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領域的風口,共享醫療這塊大餅有多大?
伴隨著這些社會痛點問題有所緩解、卻未根治的同時,中國社會和人們的生活也在共享經濟如火如荼的發展之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交通出行到住宿,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分享經濟已經深入人們衣食住行各方各麵,共享醫療這張餅也越攤越大。
2016年共享醫療的市場規模發展迅勐,初步估算,2016年中國醫療分享市場交易額約為155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按目前增速看,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600億元。
眾所周知,醫療行業素以供需矛盾突出、用戶痛點程度大飽受爭議。據測算,醫療體係內具有海量剩餘資源有待激活,包括194萬潛在醫生資源的時間盈餘,近6成閑置的基層醫療設備和95萬張利用不充分的床位資源。如果以分享經濟的內核,激活這些剩餘資源,促進醫療資源在不同機構之間、不同地域之間更好的優化配置,無疑是對於醫療供給端改革,和國家多點執業、分級問診等政策落地的有力推動。
目前來看,醫療分享主要湧現出了四大種模式,包括在線問診、醫生上門、設備分享和互聯網多點執業,發展也不盡相同。
據世界銀行數據統計,我國每千人醫生和護士數量均為1.9人,低於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與高收入國家差距更大:每千人口醫生數量比高收入國家低1人,護士低6.7人。有限的醫療供給資源還麵臨著結構不均衡的情況。優質醫院集中於東部沿海、特別是北上廣。醫療資源寡而不均.
優質的醫療資源向大城市、大醫院擁擠,使得患者更傾向於前往大醫院求醫就診。據統計顯示, 占醫院數量66%的一級及以下醫院隻承擔了不足20%的門診量和13%的住院量,病床使用率也低。而占比最少的三級醫院卻呈現出越加飽和的態勢。而且三級醫院診療人數持續擴張,增長幅度始終高於其他醫院10%左右。未來優質醫療機構和非核心醫療機構供需不均衡的局麵還會加劇。在這種形勢下,核心醫院人滿為患、醫生超負荷運轉,同時,患者候診時間長而就診時間短、或被安排做大量的檢查,醫患溝通質量日漸降低,醫患關係持續緊張。
正是由於不同醫療機構醫療資源的供需不均衡,造成海量醫療剩餘資源。目前來看,這些資源基本分布在我國二級及以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經估算,大約有194萬醫生、60%的基層醫療設備和95萬張病床可供分享。
醫療分享的核心就是激活現有醫療體係內的醫療剩餘資源,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充分市場化流動,平衡不同地域、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供需不均衡局麵,提升醫患精準匹配,推動分級診療、多點執業的政策落地,實現醫生、患者、醫院等多方雙贏,助力醫療體係的供給側改革。
在醫療分享的模式下,按照分享對象和醫療服務地點,主要可以分成四種模式:
在線問診。醫護人員利用閑置時間,通過圖文、語音、電話、視頻等線上形式,提供健康谘詢和診後隨訪等服務。在線問診突破了醫生的時間和地域限製,分流輕度病症、慢病管理等問診需求,促進互聯網分級問診。
醫護上門。類似於滴滴模式,利用醫護人員碎片時間,提供上門醫療、診後康複等按需到家服務,提升老年人群等醫療服務的便利性。
互聯網多點執業。參與分享的主體,不僅包括醫護人員,也包括線下的醫療設施。醫護人員利用閑置時間,整合線下實體醫療資源,提供手術、診療等“大病“服務,為多點執業的落地提供了平台。
醫療設施分享。主要是對閑置的醫療設備/床位等資源進行共享,提高利用率。醫療設施的分享有利於優化支出、加速資金周轉、提高臨床應用價值,更加有效地管理資源。分享形式的發生地點主要是在線下醫療機構。
國內在線問診競爭激烈,市麵上大量湧現在線問診功能產品。據統計,國內包含在線問診功能的App有將近500個。包括綜合性平台和麵向中醫、慢性病等垂直性平台,純線上問診平台和線上線下平台,診前指導/健康谘詢平台,和診後隨訪平台等多種不同類型。
在大醫院除了看病難,另一個飽受病詬的地方就是“檢查難“,提前預約、排隊檢查、等候結果,來回花費的時間精力不比“掛號問診”更輕鬆。而這個問題的背後,發現醫療設備的利用率也存在不均衡情況。除了醫護人員的閑置時間分享,醫院之間醫療設備的市場化流動也已經出現。未來如果能夠打通不同層級醫院設備信息,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設備利用率,使檢查信息實現標準化和共享,無疑有助於分級問診的發展,是除醫護人員外,醫院資源市場化流動的又一趨勢。
除了醫療設備,醫院床位的利用率同樣存在不均衡的局麵。據統計,我國三級醫院的床位利用率一直超負荷運轉,部分熱門科室在“加床”也難以滿足需求。而同時二級尤其是一級醫院的床位卻存在大量的閑置(使用率僅達6成), 可以滿足三級醫院的床位“缺口”狀態。已經有互聯網創業公司,從這一痛點切入.
前麵提到了醫療分享的四種模式,發展不盡相同,有的已經進入紅海,有的正在起步,有的尚未在國內應用出現。現在跳出模式,從另外一個視角來看,醫療分享在用戶端、產業端、支付端和技術端,都有了新的發展風向。
用戶端,醫療分享平台逐步從綜合性的大平台向垂直性的細分領域深度滲透,熱度領域為慢病管理和婦幼市場,主要的應用模式為在線問診和上門服務。
產業端,醫療分享平台的產業合縱連橫布局顯現,雖然從不同環節切入的平台,紛紛通過合作或收購的模式,向產業鏈其他環節延伸,打造自己的產業生態和競爭壁壘。
支付端,醫療分享平台也在積極拓展流量的變現方式,尋找商業保險和企業客戶,形成更穩定的客戶群和盈利模式。
技術端,醫療分享平台加持to消費者的可穿戴設備和to醫生的人工智能技術,未來在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上會有進一步的突破和顛覆。
醫療分享所體現的醫療服務體係轉型,不僅僅是醫療行業轉型的小事,更多的體現著社會轉型的大背景。朗銳慧康(www.lrioh.com)認為在光榮的荊棘路上邁進,勢必會麵臨著成長的煩惱和挑戰,包括市場培育、供給端的拓展、體製內外衝突、政策和監管難題等,甚至會更加凸顯。但是就像共享單車有效解決了都市出行的最後一公裏,共享醫療也會高效地緩解因病致貧、看病難、看病貴等難題,我們欣喜地發現這一切都正在發生,也期待更多社會痛點、生活不便被高效的共享經濟形式一一解決。
最後更新:2017-09-18 12: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