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克伯格: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區別就在於你跟孩子的聊天方式!
精英家庭與普通家庭,
在與孩子聊天這件事上,
有很大區別!
千尋剛滿一歲的時候,我遵循兒科醫生的建議,“讓孩子成為小話嘮,大人先變成大話嘮”。那段時間,每天帶她出門,我就會一直跟她說個不停:
千尋,快看,汽車,汽車跑得好快呀;
好大一棵樹呀,這棵樹好高,下邊還有小花;
千尋,抬頭,樹枝上有一隻小鳥。
……
就這樣神經病似地天天說,她終於在兩歲左右迎來了語言爆發期。
不過,那時和千尋的聊天,大部分時候是我的“獨角戲”。我說很多,她哼哼唧唧,吐出含混不清的詞語和七零八碎的短句。內容以“認識物品”為主,沒什麼內涵(她也聽不懂),屬於“無意識聊天”。
但千尋三歲後,我發現,她掌握的詞匯量增加速度很快,說話明顯熘了,再加上智力也有增長,以前理解不了的話,現在可以去琢磨、消化。我們之間的聊天就開始變得有趣,多了鬥智鬥勇的成分。
比如,在高的滑梯上,她有點膽怯,一定要牽著我的手一起滑下去。我逗她:“你是不是害怕呀?”她卻說:“我才不害怕呢,我們是好朋友,所以要牽手一起滑!”雖是顧全麵子的借口,竟讓我無言反駁。
類似這樣的對話還有很多。
但當時,我隻是單純地樂在其中,並沒有有意識地讓話題“再深入點兒”。
後來,我有了一個機會,去學習猶太精英家庭的教育方式“海沃塔”。
海沃塔(Havruta),是猶太家庭培養了無數傑出人士的教養秘訣,也是紮克伯格創辦Facebook的源頭,除了紮克伯格,還有很多牛人,如Google創始人佩奇&布林、英特爾創始人格魯夫、甲骨文創始人埃裏森、愛因斯坦、佛洛依德、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喬治·索羅斯,都是“海沃塔”教養出來的孩子。
Havruta的意思接近英文單詞fellowship,即夥伴關係。表示兩人一組,通過提問、回答、對話、討論來研究、學習某個問題。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把父母與孩子的簡單聊天變成提問討論,讓聊天富有含金量。
你可以把“海沃塔”理解為猶太精英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聊天模式,他們的聊天不是閑話家常,而是有意識的,每天固定時間的頭腦風暴。
這次學習對我觸動很大,深入了解這個教育方式後,我發現:
精英家庭與普通家庭,在與孩子聊天這件事上有很大區別,差距就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讓話題深入。精英家庭,秉行的是海沃塔式“有意識聊天”,而普通家庭父母雖然也和孩子聊,但聊的質量卻不高。
聊天質量不高有兩個很常見的表現:
1、敷衍式聊天。看起來也在和孩子聊天,卻心不在焉。我曾在路上看到一個孩子,追著父母問東問西,但他的父母一個在玩手機,一個好似在想自己的事情,便用簡短的語氣詞搪塞孩子。這樣的聊天,不要說深入了,連交流都談不上。
2、沒有營養的聊天。不會在交談中注意到表達的邏輯和條理,更不會有意識地加入想教會孩子的認知或思維方式。
當時的我,就是個典型例子,當千尋說:“我才不害怕呢,我們是好朋友,所以要牽手一起滑”時,我明明可以再多問幾句:“為什麼好朋友就要一起牽手滑呢?如果我不願意,那我們就不是好朋友了嗎?”這樣,我們的聊天會達到更深刻的地方,而不是止步於她的小借口。
學習“海沃塔”後,在和千尋聊天時,我腦子裏就像多了一根弦,常常會有意識地讓話題深入一點兒。
隨著我們討論的麵不斷拓展,甚至顛覆了我最初的認知,我之前以為孩子就是孩子,跟他們討論的話題一定要是簡單、膚淺的。其實,一些深刻的認知,孩子完全可以理解,即便今天不能理解,當他成長到某個階段時,就會忽然參透。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海沃塔”呢?
首先, 確立一個“海沃塔”時間。
在猶太家庭裏,周末的安息日,是全家的聚餐時間,也是一起“海沃塔”的時間。家長不會叫小朋友“好好吃飯別說話”,而是邊吃邊討論各種問題。
我們可以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來建立“海沃塔”時間。一般來說,有兩個時間段比較合適,一是孩子放學後。家長接到孩子走路或者開車回家途中,與孩子共處的時間。二是晚餐時刻,放鬆的氛圍有利於自由討論。
建立固定的時間,最大好處是,當你在心理上將這段時間劃歸為和孩子認真交流的時間後,便會有意識地放下手機,停止處理個人事務,屏蔽外在影響。無形中,因為你的集中精神,交流質量會提高,為創設一段有營養的聊天時間打下了基礎。
然後,在聊天中做到這三點:
2006年,布蘭迪斯大學發表過一份研究報告,名為《海沃塔學習理論》(《A Theory of Havruta Learning》)。這份長達40頁的報告仔細總結了對“海沃塔”的觀察研究,並提出“海沃塔”不是隨便瞎聊,更不是家長裏短,而是包含了三個核心練習,即:傾聽和表達,探索和聚焦,支撐和挑戰。
1、傾聽和表達
(listening and articulating)——聊開
這是“海沃塔”的基礎,就像汽車的引擎一樣重要。
比如,放學後,千尋跟我說:“今天我到遊戲區玩橡皮泥時,老師說不可以,因為不是在規定時間裏。”一般父母會說:“不允許的時間,的確不能隨便進去玩啊,既然老師說了,那我們下次注意吧!”這樣的回答,我把它稱為“結論式回答”,一旦下了結論,就堵住了孩子表達的可能性。如果換成提問式:
“那你當時是怎麼做的呢?是聽老師的話,從遊戲區裏乖乖出來?還是會反抗一下下?”
這下,孩子才繼續有話說了。所以:
傾聽,是先關掉你內心的說話聲。(不急著下定論,或去解決孩子說的事情)
表達,是用開放式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多說一點”。
完成這一步的標準:孩子的參與度,即孩子願意說出更多他的想法。
2、探索和聚焦
(wondering and focusing)——聊透
在集中注意力、圍繞主題的同時,探索最大的相關可能性。
真正的“海沃塔”是深思的,有營養、有邏輯的。這部分就像汽車的輪子,會決定聊天的方向。
打開話匣後,千尋說:“恩,我有反抗了一下下,我告訴老師我不是去玩橡皮泥,我隻是去看看小朋友的玩具還在不在,不要被妖怪偷走了。”
顯然,孩子為了逃避老師的責備,找了個小借口。
這時候,如果父母專注在處理事情上,很可能會批評孩子耍小聰明的行為。
但“海沃塔”的要求是:探索更多可能性,深入思考。
所以,我說:“你挺厲害嘛,還知道為自己違反規則的行為找理由。這個理由,的確可以稍稍降低老師的不滿。”
這是探索,用“肯定性語言”贏得更多可能性。
話題慢慢朝更深的地方發展……(期間,她多次插話,說其他她想表達的話題,被我重新用與原話題相關的問題帶回來)
這是聚焦,由你來主導聊天的方向。把孩子注意力集中到你們的聊天主題上來。(孩子思維是跳躍性的,很散,聊著聊著可能就扯到別的地兒去了,有些好動的孩子聊幾句會跑走玩耍,或者被其他外界因素吸引。這時,需要你不斷拉他回來,回到有邏輯的交流中。)
完成這一步的標準:孩子的專注度,即孩子在聊的過程中注意力很集中。
3、支撐和挑戰
(supporting and challenging)——聊high
這是個進一步塑造、驗證想法的過程。一方麵,給想法找證據,支撐它;另一方麵,要挑戰、反駁既有想法,通過提問題看看我們忽略了什麼。
“那麼,為什麼你覺得說了這個理由,老師就可能允許你繼續玩呢?”
這是支撐,不論孩子持有什麼觀點,多問幾個“為什麼”,請他找到支撐觀點的證據。
“因為,我說去幫小朋友守護玩具,是做好事,是乖孩子。”
“為什麼你會覺得,隻要裝點成好孩子,就可以不受規則約束呢?”
“而且,至始至終,你都沒有考慮到老師的立場哦。如果老師默許了你的行為,那如果其他小朋友也有樣學樣,整個課堂秩序不是一團糟了?”
這是挑戰,是不斷反駁孩子的既有想法,通過提問題看看忽略了什麼。
在猶太人看來,“海沃塔”中的挑戰、反駁是一種幫助,而不是吵架。
完成這一步的標準:孩子的熱情度,即他在積極響應思考問題。
大家看起來,是不是覺得有點複雜。我剛剛學習“海沃塔”的時候,也有懷疑過,一個普通的聊天要費這麼多心思,會不會太累?
可運用多了,就發現,它其實是一種可以通過多次練習,慢慢形成的思維習慣。當你養成這種思維習慣後,就會自然而然地跟孩子越聊越開、越聊越深,並不會覺得累。
仔細想想,孩子最樂意與父母交流的時間就集中在3-8歲,8歲以後,老師和同伴將代替父母,成為他新的學習和參考對象。所以,3-8歲這段時間也被稱為家庭教育的黃金期,能否把握好這個時機,預示著將來孩子是否願意與我們交流更深刻的內容。而且,在這個期間,我們和孩子聊天的質量越高,孩子能從中收獲的養分也就越多!
“海沃塔”是有意識地聊天,
是每天固定時間的頭腦風暴。
- END -
最後更新:2017-08-24 23:58:38
上一篇:
鄭爽和爸爸現身機場 全程語音聊天 心情大好 很美麗!
下一篇:
粉絲心疼小爽:太倒黴!鄭爽簡直是藝人界的一股清流!
汪涵介紹潘粵明,卻遭沈夢辰搶話宣傳新電影,汪涵直接懟她毫不留情
韓雪怒噴攜程,沒想到恰到好處,親子園事件再次發酵!
周星馳成為票房冠軍喜劇之王的秘訣隻有兩個字,卻被諷刺人品差貪財
馬雲一出手網宿科技遭遇5年來大潰敗 高管掀起減持比賽
馬雲越南煲雞湯;搜狗昨晚紐交所上市;攜程給家長兩周帶薪假
謝娜張傑深夜與友人聚會,娜姐孕期未改愛玩天性,準媽媽過渡期太過煎熬
與金馬獎影後搭戲 吳昕評價他“有一顆老人的心” 如今終於火了
除了高曉鬆這些明星也曬早餐,吳昕爺們陳赫接地氣最後一位才叫奢侈
謝娜懷孕3個月出門逛街,網友:和賈玲有的一拚!
就在剛才,馬雲哽咽了,今年這個雙十一,估計他的夢想要破滅了,但葉縣人民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