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急著唱高互聯網醫療,發展還得再過“三道坎”
2016年被稱為“互聯網醫院的爆發元年”。近日,好大夫在線與銀川市政府共建的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正式開業,幾乎同間,微醫集團旗下的第17家互聯網醫院也落地銀川賀蘭縣。
就在互聯網醫療受困於找不到穩定的盈利模式,轉進“資本寒冬”時,微醫自曝其打造的國內首家互聯網醫院的烏鎮互聯網醫院已實現盈利。
互聯網醫院能否作為互聯網醫療的出口否扛起發展的大旗,受到了業內人士的極大關注。
近日,複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高解春在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啟動會上,與藍鯨健康分享了其互聯網醫療的理念和發展趨勢。

圖為:高解春
跨區域異地就醫成趨勢中國的看病問題越來越被凸顯出來,三級醫院人滿為患,如何讓資源的服務現有的需求,勢必就要進行一係列的改革。
高解春認為讓資源服務現有的需求必須做到共享,而不是很多人所說的規範和有序使用。中國的醫療走到今天,從個體化治療,到群體化的健康管理,跨區域的異地就醫變成了必然。
現階段,異地就醫結算也有了長足進展。12月9日,人社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於做好基本醫療跨省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工作的通知》,異地就醫結算的路線圖也隨之明確,這將更加方便人們異地就醫。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醫療逐漸火熱起來,讓看病不再全是醫院裏的麵對麵,通過移動診療也可以實現。
“以大醫院為中心轉變成協同網絡服務為主,無論醫院在哪裏,隻要有網絡的地方都會成為服務中心,這就是病人在醫院裏等待服務和以病人為中心提供服務的不同。”高解春說,這種轉變的到來,要求線上、線下的合作,需要醫院和互聯網醫療機構進行資源共享。
如何從麵對麵的給病人服務,變成通過健康雲的、遠距離的新模式來給病人服務,需要一批醫療創新者來探索的。
“法律主體問題”待解
“現在的互聯網醫療被泛化、被扭曲”,高解春說,其實它的定義就是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健康教務、醫療信息查詢、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在線疾病谘詢、遠程會診。
遠程醫療和遠程會診有什麼不一樣呢?高解春打比喻說,遠程會診是遠方有一位醫生,這裏有一位醫生,病人由遠方的醫生負責的,也就是說法律主體使遠方的醫療機構。而遠程醫療是病人在另一個地方,醫生在本地給遠方的患者開電子處方。“這裏麵的一個問題是,承擔醫療法律的主體在哪裏?這些問題才是互聯網醫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講到互聯網醫療的時候,移動醫療也是常常被大家模煳認識。互聯網醫療,實際上就是互聯網移動醫療,簡單的說,就是把PC端的東西放到了移動端,原本需要在電腦上進行的操作,現在通過手機、ipad就可以進行,具有很大的便捷性,但本質上仍然是互聯網醫療的延伸。
還有一個就是,家庭健康醫療監測,實際上這也是互聯網醫療的延伸。高解春說,當有互聯網接入的時候,出現的穿戴式的檢查設備,讓病人在家裏就能夠得到監測。但是,家庭健康醫療監測不同的是,所有的檢查都會有遠端的醫生介入指導。
發展還得再過“三道坎”
未來如何走向真正的互聯網醫療?還有問題需要考慮,不能簡單的滿足做健康管理、谘詢,還要考慮的是怎麼樣發揮互聯網醫院更多的功能。
高解春表示現在的中國互聯網醫療模式,還存在著較大問題,包括三方麵內容。
一是,主體責任和監管。看病過程中,醫生在這裏,病人在你對麵,不管是你看見看不見,你隻要作出處方,你就有了法律責任,醫生作出的決策,你要負法律責任。反過來,如果病人主述有隱瞞或錯誤,造成的事故醫生不負責任。實際上,互聯網醫療不會因為載體改變改變醫患法律關係。“醫生從來不是法律主體,法律主體是醫院,第三方平台必須要與醫院掛鉤,這點上好大夫在線與春雨就做得很好。”
二是,信息共享與隱私保護。病史的擁有權屬於醫院,病曆放在線上、線下同樣都有危險,相比起來,線上的病史是最難被篡改的,反而紙質的病史很容易被篡改。“未來的隱私保護不應該與信息共享成為矛盾,第三方互聯網平台的興起,將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同時,承擔的責任也會更大。”
三是,政策聯動。電子處方、互聯網醫院將是一個發展趨勢,同時,帶來的監管的難度也不容忽視。“政府需要承擔起責任,其中最大的瓶頸就是醫保支付。
互聯網醫療要有自己的商業模式。作為其核心組成形式的互聯網醫院,在網上藥品、醫保支付、健康管理、物聯開發等方麵,都需要市場和政府的聯手推進才能健康發展。
最後更新:2017-04-26 18: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