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選擇一個技術,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態
CNET科技行者 9月6日 北京消息(文/周雅):幾年後的智能家居,或許都可以通過深度學習雲端的數據就能把事情做好,但你一定更希望它像智能手機一樣互聯互通,以便隨時隨地遠程操控。
置身物聯網行業,企業和開發者往往會麵對五花八門的技術平台,無從選擇;每個平台都要考慮設備兼容性、應用程序、傳感器、乃至底層技術,繁瑣至極;更要命的是,物聯網還覆蓋海量應用,它可以是一款跟你對話的智能音箱,也可以是一雙檢測人體數據的智能跑鞋,當然也可以是一台在農場裏播種的無人機。
圖片來自麥肯錫報告
麵對如此複雜靈活的應用場景,未來催生物聯網的主要技術分為了三塊:一個是連接能力,一個是計算能力,還有一個是數據處理能力。
第一個連接能力就是連接各個物體,使它們互相“通話”,有短距、中距和廣域的連接技術;中間包括CPU、GPU、多媒體、圖像、傳感器、定位等這些在手機裏的計算技術,將被轉移應用到物聯網;後兩者都將基於數據算法。
這時候對於投身物聯網發展的製造商來說,一個個滿足於不同行業應用產品的技術平台就顯得很有必要了,可以說,選擇一個技術平台,就是選擇了一種物聯網生態係統。
萬物互聯,連接為本
“目前利用高通公司技術的物聯網產品出貨量已超15億部,我們已推出超過25個物聯網的參考設計平台,以幫助製造商快速且低成本地開發物聯網終端,產品涵蓋智能手表、智能家居、聯網攝像頭、無人機、VR等。”在接受采訪時,高通市場總監Ignacio Contreras對CNET記者表示,高通在物聯網領域的獨特優勢在於,可以將移動領域的領先技術複用在物聯網之中。
為什麼手機中的技術可以或者需要應用到物聯網?
原因之一,蜂窩通訊技術經曆30多年發展,具備覆蓋廣的先決條件,不需要重新部署,最直白的例證就是,無論走到任何一個地方,手機基本都有信號。全球移動設備供應商協會(GSA)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4月,在全球160多個國家中,超過500家運營商部署了LTE,超過400個廠家發布了超過5000款支持LTE的各種產品——借助過去數年智能手機的發展脈絡,LTE已經成為最容易獲得且性能最容易保證的無線通信主流技術。
原因之二,運營商花費了很大精力部署蜂窩通訊技術,在連接、安全、質量方麵都有充分保證,確保了它是始終在線、安全可靠的一個基礎設施。
一個手機裏麵的通信係統盡管五花八門——有4G、GPS/北鬥、FM、Wi-Fi、藍牙等,這些都是射頻係統,要收發數據、處理各種信號,還要全部塞在一個極其輕薄、小麵積的金屬殼子裏,且殼子裏的電池、相機等機械構件還都在搶占資源。能在這麼一個嚴苛的設計環境裏,既兼顧技術的進步,又兼顧多個係統的兼容、功耗、成本和散熱等其他指標,充分說明它經過了一個長期融合的過程,自然適合低成本模塊的物聯網。
原因之三,蜂窩通訊行業生態係統的從業者非常多,在網絡側有全球主流的基礎設施廠商們,終端側有手機廠商們,芯片側有高通等研發者,大家從標準的製定到技術的發展和驗證,再到產品的研發和上市,以及整個網絡、整個手機的優化和完善,已經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
當然,僅僅把現有的LTE技術簡單平移到物聯網終端是行不通的,為了支持更廣泛的物聯網終端連接,低功耗和較低數據傳輸速率也是一個需求,這些如何解決呢?
目前3GPP製定了三種關於物聯網的標準連接技術,一種是eMTC(Cat-M1,物聯網的一種連接場景),是機器之間通訊的標準;第二種叫NB-IoT(Cat-NB1,窄帶物聯網) ;第三種是EC-GSM(擴展覆蓋)。
前兩種技術的主要任務是降低係統複雜度、降低係統成本、提高係統的續航時間,去掉不必要的能力,比如高數據率、高移動性和超強傳輸能力,尤其是根據物聯網的要求量身定製,達到提升電池壽命、降低成本、提升小區內部署總量的要求,實現其他的益處。EC-GSM是基於GSM(2G)技術,主要針對一些還保留原來2G網絡的運營商。 E-GPRS會在傳統GSM基礎上繼續演進,加入增強的特性,比如更深的覆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麵,這三者都會共同存在並共同發展。對此,高通認為三者各有長處,因此主張多模物聯網。
企業在選擇應用服務或者網絡部署時,隻能根據相關技術優勢進行選擇,需要精準預測未來3年、5年或15年之後所部署的服務和采用的技術,這是個考驗。但企業無法避免運營商將相關網絡、頻段和模式重新調整的可能。試想一下,如果那些在牆裏、在地底下已被部署好的模塊能夠自適應調整,就省去了重新部署的麻煩。
這就是多模模塊的原理,如果將eMTC/NB-IoT/ E-GPRS集成於一個模塊中,兼得多個技術優勢,無論未來相關條件發生什麼變化,模塊總能夠滿足各類需求和調整,並可以通過升級軟件應對相關調整。
在商業和工業物聯網應用中,高通早在2015年10月就率先推出了多模多頻調製解調器MDM9206,並將於今年完成對所有模式(Cat-M1/NB1/E-GPRS)、頻段的支持,達到商業交付水平,可以理解為MDM9206是一款物聯網“全網通”產品,意味著它可以自動切換網絡,保證連接穩定性與應用可靠性。
MDM9206現已應用在摩拜單車的智能車鎖上。通過MDM9206 的LTE連接及全球導航衛星係統定位功能,摩拜單車用戶能夠更加精準地識別可用單車、加快智能鎖開鎖速度,並對單車狀態持續監測、實時管理。
此外,高通的可穿戴平台已被超過150款可穿戴設計所采用;同時,超過80%已發布或推出的Android Wear 智能手表,都采用了高通Snapdragon Wear 2100。
除了技術研發,高通也在精準地投資重要的垂直行業。在Wi-Fi技術方麵,2011年1月5日,高通以31億美元收購無線網絡芯片廠商創銳訊並作為高通公司的全資子公司——高通Atheros公司進行運營,致力於開發出允許在蜂窩網和Wi-Fi熱點間切換通話的平台;在藍牙方麵,2014年10月,高通以25億美元收購藍牙晶片廠CSR,後者在藍牙智能和音頻處理芯片領域擁有技術領導地位;在車聯網方麵,2016年,高通宣布將收購恩智浦,恩智浦是高性能混合信號半導體電子領軍企業,擁有汽車、廣域微控製器、安全識別、網絡處理和射頻功率等領域的創新產品與解決方案以及領先地位。
物聯網設備,離不開“智能”
解決了連接問題之後,物聯網設備另一大需求在於“智能”,比如智能攝像頭能夠檢測到房間裏的陌生人並自動報警;再比如智能音箱能夠與人類自然交流,並對其需求做出正確回應。這些都是基於設備本身的認知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
自2007年,高通開始探索麵向計算機視覺和運動控製應用的機器學習脈衝神經方法,隨後還將其研究範圍從仿生方法拓展到了人工神經網絡——主要是深度學習領域。
稍早前,Qualcomm開發者網絡(Qualcomm Developer Network)上已開始提供Qualcomm驍龍神經處理引擎(Neural Processing Engine,NPE)軟件開發包(SDK)。驍龍神經元處理器引擎(Snapdragon NPE)是首個麵向驍龍移動平台設計的深度學習軟件框架。
最新的消息是,高通宣布收購了專注於前沿機器學習技術的阿姆斯特丹大學附屬公司Scyfer B.V.,以充實其相關人才團隊。Scyfer已為全球多個不同行業的公司打造了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包括製造業、醫療業和金融業。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7-9-6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至頂網。
最後更新:2017-09-08 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