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發布電商精準扶貧年度報告“互聯網”扶貧更到位
報告顯示,從2016年第1季度至2017年第2季度,京東電商平台共扶持注冊地來自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商戶6003家,幫助貧困縣銷售商品153億元,平均季度複合增長率為26.5%,同比增幅最高達200%;農特產品的線上銷售已覆蓋136個三級品類,在售商品種類達283萬種。
京東電商平台已成為幫助貧困縣農產品上行的重要通道,互聯網+“立體扶貧”戰略已初見成效。“中傳—京東大數據聯合實驗室”由京東集團與中國傳媒大學共同成立,結合京東的海量消費數據和傳媒大學的輿論數據、分析挖掘能力,為政府和行業決策、社會熱點事件研究提供高水平的數據產品。
1、打造中國特產,構建電商扶貧產業鏈
中傳—京東大數據顯示,貧困縣農特產商品在京東平台銷售規模增長迅勐。從2016年上半年開始京東在全國多省區推動特產館的快速建設,自2016年第4季度開始,京東平台貧困縣農特產商品銷售額大幅提升。2017第1季度與2016年第1季度相比同比增長158%;2017年第2季度與2016年第2季度相比同比增長156%。截止2017年6月底,京東平台上共開設109個貧困地區特產館,成為貧困縣農產品上行的重要通道。
從銷售金額占比來看,茗茶、糧油調味、水果占據農特產品銷售的前三位。
作為易保存、標準化、保質期長等特點突出的商品,茗茶的銷售成為貧困地區精準脫貧的一個重要抓手。來自貧困縣的果蔬產品銷售規模增幅最為顯著,2017年第二季度蔬菜的訂單量和用戶數同比增長都超過300%;2017年第二季度水果的各項銷售指標同比增長都超過500%,訂單量和用戶數更是增長了10倍。隨著消費升級,新鮮、品質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生鮮產品正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市場潛力更為廣闊。
中傳—京東大數據顯示,從貧困縣農特產商品地域銷售數據來看,訂單量占比較高的產品品類集中在米麵雜糧、肉幹肉脯、水果、零食等食品類商品,農特產商品消費地域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和成都、天津等二線城市。其中,北京是主要消費城市,農特產品的品類最為多樣,規模最大。農特產商品的銷售半徑超過500公裏,突破了傳統線下零售模式200公裏的銷售半徑。
從農特產品銷售省份數據來看,北京、重慶、廣東、安徽、上海、湖北所占銷售額的比例最高,是對消費扶貧貢獻最多的省份,也是貧困縣農特產品的主要銷售地。這些省份充分發揮了區域中心城市的優勢,覆蓋範圍大,覆蓋消費人群廣。
憑借米麵雜糧與水果特產,部分貧困縣已逐漸積累出品牌效應。以黑龍江綏化市蘭西縣為例,該縣米麵雜糧的上行銷售積累了一定人氣,有效釋放了貧困地區的特產優勢,受到了一二線城市消費者的關注,產品遠銷至廣州、深圳等地。
2、借力消費升級,推動綠色扶貧新發展
中傳—京東大數據顯示,2016年貧困縣農特產品用戶數較2015年增長了6.2倍,主力消費地域為一線、二線城市。東北、西北、西南地域的用戶數增長最快。與2015年相比,2016年六線地區用戶數增長最快,說明農特產品在主要銷往一、二線大城市以外,開始逐漸向3-6線城市和農村本地擴散,銷售地域在擴大。
3、引領消費扶貧,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
城市地區作為貧困地區農特產品上行主要目的地,積極有效地參與並滿足了城市消費人群的多元、個性的選擇需求。經過電商平台的扶持和推廣,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半徑呈幾何倍率地增加,也極大豐富了城市地區消費者的選擇空間。京東電商平台上相關搜索數據顯示,消費者對於貧困地區農特產品的搜索在產地、品牌、種類、風味以及包裝規格等方麵都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借助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使得貧困地區的生產者與商家同消費者有效對接,將搜索、購買以及評價等信息進行及時處理並反饋,從而指導下一步的生產經營的方向,在農特產品供給側有效發力,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準化扶貧。
從貧困縣農特產品熱搜榜單可以看出,禽肉蛋等成為熱搜詞,零食炒貨、文玩工藝品等搜索指數也較高。
從搜索次數排行榜來看,貧困縣農特產品熱搜集中於黑龍江省蘭西縣、江西省南康市、甘肅省麥積區、安徽省裕安區、湖北省恩施市等地區,搜索關鍵詞靠前包括:大閘蟹、綠茶茶葉、黑土小鎮、雜糧、阜字號海參、六安瓜片、蘋果等。大閘蟹、綠茶、普洱茶等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農產品。這說明在電商精準扶貧過程中,如何挖掘與傳統飲食文化相結合的農特產品,有助於吸引消費者主動搜索。
從評價數量所反映的店鋪銷售情況來看,數值差異大,少數店家的某些商品稱為銷售爆品,獲得極高的銷量和評價數量。如蘭西縣黑土小鎮京東自營旗艦店有218375條評價;在農特產品方麵,此類商戶中每20家商戶中就有一家的評價數超過萬條。
整體而言,評價數量分布上體現出典型的長尾分布態勢。同時,從店鋪數量和銷量比對情況來看,銷量/評價數位於前20%的店鋪貢獻了83.4%的銷量/評價數,整體銷量/評價數的貢獻值也呈現出典型的二八效應。
從京東電商平台的大數據來看,來自貧困縣區農特產品在電商平台上的主要消費人群基本可以概括為:來自東部及沿海發達地區,年齡在26-45歲之間,從事白領或一般職員工作的男性。電商平台上,貧困地區農特產品的主要購買者呈現出分布地域相對集中的態勢,來自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山東和浙江六省市的消費者占據了全部消費者的一半以上。
4、擁抱零售革命,探索電商扶貧新路徑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電商引領的數字化零售業在過去20年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大量的技術、數據和經驗的積累為零售業態步入第四次革命創造了成熟的條件。在京東電商平台的扶持、投入和推廣之下,跑步雞、蒼溪獼猴桃以及饒河黑蜂蜜等成功案例背後,凸顯了未來電商平台下的零售業態中,信息、商品和資金的流動效率都得以極大提升,全套服務係統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不斷加強,從線上到線下,從前端到末端全方位的基礎設施在水平和質量上的飛躍,共同幫助貧困地區更好地實現規模經濟和網絡效應,從而探索出電商扶貧的嶄新現實路徑。
為了進一步了解來自貧困區縣農特產品在電商平台上銷售的更多細節,報告重點選取了112件銷售單品(SKU)進行深入分析,綜合這些典型農特產單品的銷售地區,消費者畫像及用戶評價等,以期更加充分地勾勒出貧困地區未來開展電商扶貧的目標和方向。
對於白領和一般職員這一占比最大的消費人群而言,在其消費傾向最為集中的農特產商品中,他們五穀雜糧、蜂蜜和土特產幹貨零食尤為青睞。同時,以禮盒形式包裝銷售的產品也在該類消費人群的偏好數據中表現出一定的顯著性,這或許與該類人群的日常生活中禮尚往來的交際需求存在一定關聯。
特產館成為電商平台上農特產品銷售的一類重要門戶型店鋪。“中國特產”頻道中一些地方特產館牢牢抓住本地特色,形成本地主打產品,價值當地政府和信譽度較高的企業作為品質保證,獲得了良好的銷售業績。從2016年一季度有30個貧困縣特產館上線,到2017年6月109個“中國特產”頻道上線,其中,好評數過20000的四家特產館——蘭考館、碭山館、烏蘭察布館和大別山館,都在產品上鮮明突出了本地特色,並且對產品包裝進行了很好的設計。
京東電商平台自2016年初開始啟動電商扶貧計劃,通過一年半以來的努力,從平台銷售的各項數據中可以看出,電商平台作為有效連接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渠道和平台,其模式成功地打破了傳統農村產業和商業發展的多項瓶頸,化解了農村地區,尤其是農村貧困地區農產品的銷售半徑的局限,降低了農村產品在市場中的流動成本,也更好地滿足了當今城市消費人口對於綠色有機農產品的需求,也同時借助了數據技術,數字化平台手段以及網絡智慧營銷體係來更好地實現消費人群對於自身消費個性化的追求。
與此同時,電商平台將農戶與消費人群的直接對接也在極大程度上賦予了農村地區,尤其是是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者和加工者參與市場議價和定價的權利,從而極大提升了貧困地區生產者直接參與經營的積極性。信息通訊技術和電商平台所采用的一係列數據技術也能幫助農村貧困縣區的商家精準有效地了解消費者需求,幫助生產者和商家在農特產品的生產,經營和銷售實現更好地規劃。
貧困地區農特產品的銷售範圍需要拓展,市場半徑的擴大,都離不開物流和零售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和提升,係統而全麵地解決農村電商發展中“走出去”和“買進來”的問題,有賴於社會各界對貧困地區零售基礎設施的持續投入。相信隨著以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電商零售生態在貧困地區的生根、成長,我國的精準扶貧戰略會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最後更新:2017-08-30 09: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