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歌雲平台使用英特爾處理器背後 探索硬件廠商那顆“軟件”的心
本月在舊金山舉辦的2017Google Cloud Next會議上,穀歌雲宣布了在計算、安全和經濟性等方麵的新進展和新部署。會上,穀歌基礎技術架構高級副總裁Urs Hölzle發表了一些涉及統計數據的主題演講,他聲稱穀歌是第一個在下一代Intel Xeon Skylake處理器上提供雲服務的公司。在計算方麵,穀歌雲稱其客戶可以訪問64核GCP虛擬機,內存高達416G。
雲平台與硬件密不可分
與穀歌雲的合作也反映了英特爾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不斷探索新方向的一個成果。無論是UNC迷你電腦、Edison微型開發板、還是新一代Xeon Phi加速卡,都反映出了英特爾越來越注重產品的功耗以及效率。以往人們總是關注電子產品的性能,而引入低功耗概念後,英特爾的產品從高性能逐漸往高效能轉變。一味地追求性能隻會很快地觸及到天花板,而注重效能不僅能夠將產品小型化,同時也讓電子產品持續健康地發展。
產品發展方向的改變,的確為英特爾打開了新的市場。穀歌雲平台使用英特爾Xeon Skylake處理器作為硬件平台的核心就意味著,英特爾的處理器產品已經在雲計算平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套優秀的雲計算平台不僅僅要有功能強大的軟件係統作為支撐,對於硬件的性能和功耗都有著很高的要求。Google Cloud能夠采用英特爾處理器作為硬件基礎,說明其硬件產品已經符合構建雲計算平台的要求。那麼,這樣的結果是英特爾想要的嗎?當然,這家公司的目標遠不止如此。
除了為現有的雲計算平台提供硬件支持,英特爾自身也投入到了雲計算平台的推廣和軟件技術支持的陣營當中。或許很多人並不了解,但這並不意味著英特爾停止了前進的腳步。事實上,英特爾已經悄悄地影響著雲計算平台領域的發展。
硬件廠商聯手打造開源新概念
目前有多個開源雲計算平台被人們所認可。在這些平台中,發展最快的當屬OpenStack和CloudStack兩大平台。在幾年前,起步更早的CloudStack相比OpenStack擁有著一定的領先優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OpenStack憑借著自身快速的成長一舉超越競爭對手,甚至確立了行業標杆的地位。而當年風光無限的CloudStack卻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縱觀近幾年雲計算平台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OpenStack之所以能夠快速成長,與眾多軟硬件廠商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雲計算平台想要獲得成功,開源是必不可少的。平台開源就意味著能夠有更多的公司以及技術資源加入進來,驅動平台逐漸趨於完善。但是傳統的開源理念也有一定的弊端,在於技術資源往往集中在一兩個廠商。這種廠商獨立推動開源平台發展的模式,首先在技術端投入的資源就比較有限,其次在平台發展壯大後,技術性廠商和非技術性廠商在廠商之間很容易產生技術壁壘,從而阻礙平台的進一步發展。
而OpenStack平台則不會有類似的問題。首先,OpenStack是由NASA和Rackspace牽頭發起的開源項目。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少大型軟硬件廠商紛紛加入進來,形成了技術去中心化的強大的陣容,不斷推動產品的完善。而對於終端廠商和客戶,OpenStack則可以提供功能全麵,界麵簡單而且擴展性優秀的平台,來針對不同的需求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平台的高度開放性以及生態鏈的完整性成為讓OpenStack在短短的6年多的時間裏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來自中國台灣的雲達科技是OpenStack生態鏈上的一環。雲達科技是廣達電腦集團旗下的一個公司,是一家提供服務器、存儲、網絡交換器等IT硬件和IT解決方案的公司,其中也包括雲計算解決方案。
作為雲達科技(QCT) 的一名技術人員,擔任技術處協理的李家瑞在接觸OpenStack多年後,認為不同角色的廠商在該平台上都可以做各自擅長的事情,從而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創新,平台可以激發出更多的能量。
不過,這種離散化的開源平台也受到了很多挑戰,缺少了核心的技術廠商讓終端用戶擔心沒有可靠的技術支持,問題處理上也可能會因為找不到核心廠商而感到疑惑。但是Openstack憑借著完整的生態鏈以及合理的終端聯係,能夠解除終端用戶的這一困惑。
高效能硬件決定雲計算命運
一個雲計算平台的成功,軟件和硬件的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英特爾這樣“軟硬兼施”的上遊廠商的加入,無疑是OpenStack發展過程中的重量級嘉賓。雖然很多人對於這些品牌的認識仍然停留在電腦CPU、服務器等產品的階段,但是實際上,這些廠商在軟件方麵的技術實力也是頂尖水平。
另外通過擁有消費級市場產品的廠商,OpenStack平台還可以很容易通過市場推廣開來,讓更多的下遊廠商所熟知。如今在OpenStack的生態係統中幾乎包含了各行各業的公司,不少是各領域中的領導品牌和頂尖用戶。而且,除了英特爾這樣的知名企業外,還有眾多不知名的上下遊廠商,它們圍繞OpenStack這個平台建立各種合作夥伴關係,打造出一個完整的生態鏈。大家基於OpenStack構建各種解決方案,給客戶帶來業務上的價值,同時給自己的產品帶來更高層次的差異化。
硬件廠商的介入還有一大優勢,那就是可以對硬件進行針對性的優化。要知道,很多OpenStack平台上的硬件係統都是基於x86架構,英特爾的介入不僅僅對OpenStack平台的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優化指令集,改進編譯器效率的方式,可以相同的硬件在OpenStack平台上具有更高的執行效率,提升係統的整體性能。這種硬件生態係統集成軟件平台的做法,無疑讓OpenStack擁有了完整的全生態鏈解決方案。
在今後的數年裏,OpenStack憑借著強勁的勢頭,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等著人們去挖掘。一般來講,技術的天花板是由核心廠商的能力決定的,而技術的普及度則是由下遊的合作廠商來決定的。OpenStack若想進一步普及,就需要讓更多的普通用戶能用好,這就需要不斷地完善功能,提升產品的易用性,同時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來滿足不同的需求,這樣才能夠逐步凸顯出其潛在的商業價值,構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7-03-21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5-22 15: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