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浙企上雲 阿裏雲崛起的最大征候?
阿裏雲這次似乎抓住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4月19日,阿裏雲與浙江省經信委聯合舉辦吹風會,阿裏雲宣布將全力支持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十萬企業上雲”。
就在吹風會兩天前,浙江省經信委剛剛印發一個文件《浙江省“企業上雲”行動計劃(2017年)》,並給出了行動的詳細步驟和時間表。在隨文件一起下發的通知裏,浙江省省長車俊對“企業上雲”工作做出批示:“看準了,又決定了,必須大力推進,實現目標。”這種修辭,說明“十萬企業上雲”非同小可,是浙江全省的大事。而阿裏雲似乎打開了一輪成長的機遇。
你可能會說,浙江是阿裏的誕生地,是馬雲的老家,這行動計劃是不是為阿裏定製的?這肯定誇張了。
- 早在2015年下半年,該省已規劃“十萬企業上雲”,並用了同名。自那以後,浙江省多次會議都提及這一戰略計劃。對於浙江來說,這一項目被樹立為“十三五”規劃的開年(2016)戰略之一。在《201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它被描述為轉型升級、供應側改革、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構成部分。
- 同期,阿裏集團與阿裏雲非但沒有與所在地浙江達成如此深入的合作,反而率先牽手與內陸省份貴州省。2014年,後者的“雲上貴州”率先落戶阿裏雲平台。之後,其他多個省份與阿裏之間也建立了合作,雖沒有貴州那般高度,但同樣帶有自上而下的示範價值。
當然,我們不相信阿裏看不到浙江省的更大機會。隻是,這種時間錯落裏,應該有雙方各自獨立的訴求。先說浙江。我們觀察到,過去一年半,浙江這一行動計劃雖然持續強調,但並沒有細則與落地節奏。而此次公布的部分,則體現了非常強烈的時間窗口。
比如它將十萬家企業任務明確分解給各地市。其中杭州27000家,舟山1500家,都要求年底前完成。具體周期與節奏是:2-4月是宣傳階段;4-6月是啟動實施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各地按2:1的比例確定“試點企業”和“標杆企業”的名單。前者要求5月15日上報,後者要求6月30日上報;而從6月起,將進入規模覆蓋階段,年底統一考核;7月起,每月10日前,各縣要將進度報到市;每月15日前,各市要將進度報到省。
你嗅到什麼味道了麼?它應該是迄今為止中國第一個將雲計算或雲化進程製定到如此細致、落地周期如此嚴密的省份!單單這種緊迫性,就讓人感受到,它與其他絕大部份省份之間的巨大差異。你會說當地經濟發達,開放意識強。但若沒有一種源於產業土壤與未來區域競爭的危機意識,我是覺得,就算重視互聯網,也不太可能有如此細致的規劃。它一定有危機感了。
浙江製造業發達,過去多年,“小狗經濟”的民營經濟模式,機製特別靈活,外向經濟也很活潑。但同樣,浙江以製造業、貿易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模式,麵臨巨大挑戰。不說別的,一個小例子你就能體會到:過去幾年,中國幾乎每個縣城都會有一兩個所謂“兩元店”,其中小商品絕大部分來自浙江,許多同質化嚴重,缺乏附加價值。它既體現了浙江製造業的活躍度,也傳遞了它的結構升級之艱困。當然浙江牛逼的高精密製造業也有很多,我們說的是大部分中小民企。
某種程度上,浙江比廣東、江蘇甚至長三角相當部分的製造業更能代表中國大陸本土的製造業力量。後三者營收最大的企業群,仍是外資製造企業為主。我們說,浙江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更能體現中國原生製造業的未來,應該不那麼誇張吧。所以,我們說,“十萬企業上雲”行動計劃不可能是給阿裏雲單獨開小灶,就在這裏。事實上,兩年前,阿裏雲隻是剛成軍。
不過,“十萬企業上雲”行動計劃與阿裏雲發生碰撞,倒不偶然。事實上,多年來,阿裏集團一直持續深入地參與著浙江許多領域的信息化進程。中小企業群就不說了,阿裏與它們血脈交織。而去年下半年推出的“城市大腦”,如果沒有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的支持,這種涉及政府管控的行業大數據領域、城市治理空間,是不可能開放給阿裏作為試驗場的。其實,類似的案例還有許多。
結合雙方訴求,這個周期,“十萬企業上雲”行動計劃嫁接阿裏,確實更有一種緊迫性與現實性。這是一個經濟大省融入波瀾壯闊的互聯網進程的關鍵大事,也是一個互聯網巨頭融入當代中國國民經濟的光輝通道。
浙江省當然有許多選擇。事實上,“十萬企業上雲”之前多次會議上,華為、百度、網易、騰訊、海康威視等行業巨頭都有代表參加。但是,若著眼ICT基礎設施的布局,著眼效率,當然更有親近感與信任體係,我們覺得,非阿裏阿裏莫屬。BAT其他巨頭、華為們就算有機會,麵對一個這樣的行動計劃,它們可能隻能局部參與,不太可能有阿裏雲的整體機會。
跟阿裏集團與阿裏雲相比,這類企業,也包括海外巨頭,更多體現在局部的服務上。比如華為確實非常強悍,這半年在許多省份也跟阿裏雲等展開了博弈,它在電信市場以及若幹關鍵行業市場有不少斬獲,但若就一個偌大區域經濟體、複雜的產業聚落、廣闊的企業群來說,它不可能有阿裏雲觸達底層的服務能力。事實上,阿裏雲早已是全球最大的中小企業群雲服務供應商。
你體會一下阿裏巴巴副總裁劉鬆昨日這句表態:“政府在中國有極其特殊的意義,政府號召的東西對整個社會有巨大的價值,這是其他純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做不到的事。”是的,我們也認為,這種與一個偌大區域經濟體的廣泛而深入的合作,隻會發生在中國這類政治體製與經濟體製的國家。在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也許會有小範圍的整體規劃,但像浙江區域經濟重大戰略與雲計算企業融合發展的案例,非常罕見。
你再體會一下劉鬆這句話:“我們的政府,兩位省長,非常精明、堅決地推動了這個事情,背後是有一定的艱巨性。這個事情的意義,我們想說,會逐步在未來時間裏……體製創新,在政府的機製創新方麵,可圈可點,肯定會被曆史記住的。“似曾相識的話,也曾出自阿裏前CTO王堅之口。2014年,“雲上貴州”落戶阿裏裏平台時,他曾說,發生在一個內陸省份,這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體現,曆史會記住的。
這種自上而下的商機,隱含的交易成本,遠低於亞馬遜、微軟等同行。後者不可能有如此大規模的產業滲透機會,更多是以單體企業合作案為主。這就決定了,亞馬遜們的開拓成本會很高,在中國更不用說了。
“十萬企業上雲”無疑會是阿裏雲一種獨特的營銷途徑。一旦浙江案例成熟,它就具有更大的複製價值。因為,這是一個迷茫期,許多地方政府與行業、企業還沒有真正感受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期,當然也是危機周期。你再體會劉鬆這句話:“今天中國有巨大的工業機會,但是有很多要素沒有被喚醒。誰來喚醒?”琢磨一下“喚醒”一詞。昨天,他多次提到這個詞。我們的感受是,他有深深的緊迫感。我從他的演講體會到,中國線下生態豐富、土壤深厚,互聯網生態許多方麵勝過美國,許多先進信息化案例也很成功,但整體的雲化進程依然艱巨。
當然,他也是在為阿裏雲代言。因為,很快,昨天,阿裏雲再度披露了許多成功的雲化案例,再度證明它才是當代中國製造業新一輪信息化的整體玩家。
其中橡膠輪胎廠商利用阿裏雲ET工業大腦實時判讀橡膠塊的“出身”的案例,上次深圳雲棲大會上披露過,不多說。隻提一句,橡膠質檢和匹配算法開發出來,該廠產品合格率提高了3%—5%。
另一家年產值200億的光伏材料製造商,將阿裏雲的算法引入光伏切片工序後。光伏切片很複雜,僅切片機就有上千個影響質量的參數,有一個參數控製不好,良品率就會下降。當時這家廠商遇到了麻煩,一波工人輪崗之後,良品率直線下降,損失巨大。廠商無計可施,把這個任務給了山景博士的團隊,限兩周交出方案。
“在這兩個周當中,我們自己都捏了一把汗,不知道能不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但事實上做到了。”回顧當時場麵,阿裏雲資深大數據專家山景充滿感慨。參數有數千個,但山景他們進行數據分析時發現,所有的分析都指向同一個環節:切片機的導輪。他們馬上將這個環節放大,翻來覆去地分析,結果鎖定了幾個因素:來件、安裝、更換等等。
經過針對性改進,良品率慢慢上去了,該廠每個月增加了幾百萬的利潤。最後,山景團隊將該廠數千個質控參數精簡為63個,後來再次精簡為3個。“就盯著三個數就行,像老中醫看病,看幾個大的穴道,找到病灶,然後做重點的監控。”
山景另一段表述,更是打動了我們。他坦承,“聰明如阿裏雲的BAT的優秀工程師們”,“都覺得這事好象跟互聯網沒關係,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我們做互聯網的,都喜歡講點擊率、轉化率、廣告等等。但是互聯網+更性感的地方,是當它的技術沉到車間裏去的時候,和機器的對話發生的時候”。
山景反複強調,上雲不是目的,不要為了上雲而上雲,上雲的目的是再下來。“打個比喻:把我們傳統的生產線嫁接成虛擬的神經網絡,在線實時感知每個環節的數據,然後通過雲上的人工智能,分析、解讀這些數據,再發出指令,回寫,從雲端下架,再落車間。這是一個數據的閉環:起至生產線,上到雲上,再回到生產線,這樣一個全鏈度的過程。”他說。
他描繪了阿裏雲的ET工業大腦去年剛啟動研發時,在一家企業落地的情景: “我們第一次拿到的一份數據,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份天書,不懂啊,數字的每一個字段都不懂,隔行如隔山,確實是這樣的。”他們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企業,大家都在問一個問題:我們的產業在工業4.0的時候,究竟應該怎麼幹?如果能在全球行業老大的身上,找到一點點的成功,1%的成功,那就是就回答了一個業界的問題,所以我們開幹。我們找到了數據,典型的工業信息係統當中的數據。一一對應上之後,發現別有洞天。我們在鍵盤背後難以想象到的一些知識,一些行業的經驗,就暴露出來了,後麵的事情就變得順理成章。”
“我們固化下來的工業大腦,不會因為工人的跳槽而喪失,也不會因為工人的退休而絕跡於江湖、失傳,所以是一個可傳承、可進化,而且是永不退休、下班的大腦。”山景總結說。
結合上述具體案例來看,阿裏雲的競爭力,根本不在單一環節,也不在於純粹的技術,而在於它借助技術、方案、人力,真正深入現場,深入微觀的世界,觸達了一個產業與企業的深層。這在過去的企業信息化案例中,是絕不可能實現的。案例有些囉嗦,但我們要說,阿裏雲已經探到了產業的微密之處。就從這點來說,至少在中國,亞馬遜們甭想與阿裏雲們纏鬥。後者的參與感,隻會體現在哪些補充性、輔助性機會。
我們不是否定亞馬遜們的競爭力。而是說,雲化與ICT的升級,也是融入各個行業底層的旅程,它涉及到許多本土化的要求,比如深入車間現場、深入到流程改造、組織管理變革,涉及到智力資本的匹配,涉及到文化的改造以及落地的服務,所謂大數據、雲計算服務,帶有血肉之神,亞馬遜們,它們怎麼可能能深入到中國本地企業的深層?
它們更多依靠技術、工具平台,依靠太過標準的西方管理思想,想在版圖突破阿裏與阿裏雲的整體生態防線,這怎麼可能?這也是劉鬆對德國“工業4.0”不以為然的原因吧。在他看來,後者有點像“信息物理係統,偏重於自動化,把自動化設備跟信息設備去結合”,但這些東西不是雲計算的本質,“真正的製造業,在雲上發生的粘性,和IT時代有根本不同”。他講出了雲計算服務的精髓與動人之處。幾年來,太多行業人士從技術、架構、產品角度持續談論雲計算,渲染多多,但恰恰沒有對即將雲化的企業以及後者的微觀運營表達敬畏。
當然,阿裏一家不可能吃掉整個雲計算市場。它也沒有這個能量。就算它自身所能參與的部分,也需要諸多合作夥伴的支持,整體上,阿裏雲也是以生態方式、開放的平台參與競爭。截至目前,阿裏雲已定義出“新製造”、“新零售”、“新技術”等多重完整的解決方案,每個領域都有完整的服務鏈條,覆蓋了培訓、谘詢、診斷、上雲方案、流程改造、應用、新技術賦能、部署、升級改造等方麵。也正是如此,我們也給阿裏雲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重新做一個定位:它絕不僅僅是一家技術公司,方案公司,而是一家融合谘詢服務能力的新型ICT開放平台。而“雲計算”不過是它在進一步從阿裏集團獨立前夜的初期服務形態。
前段時間,傳聞說甲骨文可能收購埃森哲。雖然甲骨文做了澄清,但這個動向本身符合一定的產業邏輯。無論是ICT升級,還是全麵雲化的過程,它們都是新一輪信息技術的升級過程,會重構各種商業要素,形成不同的流程、結構、組織管理模式。這其中一定伴隨著相當深遠的組織與管理變革,從而推動阿裏雲這類雲計算企業融入行業谘詢與組織管理服務。
兩年前,當用友與阿裏建立戰略合作時,我曾預判這兩類企業之間,未來會發生融合,不排除資本層麵的深度關聯。截至目前,雖然沒有重大案例,但阿裏早已通過小規模的資本動作,涉足管理軟件領域。我們相信,未來的阿裏雲一定會重塑管理軟件市場,而不僅僅是雲計算服務。我們同樣相信,阿裏雲與浙江省政府戰略規劃的碰撞,會重塑當代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驅動供應側改革落地,並有複製到更為遼闊版圖的價值。
這對阿裏雲以及阿裏集團也是化解危機的行動。人口紅利弱化,移動互聯網雖然改造了大眾生活方式,迎合了消費升級,但並不能真正驅動B端產業變革,互聯網並沒有大規模變革中國各個行業的生產方式。沒有B端的活力,移動互聯網也失去了血色。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也再次作出預判,未來一個周期,在阿裏雲支撐,阿裏集團B2B版圖應該會有新一輪崛起。伴隨著它的進程,阿裏雲自身也會進一步壯大、獨立,真正發揮阿裏集團履帶戰略中的關鍵作用。
當然, 我們更是相信,阿裏雲與浙江省政府戰略規劃的碰撞,也會驅動浙江乃至中國在全球化時代沉澱下新的競爭力。4年前,中國製造業已經超越美國的規模,但我們仍然缺乏許多核心競爭力,我們還不是製造業強國。隨著阿裏雲等中國本土雲計算企業群的壯大,中國“兩化”融合會走向新的階段。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在2010年提出“雲優先”(Cloud First)戰略,川普前段拉美國科技業大佬聚會,互聯網、雲計算企業比傳統的IT企業光鮮甚多。是的,這場國家的博弈,絕對不是杭州與西雅圖之間,它是整個經濟體內部融合後的綜合國力京衡。中國的改革會大幅受益於互聯網業的參與,後者能驅動一個經濟體實現所謂“換道超車”。
來源:共享經濟研究院 作者:王如晨 薑帥
最後更新:2017-04-22 1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