強很多。我們認為傳統企業營業額上漲是很慢的,互聯網企業上漲是很快的。在過去十年裏,營業額漲了5倍,這是很可觀的,普拉達也是高端的品牌。
第二個例子,風力發電。中國有一家風力發動機,占全世界市場份額第二名,就是不掙錢,它也不知道怎麼能夠改進。過去想象都是改進技術這些東西,後來我就問他,這些專利發電機賣到世界各地去怎麼樣,誰用,誰用得多,誰用得少;哪些壞了,哪些需要維修,他都不知道。因為這些東西一旦賣到德國去,巴西去,當地工程商就承包過去了,這些數據他都不知道。
他就跟蹤這些數據,他就在上麵裝了傳感器,WIFI信號傳回來。他裝了好多傳感器監控葉片的老化程度,看是不是需要換,需不需要維護。過了一段時間他告訴我,全世界的風力,他繪製了一張風力的圖,因為他把數據收集上來了。以後他就知道巴西賣過去的發動機根本轉不了兩下子,德國那邊的風力強,覆蓋率不夠,就知道市場怎麼做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又來找,我後來和他聊了一些商業模式的變化。他說吳總,聽了你的話把商業模式也改了,學IBM,現在不生產風力發電機了。中國那麼大的產能過剩,就讓下麵的企業生產,我隻做服務。為什麼呢?我有了他們全部的數據,隻做服務,現在利潤率好的不得了。這就是在用大數據的思維方式,機器智能思維方式,要換一個腦筋。我們有時候老在抱怨製造業怎麼尋找出路,這就是出路。
◆ ◆ ◆
萬物互聯——互聯網
回到萬物互聯,先要講互聯網。
第一代互聯網是機器和機器的聯網,在那個時代你即使用互聯網,你的人也就是在某一段時間通過計算機連到網上,大部分時候你不在互聯網上。而且計算機是找IP地址,那是當時的一個特點。每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產業結構和它的生態環境,那是一個什麼產業結構呢?每年出貨是幾億台,PC機。我忘了是2011年還是2012年,這個到了頂點,PC出不來了,然後就往下滑了。用的處理器是英特爾,然後Windows的操作係統,這是當時的生態環境。
到了第二代互聯網,人和人的聯網,移動互聯網。我們手機掃一下微信,不是為了說這台手機跟你這台手機聯上,這沒有半點意義,是說我這個人要和你這個人聯上。而且這就帶來一個好處,你隨時隨刻被掛在互聯網上。你過去下了班離開計算機,無論是開車還是坐地鐵回家都不在互聯網上。你有一些應酬也好,回家輔導孩子也好也不在互聯網上,晚上10點鍾回去之後查郵件,你才在互聯網,今天你是隨時隨地在互聯網上,所以這也是數據量為什麼這麼大的原因。
終端的出貨量十幾億台,非常大。但是它有一個新的機會,舊的這批企業從事新的活動,往往不如新的企業來得好。處理器不再是英特爾的,因為英特爾在PC的時候追求速度,在節能方麵不行,體積也大。ARM的CPU,不管是蘋果也好,高通也好,華為也好,其實都是英國ARM公司設計的。操作係統也換了,主要是穀歌和安卓,還有蘋果,PC時代也有蘋果,蘋果永遠是一個高端窄帶的市場。就像我說的,假設把一個生態環境變成一條魚,一般人是橫著吃,蘋果是豎著吃,但是一條帶魚就整吞了。
第三代互聯網,萬物互聯網。先說出貨量,市場大得不得了,樂觀的估計萬億。因為它的設備很小,像風力發電機上每一個葉片上幾個傳感器,這也是一個設備。
前一陣子華為在英國買了一家公司,連處理器帶解決方案一套,也很便宜,3千萬英鎊,整個一套全買下來了。比如做智能水表,這個處理器就可以做到說十年換一次電池,水表基本上完蛋了,就扔了,這是將來的一個解決方案(最好一輩子不用換電池)。你的可穿戴設備通過你的手機在聯,即使你的手表今天都互相不能聯,必須要通過手機。這個情況將來肯定不會是這樣,不可能今天用手機似的要通過PC機或者WIFI去聯,這是不可能的事。在這個情況下操作係統是誰,或者說將來這個平台是一個標準,它應該是什麼。
在未來,如果說下一個微軟,下一個Google是誰,我跟你講,誰要是把操作係統問題解決了,誰就是下一個Google和微軟。誰要是把處理器問題解決好了,你就是下一個英特爾和高通,這是我們講未來萬物聯網一個大格局,大前景。
◆ ◆ ◆
未來是一個什麼時代
未來這個時代是一個什麼時代,我講四點。未來經濟的特點,分享、跟蹤、合作、眾籌。
第一,分享經濟。比如說滴滴打車,Airbnb,美國的Uber,等等都是一個分享。分享最重要的核心是什麼,在現在這樣一個時代,連接比擁有更重要,大家記住這個。什麼意思?
滴滴不擁有一輛汽車,但是它的規模比任何一家出租車公司都要大很多。可以看出我們有兩種新一代經營出租車辦法,一個是神州租車,它依然是一個擁有的概念。一個是滴滴,滴滴是連接的概念。
Airbnb也是,它不擁有一間酒店,但是它比任何一個酒店集團做得都要大,為什麼?它擁有連接。你再想得仔細一點,昨天說阿裏巴巴多麼的瘋狂,阿裏巴巴不擁有一件商品,它擁有的是什麼?人的連接。
Google、facebook不擁有內容,擁有的是連接,這是分享經濟的本質。當然新的經濟總有泡沫的,沒有關係,泡沫死掉了,好的公司就出來了。
第二是跟蹤,在萬物聯網這個時代,當然還有大數據、人工智能做後台支撐,就有可能跟蹤到經濟,細到說每一筆交易,每一個人,每一個很細節的地方。
這是一家美國的公司,它找我融資,跟我講了一個項目。他發現什麼現象呢,他經過一年多的調研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美國的酒吧差不多有1/4酒是被偷喝掉的,比如說塗總是我的朋友,今天老板進了一瓶路易十三,塗總沒有看見就倒了一輩喝掉。或者塗總是老板,剛進了青島啤酒,他回家接孩子去了,就被偷喝掉1/4的酒。
現在他把酒架改掉了,每個酒瓶上有傳感器,酒架可以稱重。誰在幾點幾分倒了酒,精細到每一筆交易。塗總開會或者接孩子去了,在平板電腦上一看,今天所有的酒店經營一目了然,回頭一堆賬就知道了我們兩個偷喝酒了。
這是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什麼?跟蹤經濟是未來的一個重要性。
原有產業 + 新技術 = 新產業
第三,合作經濟。去年萬物互聯,我們搞了一個“雙創”,哪個是大眾,哪個是萬眾,我也搞不清楚。雙創,失敗了一大堆,為什麼失敗了,因為他總想著顛覆這件事,世界上大部分時候是合作不是顛覆。用我的話說,任何一次技術革命的模式都是原有產業加上新技術,等於新產業。你不要告訴我說有個新技術,顛覆原有產業,你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舉個最簡單例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第一批受益的人是誰呢,發明蒸汽機的瓦特受益了。還有一個受益的人,他的朋友維奇伍格,英國一個瓷器大王。他是全世界第一個把蒸汽機用到瓷器製造業。做的還是同樣東西,還是瓷器,但是他采用了一個新技術。他不是說從此不用瓷器了,去用金屬的碗、盤子,不是這樣的。但是一旦他用了新技術以後,出現這麼一個情況,全世界生產了近千年的供不應求的瓷器,一下變成供大於求,因為他采用了新技術。所以維奇伍格這個人就成為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受益者,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業模式。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在那個時代,今天百分之九十幾的產業在電出現之前都有了。我們的農業,很多冶金,包括運輸,這些東西都有了。但是電的使用改變了一切,一個舊的產業一下子以新的形式出現了,這個產業不變,這個產業還是有的。發電的公司隻有兩家,不需要每個人都去做發電,但是你用了電,堅持說我用了電,就獲得一次提升,這是最關鍵的。不是說我有了電,再去想一個原來沒有的事情,不是這樣的。
摩爾定律在第三次信息革命時也是這樣的,其實我們大部分是用這個摩爾定律。未來是什麼形態,我們說智能時代,你一定記住是原有產業加上機器智能,你就成為新產業。不要說我知道機器智能,自己想出一個什麼事情,中國的優勢比美國的優勢,最大優勢是在產業上。恰恰就是有一大堆的這種比較落後的原有產業,美國這些產業叫做“遺產式的產業”已經沒有了,中國有。每一個產業,你隻要加上智能技術,升一次級,你就得到一個新產業,就是一次機會。
我們發現好多創業成功的人,他是原來傳統的企業家二次創業,他的成功率很高。我們大學生腦子裏有一些新技術、新想法,對原有的產業不了解,這個東西失敗率就非常高。
為什麼說一開始受益的人就隻有2%,是因為說很多人思維方式來不及轉變,2%的人不是一個絕對數量,而是針對有些人是自稱98%的人。那98%的人,就是他抱著一個舊有的思維方式,不願意接受新的技術。比如說你是一個秘書,我們在計算機時代,你給領導寫稿子要打印了。你說我的書法好,我一定要手寫一個稿子給領導看,馬上就被淘汰了,這就是2%和98%的人思維方式差異,在未來智能時代也是這樣。
最後一個,眾籌經濟。眾籌經濟,其實它並不是說要寫一本書,每個人能不能給我50塊錢,完了之後每個人給一本。不是這樣的,它是把整個社會生產製造環節全部改變了。過去企業是怎麼生產製造銷售的,以前是找錢,設計一個產品,生產完了之後去銷售,銷售之後零售批發,你再收回成本,這是一個很長很長的過程。
未來是什麼,最好的例子就是特斯拉,我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在這兒訂了特斯拉3係的汽車。它怎麼做的,先眾籌,它第一天就訂出10萬輛,第一星期訂出20萬輛,先眾籌。眾籌完了,這個車什麼樣子,你還不知道。過一段時間,告訴你過來設計汽車,你就參與設計。設計完了製作出來直接給你了,中間的經銷商,各種各樣環節全省了。這是效率大幅度提高,利潤大幅度提高。
為什麼能做到這件事,為什麼過去做不到這件事。因為過去要做這件事成本太高,你每個人都去要一個定製的東西,成本太高。今天因為機器智能的水平達到這個水平,不是人在那兒給你一個個處理每個人特定的產品,而是機器來做這個。
當然這些事將來和萬物互聯息息相關的,如果沒有這些數據的采集,沒有它們之間相互處理,這件事是做不到的。
好了,就給大家講到這兒。總結一下,未來我們說的萬物互聯網,或者智能時代,經濟的幾個特點,一個是連接比擁有更重要,然後是合作的經濟,分享的經濟,合作的經濟,用一個眾籌的平台。關鍵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謝謝大家。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6-11-16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5-31 11: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