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56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什麼時候“文一波”變成了“王健林”,環保才可能成為支柱產業

根據國家發改委《關於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我國將推進“綠色環保產業不斷增長,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20年,環保產業產值超過2.8萬億元,培育50 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起步於戰略新興產業定位,伴隨國家環境保護政策而興,如今又迎來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之契機,環保產業正值重要發展階段。

談及產業現狀,在日前舉行的2017年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多位專家指出,年增長值盡管已超15%,但因市場秩序不健全、行業集中度低、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環保要想成為支柱性產業,尚有距離。

欲擔當“支柱”,環保產業的路還有多遠?記者就此現場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文丨朱妍

中國能源報記者

全文約2300字 建議閱讀5分鍾

年增長超15% 但量級不足

中國能源報: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背景及現狀如何?

發改委環資司司長任樹本:在綠色新動能發力下,我國環保產業年增長值已超過15%,在除塵脫硫、生活汙水處理、餘熱餘壓利用等方麵,已具備一流的技術裝備能力,綠色科技支撐保障和應用推廣機製逐步建立,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產業化步伐和示範推廣也在加快。

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看到,資源和環境問題仍是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水、大氣、土壤等汙染治理的成效與人民群眾期待仍有很大差距。霧霾問題、生態功能退化、湖泊和黑臭水體汙染等問題,對我們來說既是壓力,也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對裝備、技術、服務等方麵的供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首席政策專家駱建華:根據相關統計,一個產業的產值若達到GDP的2%,即可作為支柱產業。去年,我國GDP突破74萬億元,按此比例計算,支柱產業應實現1.5萬億元左右的產值。來自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我國環保產業去年在大口徑上達4.5萬億元,但其中有3萬億屬於所謂的綠色節能產品,另外1.5萬億則是節能、資源綜合利用、環保等產業加在一起的產值。

其實,區別支柱與非支柱性產業,有個很簡單的標誌:文總(桑德集團董事長、環保產業領軍人物-編者)今天到這兒來,大家知道他叫文一波,但出了這個門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如果是王健林,隻要走到大街上,誰都知道他是王健林。若有一天“文一波”變成了“王健林”,環保產業可能就成為支柱。

市場尚處無序狀態

中國能源報:要從戰略新興產業提升至支柱產業,目前麵臨哪些短板?還缺乏哪些條件?

高能環境執行董事長淩錦明:我國環保產業的“發牌權”目前仍在政府,企業訂單主要也來自於此。這其中,照顧本土企業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較多,從長遠來看,不利於龍頭企業的培養

我國現有10萬多家環保企業,其中約90%的產值低於1000萬元,這說明行業集中度比較低。要發展環保產業,首先需解決市場化問題,在市場容量確定的情況下,提高行業集中度,龍頭企業才能起來

瀚藍環境總裁金鐸:在綠色發展的今天,環保產業理應作為我國經濟轉型的支撐,但它目前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

身為政策驅動型產業,節能環保是一個通過國家嚴格的環保標準、政策及執法等,倒逼出來的市場。目前,市場整體尚處無序狀態。不健全的市場秩序,導致對企業產權、技術等保護不足、缺乏公平競爭,也造成企業很少願意大規模投入技術開發。

此外,現階段談到環保產業時,大多數企業還停留在環境終端治理方麵,也就是已經汙染後的治理。環保產業應貫穿於整個綠色發展的過程中,例如源頭控汙、綠色供應鏈等。如將這些都算入環保領域,總量將很大。

環境商會執行會長傅濤:世界500強榜單上,環保領域目前隻有威立雅、蘇伊士兩家企業。實際上,環保是一個非常剛性的、有市場彈性的入口,作為服務提供方,環保企業如果隻是幫業主“擦屁股”,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支柱產業,因為它沒有創造價值,沒有創造增量價值。我們不能隻是幫政府和工業企業做無害化、減量化、穩定化處理,而應成為一個具有增量的產業。

規範市場 念好創新“經”

中國能源報:在環保產業向“支柱”進發的道路上,有什麼建議?

環保部副部長黃潤秋:環保產業高增長性、吸納就業能力強、綜合效益好,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推動綠色發展也為環保產業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高技術水平和市場化程度提供了大好機遇,目前仍需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擴大有效市場需求,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的環保市場和公平競爭環境,建立完善的投融資平台,推動多元治理模式;

鼓勵發展環境服務業,堅持“汙染者付費,損害者擔責任”原則,完善環境治理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的管理製度。建立健全第三方運營服務標準,管理規範績效評估和激勵機製,鼓勵工業汙染源治理;

規範環境服務市場,對故意不正常使用防汙設施、超標排汙的行為,既要追究排汙單位主體責任,還要依法追究有關建設和運營單位責任,將其列入失信企業名單,依法依歸聯合懲戒。對於監測服務中弄虛作假的行為,也要依法追究責任,並限製其參與政府購買環境服務或政府委托的項目;

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和生態化治理技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組織開展散煤治理,黑臭水體整治等領域的技術交流及試點示範,為企業提高治汙效率,降低治汙成本提供指導。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環保產業要想成為支柱,我認為有四點可以借鑒:

第一,融合。環保產業應從末端往前端出發,朝著綠色產業、綠色產品、消費型產品發展。這是產業“支柱化”的方向所在。

第二,作為。環保產業目前還是政策驅動市場,但如果一直靠政策驅動,永遠成不了支柱產業。我理解的“支柱”,是能催生需求、創造價值,能把國民經濟的綠色化和生態化改造提上去的產業,所以還得靠企業家有所作為。

第三,創新。環保產業的一大特點,是其自身回報價值很難建立。因此,若沒有新的模式、技術及方式方法,就很難獲得更大收益。

第四,做強。沒有強的企業,就談不上支柱產業。企業做強的下一個方向,是與資本內在整合,形成一個有機主體。這個“強”,不一定是大,小而強也行。但如果老怕“野蠻人”敲門,一個產業必是不成熟的。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閆誌強

最後更新:2017-08-20 13:15:15

  上一篇:go 林更新出席活動卻取消了記者采訪,是躲避還是真性情?
  下一篇:go 林更新張天愛貼麵熱聊,CP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