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高科技哪裏去了?
去年秋天,我去了一趟日本的北海道,帶著筆記本,但沒有帶轉換插頭。我想,諾大個北海道,不可能買不到一個轉換插頭吧?
可是,到了北海道,我就傻眼了。除了我們入住的劄晃王子大酒店可以借給客人轉換插頭外,我跑遍了劄晃最大的電器商店,也沒有買到我急需的轉換插頭。這意味著,筆記本成了我北海道之行的最大累贅——因為不能充電,我無法用它做任何事情。
更不可思議的是,除了王子酒店,我們在北海道入住的其他幾家酒店,客房都無法上網!登別大酒店還算好一點,也隻是在大堂裏提供一台可以上網的投幣式電腦,但收費奇高。
北海道的景色不錯,但那個時候我特別羨慕國內,連偏遠小縣城的招待所都提供寬帶服務了,可在北海道竟然很難找到可以上網的酒店。日本不是以高科技聞名於世嗎?都網絡時代了,酒店怎麼連上網服務都不提供呢?我很不理解。
回國後,查閱了很多資料,才逐漸明白過來,日本早已不是我們想象的那個樣子了。
日本正步入一個“尷尬科技”時代:警察局沒有電腦,用有著30年曆史的卡帶播放《綠袖》,ATM機在銀行營業時暫停服務,汽車工程技術令人心存懷疑,使用煤油取暖器而且沒有中央空調。這就是日本現在很多地方的真實寫照。
日本政府、電子業以及旅遊業一直都極力宣傳其高科技的一麵。在這種大力宣傳的影響下,絕大多數遊客可能忽視了日本“低科技”的一麵。
對於類似鬆下這樣的國際化大型科技公司,人們較為熟悉,但它並不能代表日本企業的全部,隻能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的家族式企業在這個不景氣的經濟體中占據更大比重,而這些企業又明顯打著“低科技牌”和“高價牌”。在聚焦商業與科技的《快公司》(FastCompany)雜誌2010年公布的最具革新精神公司榜單中,日本隻有一家公司上榜,並且還是一家零售商。
日本為何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公司?一些人將矛頭指向日本政府更為關注國內市場的做法以及素質低、效率差的勞動力和較差的工作環境。此外,數字鴻溝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盡管這個國家擁有很快的上網速度,一些地區的寬帶價格也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但很多日本人更願意選擇傳統方式而不是“擁抱”互聯網。日本的互聯網用戶占總人口比例保持在70%左右,相比之下,這一比例在鄰國韓國已高達82%。並且,日本的網絡用戶明顯分為兩派,一派對網絡依賴程度極高,離開網絡簡直活不下去,另一派則並沒有將網絡作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本政府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44%的日本人每月至少上網一次或兩次,餘下的人則表示他們基本上不使用網絡或者根本就不用。考慮到50歲以上的日本人占總人口比重較大,很多人自然不會投入互聯網的懷抱。50歲以上的日本人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達到30%,所能產生的影響已開始顯現出來。
一些人表示,技術恐懼者占總人口比重較大的現象,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日本很多產業並未成為IT技術的受益者。
在美國《連線》雜誌15年前組織的一場討論會上,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負責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曾警告日本,不要成為一個在數字領域“無家可歸”的國家。日本拒絕在一些領域變成一個數字經濟體,意味著尼氏的預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現實。
日本的出版業就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多年來,這一產業一直拒絕改變,直到最近才出現可以覺察到的數字化轉變,電子書也隨之興起。有分析人士認為,日本將最終找到一種方式,與數字出版業言歸於好。但數字出版業的巨頭們卻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這種事情暫時不會發生,除非他們已經別無選擇。
在日本的其他領域,這種反作用力已開始與高科技和全球化帶來的關鍵性轉變呈紛爭之勢,相關舉措的進展較為緩慢。
一些評論人士指責日本的官僚作風阻礙了技術革新。日本一博客作者恩田英樹指出:“好日子已經過去了,但沒有一個人注意到這一點,因為並沒有人告知我們危險的存在。我們錯過了點燃革新之火並讓它永遠燃燒下去的一個絕佳機會。政治問題以及官僚作風導致我們在70年代至90年代獲得的利潤都花在區域性和社會政治食物鏈上。在利用電視數字化騰出的頻譜等方麵,現在的日本無法作出一個明智的決定。事情被搞得亂七八糟。”
最後更新:2017-04-04 0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