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28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最新版AlphaGo(Master)的60勝預示著人類將是一種過時的算法?


0?wx_fmt=jpeg

穀歌利用大數據能夠比傳統衛生機構更快察覺到流行病的爆發。Uber因為有強大的算法,隻要幾位人員,就能管理數百萬的司機數據,大多數的命令都是由算法自動下達,無須人為監督。

數據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尤瓦爾·赫拉利的新書《未來簡史》,提出了革命性的觀點:人類的進程其實是由算法來決定的,在未來,人類的生化算法將被外部算法超越,人的作用將大大降低。任何一個物種隻要不再發揮任何功能,就躲不開慘遭滅絕的命運。數據對人類造成的威脅可能就像人類對其他動物造成的威脅一樣。



 生物都是算法 

赫拉利指出,生物就是算法,生命就是進行算法處理,不管是長頸鹿、蕃茄或人類都隻是自然演化出來的不同數據處理方式。人類將環境參數作為輸入數據,經過認知能力的處理,輸出感受和決策等數據,從而決定了我們的喜怒哀樂以及行動。

人類不是不可分割的個體,而是由可分割的部分組成,由許多不同算法的組合,並沒有單一的內在聲音或單一的自我。構成人類的算法並不“自由”,而是由基因和環境壓力塑造。

因此,外部算法理論上有可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如果能用某個算法,監視組成身體和大腦的每個子係統,就能清楚掌握我是誰、我有什麼感覺、我想要什麼。隻要開發出這樣的算法,算法就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隨著科技的發展,智人將不再是最好的算法,信息科學家已經寫出了越來越複雜的電子算法。數學定律同時適用於生化算法和電子算法,兩者合二為一成為可能,動物和機器之間的隔閡將被打破,電子算法有一天能夠解開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機器學習和人工神經網絡興起,越來越多的算法會獨立演化、自我改進、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這些算法分析的數據量是天文數字,遠遠超過人力範圍,而且它們也能學會找出人類找不出的模式、采用人類想不到的策略。

最早的種子算法或許是由人類開發,但隨著算法逐漸成長,自我演進,就會走出自己的路,前往人類未曾踏足的領域,而且人類也無力追趕


 人類進程由算法主導 

把全人類看作單一的數據處理係統,每個個人就是裏麵的一個芯片(處理器)。自由市場經濟為什麼能夠戰勝計劃經濟,也是因為數據處理的方式即算法決定的。自由市場經濟是分步式數據處理,而計劃經濟是集中數據處理方式。對整個社會的龐大數據而言,分步式數據處理,將分析數據和做決定的工作分發下去,交給許多獨立但又相互連接的處理器,更具效率。

縱觀整個人類進程,7萬年前,智人發生認知革命,產生了語言,能夠將大量智人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更大更高效的數據處理網絡,它比單個個人處理器更優越,能夠輸入更多的數據,也能輸出更優質更多的數據,能更好地指導他們的行動。

這一點讓智人擁有超乎其他人類及動物物種的關鍵優勢。對尼安德特人、黑猩猩或大象來說,或許它們能夠連接一個網絡,但數量極其有限,遠不及智人。

到了大約5000年前的農業革命,發明了文字和金錢,進一步突破了語言的隔閡與限製。它能夠聯係更多的人,使人類處理器數量急劇上升。加速了人口增長,讓更多人能夠生活在一起,形成密集的地方網絡,並進一步建立了城市、王國或帝國。隨後的現代探險家、征服者和交易商,不斷在世界建立新連接,漸漸形成了覆蓋整個世界的緊密網絡。

哥倫布剛剛發現新大陸,把歐亞網絡和美洲網絡相聯時,每年隻有極少的信息能夠越過海洋,還得應付各種文化偏見、政治審查。但漸漸地,自由市場、法治概念或民主傳播,都在促進消除種種障礙。民主和自由市場之所以獲勝,事實上,是因為改善了全球數據處理係統,是數據決定了民主和自由。


智人正失去權威 

在19世紀和20世紀,由於沒有任何外部算法能夠超越人類生化算法,人類崇尚個人價值。FBI可以偷聽我每次打的電話、監視我在街頭上和人的每次互動,也沒有足夠的運算能力來分析這些數據,隻有我更了解自己。於是,人類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自己是個自主的係統,聽從的是自己內在的聲音。

但到了21世紀,科技已經讓外部算法有能力“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個人主義行將崩潰,權威也將從個人轉向由算法構成的網絡。人類無力處理大量數據,正逐漸將手中的權力交給自由市場、群眾智能和外部算法。

人類也不再認為自己是自主的個體,自己的感覺並不是最好的,也不會依據自己的感覺來做決定,將更多地聽從電子算法的建議和指示。算法不需要完全了解我、而且絕不出錯,隻要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犯的錯更少,就已足夠。

到了這個程度,合理的作法就是把愈來愈多的選擇和人生大事都交給算法來為我決定。人類會逐漸從參考算法分析來做決策,到部分讓度決策權,最後演變為全部交由算法來做決策。在你考慮結婚對象或職業時,問的不是你的內心和感覺,而是數據和算法。


萬物互聯時代來臨 

人類在減少了饑荒、疾病和戰爭之後,目標很可能是長生不死、幸福快樂,以及化身為神(擁有更強的身體和心理能力)。一開始,數據正是通過承諾滿足這些而得以傳播。而為了實現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化身為神,我們就需要處理大量數據,遠遠超出人類大腦的能力,也就隻能把權力交給算法了。然而,一旦權力從人類手中交給算法,人類就可能麵臨另一種命運。

今天,我們能實時看到貨物的運送情況,算法能根據庫存自動補貨,Amazon已經開始用無人機為顧客送貨。我們正努力打造萬物互聯網,它擁有更強的算法和數據處理能力,更能滿足人類的願望。

可隻要我們放棄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而讚成以數據為中心的世界觀,為了更優秀的數據處理模型、整個係統的效率,就可能犧牲部分人群的利益。未來將可能由控製算法的少數精英說了算,大部分人作為數據處理器的價值失去,降為數據,最後溶解分散在龐大的網絡中。

人類由史以來,創造了一個全球性的網絡,任何事物都以對人類的價值來評價和抉擇。幾千年來,這讓人類充滿了自尊和偏見,認為自己是這個網絡的主人,自己就是造物的巔峰。至於其他所有動物,並不重要,其生命和經驗都遭到低估。

然而,一旦進入萬物互聯網時代,當大部分人對網絡提供不了重要功能,就會發現自己到頭來也不是造物的巔峰。我們自己設下的標準,會讓我們也走上長毛象和白鰭豚一樣的滅絕之路。如果算法進一步自我演進到無人能企及的高度,整個人類將可能被淘汰。到時回首過去,人類也隻會成為宇宙數據流裏的一個小小漣漪。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7-01-06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5-26 09:33:39

  上一篇:go  深扒一個獨角獸公司標配但仍被低估的行業
  下一篇:go  數據脫口秀 | 這些科技公司5年前還不存在,如今已估值數十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