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雲計算成本核算 小廠的出路在哪裏
互聯網已經走到了移動階段,同時也伴隨著物聯網、雲計、人工智能的誕生,現在的雲計算已經由原來概念到現在的逐漸落地,很多的企業已經開始應用雲計算的服務,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益,這讓很多的企業在選擇雲服務的時候已經有原來的冷漠到現在的主動關注, 中國的雲計算是個快速發展的行業,業內裏的玩家很拚,也吸引了很多人臨淵慕魚。
雲計算.png
要做好雲計算必須的成本主要分六大類,說完這六大類成本,我們再聊聊誰有成本優勢.
硬件成本
硬件成本主要就是采購服務器、交換機及其零部件的成本。土豪大廠還會采購硬件負載均衡和硬件存儲,科研大廠還會自研整櫃服務器。這裏小廠商隻能用常規價買服務器,大廠商一次采購上萬台服務器,能把供應商的利潤壓榨到低於餘額寶收益。
我一直說Intel是雲計算行業最大贏家,每個雲計算大會Intel都會慷慨讚助,因為隻要你的技術選型不太偏門,都離不開Intel的硬件。
機櫃成本
機櫃成本簡單說就是電力成本,電力是實打實的資源,不是摔一把鈔票到地上就能買到電力,IDC的不間斷供電要求是等同於ICU病房的。小型雲廠商基本都是一個13安電機櫃每月花四五千塊錢;大型雲廠商都是自營無利潤IDC、整櫃服務器、高效散熱係統,雖然節能效率有誇大吹噓的成分,但成本是遠低於小型雲廠商的。
網絡成本
網絡成本包含IP和帶寬,租一小段IP不貴,但是以現在IP(v4)地址的稀缺狀態,有錢也可能買不到幾萬個IP。帶寬是雲計算運營的硬成本,大廠商的集采壓價優勢同樣明顯,而且大廠商還可以拉很多對等互聯網絡節省資費。此外還有DDOS問題、IP段被汙染問題、ICP備案問題等等,也在提高網絡成本。
閑置成本
巨大的采購體量必然會造成極大的資源閑。假設我一次采購上架200櫃服務器,那就要售出5萬台虛擬機才能充分利用硬件。硬件從上架之時就在不停的折舊,但虛擬機能賣多快卻不好預估。而你可以隨時上線200個機櫃,那就代表機櫃和網絡也留了很多富餘。
理論上來說,大廠商規模大,富餘閑置的百分比會小一些,小廠商規模有限,富餘閑置的百分比會大一些。但以前從未有過需要“機櫃+帶寬+服務器”一起做規劃預估的情況,大廠商的資源估算人員未必估的夠準確,往往會“饑一頓、飽一頓”,不是資源緊繃到過度超賣,就是資源像大水漫灌一樣的浪費;而對小廠商來說,客戶固定估算簡單,就算資源不足也不會成為大新聞。所以,閑置成本這一塊各有千秋,說不清楚誰的成本更低。
人力成本
作為雲計算從業人員,感謝這個行業給我們帶來了高薪。對公司來說,高薪招攬技術人才可以提高公司核心競爭力,極大加快產品上線速度。如果工資翻倍挖個技術人員,讓某個項目提前半年上線,或者多花了200萬雇個5人小組,但融資金額多了3000萬,從公司角度是包賺不賠的。
說技術人員的具體薪水有點泄密,我們八卦一下某些銷售人員也能驚掉外行的下巴。一個智商和溝通能力都正常,無任何特殊社會資源,公司商機正常分配的商務客服級銷售人員,他們的底薪和提成是其他軟件行業銷售的2-5倍。別說你不信,剛確認這個消息的時候,我也鬱鬱寡歡了好幾天。
那些自負盈虧、沒有VC資金支持的老一代廠商都在嚐試轉雲,但他們的員工待遇太低了,在搶人大戰中沒有任何勝算,這一點,從很多傳統IT公司出來的技術人員體驗最深。
市場成本
雲計算企業的品宣和會務的成本可能比傳銷公司還高。以某最火runtime環境為例,據知情人士透露該行業的初創公司50%的成本用在品宣了。每年到開各種技術會議的時候,機票酒店都會漲價,大量二手售賣會議贈品,也是一片繁華景象。
無論是初創公司還是大公司的雲計算分舵,都不願意這樣燒錢,但你不燒錢市場就會忽略你的存在。上文說到一些普通銷售靠公司分配商機,也和強大的市場引流(燒錢)能力有很大關係,隻要產品過硬,多參會總是不虧的。
成本綜合評估
綜上所述,前三條成本,大廠商相對小廠商占據了絕對優勢,但大廠商之間的成本區別並不大,因為硬件降價折扣是有底線,全國能拿到低價服務器、機櫃和帶寬的廠商,肯定超過十家了。企業客戶是理性選擇供應商,並不會盲目黏在一個平台不走,而各廠的技術差距早晚是能追平的,後入場的大玩家一樣有插足分羹的機會。
小廠商並非毫無勝算,他們甚至有機會活的比過去更好。因為大廠商在完成培育市場、教育客戶的工作,小廠商當下可選的策略非常多,我做個簡要描述。
1、小廠商可以做私有雲,硬件機櫃和帶寬成本讓客戶來承擔。
2、小廠商有自身靈活性,售前階段技術總監親自出馬很容易吹死大廠商的普通職員,出了故障CTO掛帥快速解決故障;而大廠員工吹牛怕是過不了法務這一關、沒高層和
3、小廠商可以做特定領域的公有雲,其短板不明顯還能發揮其他長處。以某雲存儲為例,因其巨大的磁盤采購量磁盤價格已經很低了,其技術選型盡量廉價通用,又找回來一部分硬件成本。雲存儲習慣做CDN源站不需要BGP帶寬,網絡成本也很低。
4、小廠商可以直接用大廠商的資源,比如一些PaaS和SaaS廠商的海外節點,可能就是租的兩A的虛擬機。但你讓3A去租3A的虛擬機去做自己的海外節點,這新聞爆出來就是笑料了。
5、小廠商可以賣股份給大廠商或者大客戶,或者和IDC組成利益共同體。因為大廠商也知道自己神經末梢太長,陳腐組織太多了,急需新鮮血液補充。
6、小廠商相對大廠來說足夠中立,客戶可能和大廠雲的兄弟部門是直接競爭關係。
小廠商並非毫無勝算,他們甚至有機會活的比過去更好。因為大廠商在完成培育市場、教育客戶的工作,小廠商當下可選的策略非常多,我做個簡要描述。
1、小廠商可以做私有雲,硬件機櫃和帶寬成本讓客戶來承擔。
2、小廠商有自身靈活性,售前階段技術總監親自出馬很容易吹死大廠商的普通職員,出了故障CTO掛帥快速解決故障;而大廠員工吹牛怕是過不了法務這一關、沒高層和
3、小廠商可以做特定領域的公有雲,其短板不明顯還能發揮其他長處。以某雲存儲為例,因其巨大的磁盤采購量磁盤價格已經很低了,其技術選型盡量廉價通用,又找回來一部分硬件成本。雲存儲習慣做CDN源站不需要BGP帶寬,網絡成本也很低。
4、小廠商可以直接用大廠商的資源,比如一些PaaS和SaaS廠商的海外節點,可能就是租的兩A的虛擬機。但你讓3A去租3A的虛擬機去做自己的海外節點,這新聞爆出來就是笑料了。
5、小廠商可以賣股份給大廠商或者大客戶,或者和IDC組成利益共同體。因為大廠商也知道自己神經末梢太長,陳腐組織太多了,急需新鮮血液補充。
6、小廠商相對大廠來說足夠中立,客戶可能和大廠雲的兄弟部門是直接競爭關係。
雲計算是趨勢,在不久的未來,雲計算將會深入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裏麵,引發各個產業的徹底變革,其中包括醫療保健、城市規劃、能源、電子零售和娛樂領域。
本文由朗銳智科編輯整理(www.lrist.com),如有侵權請聯係本站。
最後更新:2017-07-18 20: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