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12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雲計算的未來暢想(一)

01文摘要

——————


“袋鼠雲企業服務的目的不是幫助企業上雲,而是幫助企業在雲上找到新的創新點,改變過去舊的生產和工作模式,通過雲計算這種新的模式,來創新,突破,提升效率。進而,以點帶麵,提升整個社會的效率。”


02作者簡介

——————


拖雷  袋鼠雲CEO

國內最早一批Oracle ACE Director,前阿裏巴巴研究員,先後擔任嗨淘、無線事業部、數據事業部資深總監,生活服務事業部總經理,以及阿裏雲事業群總裁助理。2015年離職後,做了半年獨立天使投資人,2015年底創辦袋鼠雲。


03正文

——————


雲計算的基本特征是通過網絡即可從任何地點任何設備使用雲服務,而雲服務的本質其實還是計算問題與存儲問題。

 

之前我有篇文章就說過,雲計算現在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比如,目前虛擬機的解決方案,不得不說,這就是一個過渡階段的解決方案。

 

因為虛擬機還有物理機濃厚的影子,本身可用性也受物理機的影響,ECS為啥隻有99.95%的可用性就是這個道理。對比高可用應用來說,99.95%其實是一個非常低的可用性。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隻有一個,使用多台ECS,並在前麵架設負載均衡SLB,通過多台機器來提升整個體係的可用性。

 

但是,雲計算想成為一個很好的基礎設施,就必須類似現在的電,隨時可用,按需可取。

 

簡單的例子,我不是要建一個發電站(私有雲),也不想在一個大電廠裏給我虛擬一個發電機組來給我用(虛擬機,ECS)。當虛擬出一個發電機組給我用的時候,我就不得不受這個機組的可用性的影響。

 

我需要的是電,根本不關心發電站與機組在哪裏。 而我接上電網,我根本不關心電廠在哪裏(機房在哪裏),發電機組是哪個(哪台物理機)。

 

如果雲計算的本質是電,輸出的則是計算能力與存儲能力。我們就不應該關注虛擬機,而是計算能力與存儲能力。這個時候,計算能力的計量方式也應該是能讓人更容易理解,比如我用電的時候,我會很明確地知道我的電器是1000瓦,1個小時會消耗一度電。

 

雲計算把計算與存儲當成電,用戶就不該考慮用的是不是虛擬機這個問題,而是我要用的計算資源與存儲資源。我想用多少就用多少,而當我不用的時候,也不會產生任何費用。這個時候的可用性,也不該與任何ECS的可用性有關係,而是隻與電網的可靠性有關係(基礎設施的可用性)。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

我們看第二次技術革命,也就是電器時代,當世界上第一盞犁口般大小的電燈由美國科學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於1879年10月21日試製成功之後,各地的發電廠才迅速發展起來。然後更多的人發明了基於電的電器,更多的電器反過來推動電的發展,推動建立更多的發電廠,更多的發電廠又促進了電網的發展,從而保障更高的可用性。

 

這就是一個正反饋的良性循環。

 

對於目前的雲計算來說,其實已經跨出了第一步,剩下的就是這個正反饋良性循環的發展與加速。

 

如果說雲計算是“電”,那麼雲上的應用與解決方案就是“電器”。

 

隻有電器越來越多,電的使用量越來越廣,電網規模越來越大,我們才能說自己進入了電器時代;雲計算時代也是如此,僅僅是基礎設施的改變,還不足以說我們進入了雲計算時代,進入雲計算時代是一個漫長的變革過程,從雲基礎設施,到雲上平台,雲上軟件,雲上解決方案的所有改變,並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幾十年時間來共同改變。

 

對於第二次技術革命而言,電器,電子化產品,包括電驅動的現代化工廠,最大的作用是提升了整個社會的效率,又因為社會效率的提升而創造更多的財富,這不是零和遊戲,而是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也就是電的普及與應用之所以能成為第二次技術革命的根本原因。

 

我們處於第三次技術革命之中,為什麼傳統架構轉型到雲計算架構如此痛苦,因為我們很多企業還沒有完全適應雲計算時代的“電器”。


比如,蒸汽機時代的蒸汽機看到了電的優勢,現在想用電來帶動,唯一的做法隻能是再用一個電動機,加一根皮帶,由電動機帶動蒸汽機來運轉。

 

一定要造出能完全運行在雲計算之上的“電器”,我們才能完全解決這些曆史過渡的問題。

 

比如,電器時代最成功的,肯定不是發電廠,而是基於電的計算機及技術的發展。

 

袋鼠雲作為雲時代的企業服務也是如此,我們不能滿足於幫企業上雲,然後告訴他你給他節省了多少成本,這還是零和遊戲。我們用電,不能僅僅是取代煤油燈而已!


企業服務的目的不是幫助企業上雲,而是幫助企業在雲上找到新的創新點,改變過去舊的生產和工作模式,通過雲計算這種新的模式,來創新,突破,提升效率。進而,以點帶麵,提升整個社會的效率。

 

目前,大部分的企業也具備這樣的思路,隻是:

 

1、傳統架構的包袱太重,不能一次性就轉型到位。


比如目前很多銀行,以前是運行在IBM AS400上,在雲計算的浪潮下,IBM慢慢地也開始放棄了對AS400發展的支持,對於銀行來說,目前最緊急的是從傳統架構轉型到新型的分布式架構。在這個事情沒有真正完成之前,創新的事情隻能先放在一邊。


2、很多企業也希望在雲上有所創新,特別是在大數據層麵,希望能基於大數據,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良品率等實際問題。


走在更靠前的一些企業,已經在模式上麵有所創新,比如有些麵向消費者的生產企業,通過電商模式,改變傳統的渠道模式,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還可以直接獲得大量消費者的信息、數據,能更好地做好消費者畫像,進行精準營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消費者體驗。


3、傳統的思維與慣性影響太大。


比如SaaS模式,就是雲計算時代很好的一種模式。但同樣是SaaS,美國比中國就要普及得多,因而美國就有一大批做SaaS比較成功的公司。不過,我相信中國一定也會走到這樣的路上去,隻是時間問題,就跟電子商務03年在中國落地的時候,麵臨的也是居多的懷疑與排斥,但是,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電子商務的模式了。

 

一旦雲計算時代的“電”與“電器”得到普及,我們就會進入真正的雲計算時代,要進入到這個時代,我們還必須解決幾個問題:


1、計算與存儲資源的透明與計費問題。


如果用戶沒辦法計算自己雲資源的消耗,使用上將遇到極大的挑戰。如電器需要有功率標注,接入電網需要有電表,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標準問題。


2、計算或者存儲資源的成本必須足夠低。


在雲計算時代,如果用戶總是在擔心雲計算的成本問題,對雲計算就是一個要命的問題,我們用電的時候,基本上認為電費針對電器帶來的價值來說,是可以忽略或者是肯定能接受的,否則,我們也不會買這台電器。

 

——————

最後更新:2017-06-15 11:02:03

  上一篇:go  雲計算的未來暢想(二)
  下一篇:go  阿裏配管專家解讀:如何最優成本搭建非標準的iOS構建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