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網之父獲2016年圖靈獎,專訪Tim Berners-Lee: 我創建萬維網的初衷

今日,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發明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Tim Berners-Lee剛剛獲得了由美國計算機協會(ACM)頒發的圖靈獎(A.M. Turing Award),該獎項是全球範圍內計算機科學領域最負盛名的大獎,通常被稱為“諾貝爾計算機獎”。該獎項的100萬美元獎金由Google提供的。
在今天發布的公告中,美國計算機協會讚譽Tim Berners-Lee發明了萬維網、第一個網絡瀏覽器、以及允許網絡擴展的基本協議和算法,而2016年也正恰恰是圖靈獎五十周年。
Tim Berners-Lee
1989年,同時在 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任職期間,麻省理工學院調查員Tim Berners-Lee提出了萬維網的初步構想。1990年,他設計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1990年12月25日,他成功利用互聯網實現了HTTP客戶端與服務器的第一次通訊。
眾所周知,萬維網是人類曆史上最深遠、最廣泛的傳播媒介——其發明讓全世界的人們得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史無前例的溝通和交流,也是上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就在今天,Tim Berners-Lee接受了Deep Tech美國記者Tom Simonite的獨家專訪。他談及了這項發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下是專訪全文:
請您把我們帶回1989年,您當初發明萬維網到底是為了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我那會兒正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當時最令我沮喪的一件事是:人們正在使用各種先進的計算機,但這些計算機都很不一樣,保存文檔、菜單等文件的方式也不一樣。我當時就在考慮,有沒有可能開發一個元係統,將這些計算機及其所儲存的文件統一起來?
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CERN開發了一套電話號碼簿的網頁服務。當時這項服務是在CERN的主機上運行,登陸起來很麻煩,但還是有很多人會去登陸這套係統來查找電話號碼,有些用戶為了使用方便而安裝了我們的網頁瀏覽器。隨後,這套網頁服務係統從CERN內部擴散到了高能物理研究領域,再隨後就開始爆發式增長,成了如今的規模。
萬維網是當今世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很多人生活工作的基礎。您認為它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我們現在甚至把網絡接入看做人權的一部分,其實它遠遠沒有水、食物這些資源來得重要。但不可否認,是否擁有互聯網服務,對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比如,非洲的某些地區沒有網絡接入,或者有網絡接入的地方人們文化水平不高導致無法正常使用,這都是問題。
2009年,我們發起成了了“萬維網基金會”(World Wide Web Foundation),我們認為,如果全世界有20%的地區接入了互聯網,就必須讓剩下80%的地區盡快上線,不然這是很不公平的。(據聯合國去年11月的統計數據,全球47%的人口目前已擁有互聯網服務。)
展望未來,您曾經提到過互聯網要再次“去中心化”,而您本人也在為此不遺餘力的工作。提出這個想法的原因是什麼?
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的爆發性增長激動人心,而去中心化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不需要知會任何人,就可以購買一台計算機、裝上一些軟件、插上網線,然後我就是網絡的一部分了,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聲音。人們認為,當這些見解和聲音匯聚在一起時,會形成另外一些激動人心的東西。比如我自己就認為,維基百科、眾籌等都是很好的實踐。
但現在有很多人將大量的時間精力花在社交網絡上,這對互聯網發展其實是一件不利的事情,因為人們將大量精力投入其中,而所有的個人數據、關係網絡,以及其他信息卻都被限定在了某個特定的社交網絡中。
我們在麻省理工學院內部啟動了一些項目,比如Solid計劃,旨在讓所有人能充分管控屬於自己的數據。試想一下,你所有的互聯網應用都是基於你自己的數據,這將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新模式。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7-04-05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5-19 1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