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2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杀马特一度王爵——郭敬明

文/少武郎

他是中国当代文化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一大批80、90后的文化寄托。他是中国世纪之交城市化大浪潮中亚文化的典型代表,他是以边缘入围主流的先锋案例。

他,就是郭敬明,中国“杀马特”世界的一度王爵。

“杀马特”其实已经过时了,因为当年的杀马特少年现在大多都已成家立业,奔波生活了。

“杀马特”的鼎盛时期是世纪初,那时候中国刚刚“入世”,很多事情都在急速变化。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入城务工潮,使得大量乡镇少年游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

他们急于摆脱家乡的乡土痕迹,融入洋气而陌生的环境里,每一个新鲜的视觉刺激都在撩拨他们敏感而自卑的心。他们烫起了膨胀的发,化起了烟熏的妆,穿起了紧身的裤,走起路来和被电击过一样。

这类青少年以其夸张的装饰打扮被称之为“杀马特”,尤以城乡结合部居多。

其实他们是城市生态中不甘寂寞的分子,他们想追随新世界的文化趋势,但又苦于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恰当地安置青春的颜色。

他们彷徨迷茫,却很享受这种心理焦虑带给他们的忧郁颓废的感觉,他们觉得这很fashion,很modern。

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只能在外部过度彰显自己的不同,以武装保护自己的敏感的心。他们看见城市人烫发,于是便烫个爆炸头;城里人化妆,他们一天二十四小时烟熏妆;城里人戴首饰,他们将全身上下穿洞打孔;总之,一切都要做到极致。

城市里新鲜的事物,尤其是街面上视觉冲击明显的事物对他们特别有吸引力,比如洗剪吹理发店,比如网吧。他们喜欢在网络上找同类,用英文和繁体中文组合自己的网名,离开学校后他们反而开始习惯运用语文和英语知识。

他们喜欢音乐和舞蹈,而且是小众文艺。大多以网络音乐和电游舞蹈为主,他们常见的姿势就是瘫在网吧里带着耳麦噼里啪啦猛敲键盘玩劲舞团之类的游戏。

一切都在证明:他们才是这个城市当代潮流文化的引领者。

就在杀马特少年普遍出现在全中国的时候,郭敬明出现了。杀马特少年不见得会看郭敬明的作品,但他们内在精神文化气质却是相同的,行事方式也是一样的。

我们看郭敬明的作品《左手倒影,右手年华》,《1995-2005夏至未至》,《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1.0折纸时代》,《临界·爵迹》等等,光看这些毫无语法规范的书名,和杀马特少年取网名简直一个套路。

最近上映的郭敬明电影《爵迹》里面虚拟了一个奥汀大陆,上面有个亚斯兰帝国,角色的名字有银尘、幽冥、麒零、特蕾娅等。不中不西,矫揉造作,读之欲吐。

读他的文字,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要用一种淡淡的忧郁去读。读完之后甩甩刘海,然后45度角仰望天空,眼角有颗泪珠再划过煞白的脸庞,perfect!

观其文,察其言,郭敬明的精神世界和世纪初充斥在昏暗网吧、破落酒吧、街角台球厅、天台旱冰场的杀马特少年们别无二致。

他的文字都是用离子烫、烟熏妆加工过的,挂链穿环,处处显示出他高阶杀马特的文化定位。和杀马特少年一样,郭敬明也染得一头黄发,因为他们都对黑发不自信。

和其他杀马特少年不一样的是,郭敬明要精明一些,文字上自有一套技巧, 运气好一些,各种条件凑在一起,然后便出名了,成了高阶杀马特。

“杀马特”文化的出现,有其复杂的原因。

首先是传统文化的断层。90年代以来金钱至上的物质主义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比“文化大革命”还要致命。看看中国的影视作品在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迅速退步就明白了。(幸亏四大名着抢在90年代末之前拍完了)

其次,伤痕文学,颓废文字迅速占领了当时中国文学的高地。在政治正确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主旋律文学毫无吸引力,这些新奇的文字便很受高中生的喜欢。现在的80后回想一下当时上高中时同学之间流传的文学刊物,如《萌芽》之类,刊登的文章大都摆脱不了此类文学的风格。

那个时候的高中男生,放学后穿着牛仔裤,留着长发,叼根烟站在校门口找架打,周围的男生和过路的女生都感觉他们酷酷的。

正是在这种旧文化已破产,新文化未诞生的背景下,大量杀马特少年出现,韩寒、郭敬明崛起。韩寒虽然也受时代的影响,但是文人的良知依旧,文字中处处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但是总给人以温暖的希望。

郭敬明刚相反,文字里处处是幻想的意淫,给人一种美丽的错觉,拨开表皮,全是令人窒息作呕的无望。是一种新的反智文学,无知少年很喜欢。

然而,社会发展太快,“杀马特”很快便衰落了。

“杀马特”的衰落是因为后继无人,之所以后继无人是因为城市化的高潮已经过去,80、90后中的“杀马特”已经完成了城市化。不仅是生活上的城市化,随着年龄渐长,他们的精神上也已城市化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端的发展,使得全中国所有的年轻人很容易获取大量优质文化信息并加以甄别归类。

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很快以快捷的方式普及到每个人的手机上,你随便一刷朋友圈,就会有各种题材的文艺跳出来。

从仓央嘉措的诗到川端康成的文,从古琴到拉丁,90后、00后的少年接触到的精神食粮要比十年前的我们多得多,他们的内心很容易得到满足。甩甩头发,一把吉他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连广场舞大妈都能随便在手机上分享国学感悟和心灵鸡汤的时代,郭敬明的那种文字很快就会没有市场了。

杀马特曾经猛敲空格键玩劲舞团的网吧也已衰落了。堡垒坍塌了。

然而高阶杀马特郭敬明却依然很火,文章是不怎么写了,他开始拍电影了。一篇骂声中他赚得盆满钵盈,从《小时代》到《爵迹》,依旧有很多人买他的账。

环顾左右,其他人的电影的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郭敬明拍电影会有那么多名人“共襄盛举”,因为拍电影赚钱啊。只要赚钱就好,“杀马特”也可以当爷,四爷嘛!

郭敬明早已成了精英的一员,他熟悉里面的游戏规则,并游刃有余。很多人说中国的精英衰落了,其实中国根本就没有精英。

没有文化良知的那群人,称之为精英不恰当,只能叫新贵。

我看书有个习惯,就是会先看序言。我记得高中时翻开郭敬明的《幻城》,序言好像是中国最知名高校的一个教授写的,他说《幻城》在魔幻类文学中可以媲美《西游记》。

我当时傻傻分不清,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读了《幻城》一遍,写的是一个悲剧故事。我潜意识里觉得应该酝酿点眼泪出来,才能显出此文绝妙,引人入胜,我辈怀慧,格调不俗。结果没有成功,就去看舍友下象棋了。

今天,郭敬明已经是中国作协成员了,回想一下,一点也不奇怪。只能说作协里的诸位离“杀马特”也只有半步之遥。怪不得好作家都在圈子外。

正是社会精英(新贵)的犬儒主义,让整个国家的精神文化向媚俗化、唯利化滑落,“上下交征于利”,整个社会风气都被带坏了。

从《无极》到今年的《封神传奇》、《爵迹》,中国的商人和电影人们一直力图打造属于中国的奇幻史诗电影,但却摆脱不了照猫画虎,东施效颦的丑态。因为从文化根源上来说,中国是先断自己的根,再化西方的妆,结果大家都成了“杀马特”。

看看《爵迹》的宣传海报,一大波染发精致,化妆细密的俊(zhuang)美(bi)杀马特袭来!

郭敬明这样的高阶杀马特不仅获得了文艺圈的认可,甚至到了引领文艺圈的地步,只能说这个圈子也“杀马特”化了。

如《小时代》、《爵迹》此类电影作品,由如此多的金主赞助,如此多的明星站台,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圈钱,这是文化范畴的“碰瓷”。

这样来钱快,所以中国盛产烂片。你在马路上不小心就遇到碰瓷的老人,去电影院不小心也会遇到精包装的烂片,也碰你的瓷。细想一下,这两种感觉是一样的。

可悲的是,面对郭敬明,反对者最有力的武器是以其身高取笑之,如此胆怯力懦,怪不得使竖子成名。

当年郭敬明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写成《梦里花落知多少》,庄羽起诉郭敬明,法院判决庄羽胜诉,但郭敬明拒绝道歉。

对于舆论的指责,有个郭敬明的粉丝强辩道:“强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一语道出中国当代文化窘迫的根源:无知无畏,披红挂彩。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留言联系小编)

最后更新:2017-08-24 23:45:20

  上一篇:go 5部电影21亿票房,郭敬明再次携新片回归
  下一篇:go 郭敬明怒怼李枫不实言论,可网友们却不那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