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李嘉誠、王健林……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為什麼不能信?
從小學開始寫作文起,我們似乎就與成功人士結下了不解之緣。不管是寫堅持、勇氣,還是別的東西,引用一兩個愛迪生、泰森、比爾·蓋茨的事跡,好像整篇文章都跟著熠熠生輝了。
然而到頭來,在成功故事中泡大的我們,多半還是過著平凡的生活。
為什麼成功人士的故事聽起來雞血滿滿、有理有據,卻複製不到我們自己身上?
今天書單君和大家分享的文章,來自互聯網經理人Lachel,他為我們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成功故事的常見戲法以及邏輯漏洞,讓你重新思考這個成功學遍布的世界。
- 1 -
講今天的主題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我最近的一個研究成果。
在我的職業生涯裏,我見過許多優秀的職場人。有些年紀輕輕就已經是公司高管,有些一手締造了好幾個爆款案例,有些是連續創業者,一個個項目順利落地、功成身退,有些財務自由後又去做天使投資,眼光奇準,扶持了好幾個產品……
見多了之後,不由得會問自己:這些優秀的職場人,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麼?他們身上是否有一些共性,使得他們跟常人迥然不同?
於是,我接觸了二十多家公司,拜訪了四十餘位優秀的管理層、創業者,跟他們深入聊天,聊他們的故事、經曆、決策、心路曆程。
斷斷續續,整理完近百份材料,終於梳理出了一些頭緒。
我發現,這些優秀的職場人,大抵都符合下麵這 8 條規則。
我把它們稱為優秀八律。
具體是哪 8 條規則呢?
1. 嚴於自律
2. 掌控時間
3. 理性思考
4. 絕不拖延
5. 極致熱愛
6. 以人為本
7. 當機立斷
8. 追求高效
這 8 條規則,不但是職場人的秘密心法,甚至,也是一家企業能夠成功的秘訣。
但我不建議大家真的這樣做。
為什麼?
因為這 8 條規則,是我在寫文章之前,花了半分鍾現編的。
- 2-
當然,這隻是一個玩笑,不要介意。
但實際上,還真有人這樣幹了。
1982 年,麥肯錫雇員湯姆 · 彼得斯寫了一本書,叫做《追求卓越》。書中通過對 43 家優秀企業案例的分析,提出了 8 條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
得益於當時美國經濟的頹勢,這本書一出版就聲名大噪,風靡全球,暢銷數百萬冊。
我們不妨來看看,作者提出了哪 8 條基本原理:
1. 崇尚行動
2. 貼近顧客
3. 自主創新
4. 以人助產
5. 價值驅動
6. 不離本行
7. 精兵簡政
8. 寬嚴並濟
這就是他提出來的,成功企業的製勝心法。憑借這本書,湯姆 · 彼得斯本人從一個麥肯錫員工,扶搖直上,被人們稱為“管理大師”、“商業教父”,獲得了無數的讚譽。
那麼,這 8 條製勝心法,是如何提出來的呢?
20 年後,湯姆 · 彼得斯在一場采訪中,闡述了這 8 條原則誕生的過程:
……我們被要求給麥肯錫和百事的高層做一場匯報,於是我們把收集到的資料做成了 700 頁 PPT。但我們都知道,不能把這種東西給客戶看。
隨著匯報的時間越來越近,在一個 6 點鍾的清晨,我坐在書桌前,從美國銀行大樓 48 層的窗口望出去,俯瞰舊金山灣,然後閉上眼睛,俯身,在拍紙簿上奮筆疾書,刷刷寫下 8 條原則。從那一刻起,這 8 條原則就沒改變過。
嗬嗬嗬,你很棒喔。
我也好想在寫書的時候,可以這樣隨手刷刷寫下 8 條原則,然後交差。
仔細看這 8 條原則,你會發現它們很正確,無法辯駁 —— 當然了,因為它們本來就是正確的。
但這 43 家公司具備這 8 條特征,是否說明它們成功的原因就是這 8 條特征?如果換另一家公司,從零開始,嚴格按這 8 條特征做,是不是也能成功?
沒人能夠保證。連湯姆 · 彼得斯本人,也隻能說:“我永遠不會說,遵循這 8 條原則,你肯定會贏;但是,我敢說,忽視這 8 條原則,你肯定會失敗。”
這不是廢話嘛。
我也能刷刷寫下三條黃金鐵律:長期營收,占領市場,目標一致。按這 3 條鐵律去做,你不一定贏;但完全不按它們做,你肯定輸。
這就是所謂正確的廢話。
(當然,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當成案例集也很不錯,畢竟內容總體上翔實有效)
- 3-
這就是今天要聊的主題:不要相信所有成功的故事,因為成功的人,都特別會講故事。
但他們講的故事,跟他們的成功之間,有沒有任何關係?很可能沒有。
拿企業來說,有的企業喜歡集權,有的企業喜歡放權,有的企業強調創新,有的企業強調運營,有的企業總是迅速轉型,有的企業一直紮根行業……但它們也許都一樣成功。你能說,哪種模式更好,哪種模式更差嗎?
不能。因為成功是一個太大的範圍,是成千上百種因素的整合——很大程度上,也包括機遇。任何企圖將成功進行簡單歸因的行為,都是值得懷疑的。
很多管理人士說,企業管理要充分授權,要民主——喬布斯表示:我不授權同樣過得好好的。
又有人說,企業管理要避免多頭掌權,一定要有一個最高的決策者——Google 表示:三駕馬車開得最穩。
(Google 的黃金時期有一位 CEO 和兩位創始人。CEO 斯密特負責運營和銷售,謝爾蓋·布林負責工程和事業管理,拉裏·佩奇負責產品。出現分歧時,三人辯論作出決策。)
還有人說,企業要盡可能體恤員工,關懷員工——亞馬遜表示:IT 血汗工廠可不是浪得虛名。
(亞馬遜的方針是:最大限度保障顧客利益,為此可以犧牲員工利益。)
站在結果的角度,給予一個足夠大的樣本,永遠能夠找到一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原則,也總是能找到一些樣本,是符合這些原則的。
至於不符合的怎麼辦?不講,就沒人知道嘛。
這就叫做以果推因。
當一個人知道結果的時候,永遠可以通過主動地篩選,挑出想要的事實,構造一條邏輯鏈條,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一家企業的成功,是無數個決策一環扣一環、落實到執行,以及良好的製度和企業文化、管理方式所共同帶來的。我完全可以挑出幾個細節,證明它貼近顧客;也完全可以挑幾個案例,表明它崇尚行動。隨便一個法則,都總是能找到對應的案例。
但這有什麼意義嗎?沒有。
管理學者羅森維就在他的著作The Halo Effect(《光環效應》)中,批評了湯姆·彼得斯的研究方法 —— 他稱之為Delusion of Connecting the Winning Dots(連接製勝點錯覺)。他指出,通過業已成功的公司的案例,來推出使公司成功的方法,是不可靠的,這無異於先打靶再畫靶子。
所以,不要相信任何簡單的歸因。更不要去相信通過包裝自己的成功,來煽動你的情緒,推動你去進行衝動購買的行為。
遇見這種情況,不妨問一問:他所歸因的事實是否可靠、確切?連接事實與觀點的邏輯是否嚴密?他所講的,是否是正確的廢話?是否對多數人都適用?是否有反例?是否能夠複製?是否具備可操作性?是否為玄學?
比如,一個人聲稱,成功的人,往往都具備這些標準:極強的專注力,高度的執行力,對環境的適應性,對未來的預見性……
你就可以考慮:有沒有反例?這樣的人是多數還是少數?這些標準對每個人都適用嗎?這些東西是可習得、可複製的嗎?他是真的想教會你一些東西,還是隻是想向你兜售他的經驗?
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也是他們所不希望你去思考的。
- 4 -
為什麼成功的人,總是熱衷於講故事呢?
因為,受眾最喜歡聽的就是故事。任何東西能夠被廣泛傳播起來,它必然是簡單的。這個簡單包括兩方麵:
一是內容的簡單,它往往會精簡掉大量的細節和枝葉,隻留下主體和斷言;
二是理解上的簡單,它必然是基於大眾認知水平,能夠被迅速接受和理解,沒有門檻、障礙的。
這就是故事的本質:將一個對象,用大眾能夠接受、理解的話語,將大眾的注意力引導到一兩個關鍵點上,再通過人為製造矛盾、對立和懸念,喚起大腦的興奮,推動受眾去傳播故事。
故事越簡單,就越容易理解,也就越容易傳播。
還是拿蘋果來講。
喬布斯曾經說過:蘋果從來不做市場調研,我們不問用戶要什麼,我們告訴用戶他們需要什麼。這個故事很好聽,很有趣,很有顛覆性——但蘋果真的不做市場調研嗎?
2012 年,在與三星的訴訟中,蘋果被曝光了一份文件。文件是標題是《2011年5 月蘋果市場調研》,主要調查不同國家的消費者購買iPhone的原因。文件中調研了安卓市場的增長,以及在7個國家的消費者中詢問“考慮安卓之後,為什麼最終還是選擇了蘋果”等問題。
很多我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它也許真的就是個故事而已。它被精心包裝、設計,抑或在傳播過程中被添油加醋,距離真實越來越遠。沒有人願意去揭穿它,大家都心照不宣。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見到的,無非就是各種逆襲的故事了。
我曾經隻是個公務員,自從 balabala,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從一個小小的文案,通過 balabala,實現了財務自由。
曾經,我隻是一個底層小職員,通過 balabala,我擁有了自己的公司,旗下有幾十人的團隊……
他們的核心是:我是如何成功 / 升職加薪 / 月入十萬 / 財務自由的,隻要你購買我的課程,學習我的秘訣,你也可以像我一樣成功 / 升職加薪 / 月入十萬 / 財務自由……
這些有用嗎?當然有。
但他們不會告訴你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比例是運氣的作用,有多少比例是時機和市場的作用,還有多少比例幹脆就是隨機和偶然性。我做錯了什麼,走了哪些彎路,吃了什麼虧,錯過了哪些機會,付出了什麼樣的機會成本。
一萬個人按照這套經驗去學習,能脫穎而出的有多少個?也許一個都沒有。
我還見到過這樣的講座:如何通過閱讀,從月薪 2 千到月薪 2 萬。
很厲害嘛。
說實話,我是覺得挺可惜的。要是早幾年看到,豈不是可以提前實現月薪2萬?說不定早就財務自由了。
後來想想,人家也沒說錯,興許人家是教你去讀《算法導論》,轉行做研發工程師呢——那實現月薪 2 萬還是不難的。
- 5 -
說了這麼多,那麼,對於成功人士,我們應該關注和學習的是什麼呢?
是可複製的經驗。
簡而言之,可以用這三個標準,去篩一下:
1. 這套方法,是為了解決一個什麼問題?
2. 跟傳統方法 / 其他人相比,這套方法能將效果提升多少?
3. 我能夠複製這套方法嗎?
舉個例子。
亞馬遜有一套危機公關的應對策略。其中有這麼一點,引起了我的注意:
亞馬遜有一個作戰室。每當出現危機時,他們會組織一個核心救援小組。為了盡快達成共識,每個部門由一位代表參與;且高層領導不得參與其中,以免造成一言堂,和致使大家分心。處理危機的總原則是:不抱怨,隻解決問題。一旦決策,隻要是對顧客好的,不管自己是否喜歡,貫徹執行。
這就很有意思。
我們可以思考:考慮到不同行業、不同地位、不同企業環境、不同文化氛圍……這個已經被驗證過的方法,能否複製到我們公司裏麵?如果不能照搬,是否可以作出一些調整和改進?
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但如論如何,它的價值,總比“貼近顧客”、“崇尚行動”要大得多。
我們總說,要學習優秀企業的最佳實踐,其實這就是最佳實踐——為了達成某個目的,在一定的製約條件下,提出一個方法,並不斷完善、修改,最終成為一個流程。
而一切的立足之本都應該是:這對我有什麼啟示,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否則,聽再多故事,擁有再多談資,讀了再多觀點,成功也不會自己來敲門。
書 單 君 說
Lachel的文章,讓書單君想到了一個故事。
一個人想要請教孔子,碰到子貢。子貢問,你有什麼要請教我的老師呢?
對方說,我想問問一年有幾季。子貢說,四季啊。對方說,不對,明明是三季!雙方吵了起來,聲音驚動了孔子。
孔子觀察了一會兒,對那人說:你說得對,是三季。那人大笑而去。
子貢不解,問先生為何要說三季。
孔子說,你看那個人一身青衣,應該是螞蚱所變。螞蚱春生秋亡,哪裏見過冬天?在他的腦子裏根本沒有冬天,所以他就是個三季人,你和他討論上三天三夜,也沒有用啊。
很明顯,三季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他不明白整個世界是個更加豐富、複雜的係統。
當我們僅通過成功經驗,甚至是簡化過的成功故事,來解析成功時,同樣陷入了三季人的誤區。正如文中所說,一個人的成功是由運氣、實力、家庭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這些因素對現實成功缺一不可,但在故事中要被裁剪大半。
所以,下次再聽故事時,要多幾分思辨。實際上,三季人的故事,也並非真的出自孔子之口,而是民間杜撰的。它能流行,正說明三季人思維廣泛存在,這值得我們警醒:
世界是片森林,不要做個隻見樹木的三季人。
--推薦一套能讓你孩子與眾不同的書--
前天,書單君給“書米”們推薦了一套能幫孩子提高作文水平、全麵提升語文能力的好書。
它集合了中國最早的少兒文學雜誌過去60餘年的內容精華,不少家長就是看著這本雜誌長大的。難怪好多“書米”激動地留言說,孩子還小,我自己先買一套囤著。
書單君知道,寫作文時無話可說、語言幹巴不感人,是很多孩子心裏的痛。如果你的孩子也有這樣的苦惱,這套最適合中小學生的課外讀本,也許正是他需要的。
最後更新:2017-08-20 13:23:47
上一篇:
她美貌不輸範冰冰,曾是胡歌緋聞女友,成龍力捧如今淪為三線女星
下一篇:
謝娜做嘉賓參加活動,穿花裙子太接地氣,臉上煙熏妝變網紅太土氣
汪涵介紹潘粵明,卻遭沈夢辰搶話宣傳新電影,汪涵直接懟她毫不留情
韓雪怒噴攜程,沒想到恰到好處,親子園事件再次發酵!
周星馳成為票房冠軍喜劇之王的秘訣隻有兩個字,卻被諷刺人品差貪財
馬雲一出手網宿科技遭遇5年來大潰敗 高管掀起減持比賽
馬雲越南煲雞湯;搜狗昨晚紐交所上市;攜程給家長兩周帶薪假
謝娜張傑深夜與友人聚會,娜姐孕期未改愛玩天性,準媽媽過渡期太過煎熬
與金馬獎影後搭戲 吳昕評價他“有一顆老人的心” 如今終於火了
除了高曉鬆這些明星也曬早餐,吳昕爺們陳赫接地氣最後一位才叫奢侈
謝娜懷孕3個月出門逛街,網友:和賈玲有的一拚!
就在剛才,馬雲哽咽了,今年這個雙十一,估計他的夢想要破滅了,但葉縣人民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