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流】不要做虛情假意的管理 .
自從《贏》,《基業長青》這些書出了之後,隻要是個人,隻要他還做管理都會關注文化這個事。
這是對的,但關鍵是在這個事上不能走形式,不能在管理中做虛情假意的文化建設。
不知道提到文化這事,每個人會對應到什麼?
可能有的人會想到宣講,有的人會想到集體活動(喝酒,唱歌,旅遊,培訓等),有的人會想到掛圖,曆史展示等。但事實上這些手段更類似一種枝節,如果沒有一個核心支撐,那就很容易變成虛情假意。
這個核心支撐就是:你能很清楚的回答你的部下,你的員工在三年(或多年)後它可能得到什麼嗎?你能很清楚的回答你的部下,你的員工怎麼才是一個有效的達成他/她下一個人生目標的有效手段麼?
在所有其他領域中,人們都在強調利益歸屬,沒道理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就隻強調一種虛無的導向性。
可以講企業和員工間需要一種利益的均衡,而均衡的手段則體現為"收入"、"發展"和"工作"。
前兩者是公司到員工,後者則是員工到公司。均衡不存在時,要麼離職,要麼解雇。
“工資”和“工作”本身更類似於一種製度框架下的活動,而“發展”本身更為複雜,必須要有文化上的支撐。
偏離了核心支撐的文化建設,不管有多麼花團錦簇,往往可以簡單的概括為:你要多幹活!這不是虛情假意是什麼?
在這種核心支撐上,經理級別的人往往負有相當的責任。
隻有經理才能關注自己員工的基礎、能力、性格,也隻有經理才能設計出和個人契合的發展路徑。
我在“程序員的性格和命運”中描述過一種綿羊型的程序員,這類程序員沒有什麼上進心,得過且過。在這種情形下,如果他的直屬上司不提供警告,不提供一點推力,五年八年過後,這個人可能就完蛋了---難道這不是團隊文化建設時更應該關注的地方麼?
檢查自己或者自己的上司的管理是不是虛情假意的很簡單:
員工是不是知道自己的簡曆三年(多年)後可以寫成什麼樣子?
在這一過程中,上司給出了怎麼樣的指點?方向性,可行性與性格的契合程度等維度上,事實上都需要一個視角更高,經驗更豐富的人給予指導的。
陸續的過程中,有沒有人持續跟蹤執行的狀況,並進行交流?
最後順道說一句:管理可以分為兩個分支:一是偏於技術的,這在CMMI,PMBOK這些模型中得到了強調;一是偏於文化的,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這個無法避免,但似乎很少有模型論及這個。
最後更新:2017-04-03 07: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