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62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光伏企業:再出海還需要上兩節課

2016年年底,一則“玻璃大王”曹德旺斥資到美國開廠的新聞撥亂了各界人士的心弦,在一片混亂的討論聲中,殊不知“走出去”,到海外攻城略地,已經成為了中國企業的一種發展趨勢。未來,這種趨勢還將進一步增強。在這種背景下,對於中國光伏企業而言,未來發展同樣需要更多的國際化眼光,這不單單是出於降低製造成本的考量,對於提升市場層麵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今後的10年,中國光伏行業走向國際市場,並在國外真正站穩腳跟將成為一大趨勢。個中原因,除了產能過剩因素,最主要的還是國際需求在持續增長,同時,國外成熟市場的新能源激勵政策大多以立法形式加以確定,可預測性比較強,能為投資者提供穩定的長期預期。

一方麵有“走出去”的需求,另一方麵,“走出去”的環境也算得上良好。目前來看,光伏行業國際市場機會多於國內市場機會,國際化發展的正麵因素大於負麵因素。去年早些時候,2016年10月份,世界貿易組織(WTO)專家組裁定支持中國訴美國反傾銷措施的主要訴訟請求,認定美國對華發起的反傾銷措施在目標傾銷、分別稅率等做法上違反世貿規則。此項訴訟由中國於2013年12月向世貿組織提起,涉及多個製造產業,其中就包括光伏。這對中國光伏行業來說,或許意味著新一輪的國際化發展機遇期已經打開。

主攻方向已明確

對於中國光伏企業而言,到國際市場發展一定要握住成本優勢這把利劍。

2016年以來,太陽能電池片和組件價格的下降幅度與速度非常驚人,美國目前已經降到了0.48美元/瓦,而且還有繼續下降的趨勢。業界普遍認為,到2020年,光伏發電在用戶側可以實現平價上網。麵對此種局麵,從發展方向來看,中國光伏企業除了傳統商業模式的電池組件生產、銷售外,還需要從更多層麵考慮業務拓展的可能性。

首先是設備製造業的輸出。將產業鏈延長,太陽能電池組件製造可以衍生出其他的裝備製造產業,比如說中國的光伏逆變器行業也將逐漸實現國際化。10年前,逆變器主流生產廠商大都是德國等發達國家的企業,現在華為、陽光電源、錦浪等中國企業也開始逐漸進軍逆變器國際市場。中國已經具備了把電池組件相關產品出口到國外的能力,今後10年,將會大踏步地走向國際。

其次,在經營層麵,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未來5~10年,中國光伏行業將不再是簡單地出口產品,而是開始在其他國家立足、開辦製造工廠,把製造基地轉移至國外。事實上,過去兩三年,中國企業已經實現了一般電池組件的海外生產,目標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印度、越南、泰國、土耳其、墨西哥等。現在,高效電池片也開始在國外生產,例如晶澳在馬來西亞、南京中電在土耳其投資建設了電池片工廠。未來5年之內,肯定會有中國企業到美國或歐洲建廠,生產高效電池片。筆者認為,到美國生產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因為在美國生產電池片的製造成本與國內相差無幾,除了人工成本和環保要求比較高,美國的能源、水和工業用地價格都具有優勢,而且環保要求高也不一定是壞事,它可以促使企業提升環保意識與環保水平,為搶占未來戰略競爭至高點儲備實力。

導讀:2016年年底,一則“玻璃大王”曹德旺斥資到美國開廠的新聞撥亂了各界人士的心弦,在一片混亂的討論聲中,殊不知“走出去”,到海外攻城略地,已經成為了中國企業的一種發展趨勢。未來,這種趨勢還將進一步增強。

兼並收購需把握時機

實際上,還有一個比較快捷的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兼並收購。2015年3月份,順風國際收購了美國高效電池片企業Suniva 63.13%股權,至今運作良好,就是一個比較好的例證。

但兼並收購絕非易事。挑戰之一在於收購時機的把握,中國企業如果能夠在國外光伏企業經營出現困難、比較痛苦的時期進行收購,可以爭取到一個比較低的收購價格,將是一件非常有正麵意義的事情。否則,就很難爭取到有利的股權控製形勢,甚至可能陷入收購之後股價“跌跌不休”的泥潭。

挑戰之二是收購之後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對於中國光伏企業而言,在保證大股東對董事會的控製權基礎上,還要特別注意國內外文化、理念、決策、法治環境方麵的差異對企業經營造成的影響。一方麵,需要聘請可靠的會計師、律師,在收購之前完成風險評估工作,對全部風險進行評估,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另一方麵,要提前做好功課,充分了解當地的相關法律和商業問題,或者雇傭那些非常了解當地法律和商業文化的專業人士負責相關事務。在管理團隊建設上,原班技術人才要保留,但管理層一定要聘請那些既懂中文又懂英文、對中國和當地商業環境都非常了解的人。隻有這樣的團隊,才能很好地理解母公司意圖與決策,同時執行好當地子公司的戰略規劃。

服務比產品更重要

中國品牌在歐美一般被認為是物美價廉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品牌美譽度和品牌價值將會不斷提高,逐漸得到認可。但這並不意味著,品牌價值提升會自然而然地完成。塑造品牌,不是說產品貼上一個標簽那麼簡單。在歐美市場上,真正贏得認可的品牌,都需要直麵消費者,100%地完成對消費者的服務承諾。以美國為例,一個重要的服務承諾就是無理由原價退貨,這對目前的中國企業來說很恐怖,因為它們還不習慣歐美人的生活方式,很難理解這樣的規則。

因此,中國光伏企業要想實現國際化,其一要適應直麵消費者的趨勢,製定合理的定價策略,不能無限度地壓低價格,像在國內光伏組價每瓦隻有五分錢甚至兩分錢的利潤,根本沒有預留出應對消費者退貨的利潤空間,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美國的慣例是,要達到30%~50%的毛利率才可以正常運營下去。

其二是要明白服務的重要性,從某種程度來說,服務甚至比產品都要重要。對光伏行業而言,服務內容包括售前的免費谘詢、安裝時的網絡化服務、代辦政府補貼退稅手續以及一係列的售後服務。今後,企業隻有能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才能把產品賣出去,為海外客戶提供本地化的服務,是中國光伏企業在建立產品競爭力、提升品牌認知度方麵逃不掉的補習功課。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最後更新:2017-07-17 17:03:31

  上一篇:go  歲末警示:當你手抖刪了線上數據庫..
  下一篇:go  雲服務真的靠譜嗎? AWS 用戶中斷31小時僅恢複6周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