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52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諸葛亮不設史官的真正原因,看到真相對三國第一智者失望了

中國曆史千百年來,諸葛亮的身份在不同人眼中有不一樣的形象,帝王說他是個忠臣,大臣說他是個賢相,學士看他是個智慧的精靈,百姓看他是神機妙算的神。當然他可不像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哈姆雷特火爆,那句經典評語“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經過大家集體公認的,而諸葛亮這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恐怕值得後人去仔細甄別研究。

諸葛亮

因為,由他所把持的蜀漢政權的時候,竟然“國不治史,注記無官”。《三國誌》《蜀書》《後主傳》中說:“……又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綢焉。”結果搞得陳壽在寫《三國誌·蜀書》時,竟然找不到足夠的史料。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設史官呢?

其中主要原因也是害怕史官記錄他的不好言行。阻礙他行權做事。以諸葛亮的“達於為政”和其思維之周密,以及“杖二十以上親決”的精細作風,應該是不會不知道不置史官之害的。

諸葛亮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托孤大臣,權傾朝野,全國上下唯他馬首是瞻。朝中一切事務“鹹決於亮”。高度集權會使他容易把個人意誌淩駕於國家和人民利益之上。隨時隨地都會有過激行為發生,比如他如何排擠李嚴,如何頤指氣使對待劉禪;如何對待倉促發動北伐等等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

例如馬謖失街亭一事,諸葛亮“違眾拔謖”,派遣隻會紙上談兵的馬謖擔當前鋒,結果慘遭失敗,諸葛亮為保護自己地位,揮淚斬了馬謖,然而馬謖當時並沒有像外間廣為流傳的那樣去諸葛亮那裏請罪,而是在軍敗之後選擇了畏罪潛逃一途,後被緝捕歸案。

諸葛亮

在諸葛亮判其死刑後,還沒來得及執行,就於獄中病故。馬謖潛逃案還導致了與馬謖關係很好的荊楚集團的另一骨幹向朗(向寵叔父),因知情不報而被革職。不難設想,蜀國當時要有史官的話,對於裏麵所發生的內情定會有詳細論述。“國不置史”這個舉動所產生的最直接的後果,便是在蜀亡以後,即使是作為蜀漢著名史學家譙周弟子的陳壽,在當代人修當代史的情況下,奉命修編的《三國誌》裏也惟有蜀書因為“行事多遺,災異靡書”,各類資料的嚴重匱乏,導致許多著名和重要的人物無法單獨作傳,最後僅僅隻修了一卷便作罷了。

劉備

倘若說在劉備手上的時候是因蜀漢初建無暇顧及的話,那麼在劉禪當政後這麼長的時間內,政權穩固度應該已經大大地得到了提高,並且在擁有劉巴、秦宓、譙周、許靖等多名出色的文、史學人才情況下,作為自承漢朝正統的蜀漢朝廷依然“國不置史”,那就不太能以諸葛亮“猶有未綢”這樣簡單的失誤所能解釋得通了,而要是從“行事多遺”這個角度去看,更會多少令人疑惑其“國不置史”的目的何在。

諸葛亮

《讀書鏡》中記載,宋太祖一日罷朝,俯首不言,久之,內侍王繼恩問故。上曰:“早來前殿指揮一事,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故不樂也。”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又“杯酒釋兵權”,使自己的統治地位穩若泰山。這樣一位開國皇帝“偶有誤失”,竟然怕“史官書之”,令人感慨。諸葛亮感覺,設立史官會使他做事不能為所欲為,與其提心吊膽做事,不如根本就不設史官

最後更新:2017-08-20 10:07:14

  上一篇:go 王健林的“輕資產航母”啟航
  下一篇:go 楊冪、趙麗穎等明星收入到底有多高 楊洋TFboys竟然沒入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