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91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想要提高執行力?諸葛亮為你開出這四味良藥……

在《如何立誌·諸葛亮這樣囑咐外甥……》一文中,諸葛亮囑咐外甥,要通過“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這三種途徑來確立誌向。

立誌之後,就要采取行動實現誌向。諸葛亮指出,要實現誌向,就要“忍屈伸,去細碎,廣谘問,除嫌吝”。

1

忍屈伸

忍屈伸就是能屈能伸,困境中能克製忍耐,順境中能趁勢而為。

《幼學瓊林》裏說:“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誌,能屈能伸。”

能屈而不能伸,則柔弱難支;能伸而不能屈,則剛強易折;大丈夫則無可無不可,能屈能伸,能進能退。

當然,屈不是一味忍耐退讓,而是為了更好地伸。

《易經》裏說,“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小屈則小伸,大屈則大伸,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

越王勾踐親為人質,忍辱負重,可謂能屈;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養,最終一雪前恥,可謂能伸;

韓信受胯下之辱,眾以為怯,屈之至也;既為將帥,則所向無敵,天下莫敢與之爭鋒,伸之至也。

2

去細碎

去細碎就是去掉瑣碎雜事的糾纏,不糾纏於瑣屑,而致力於廣大。

去細碎,從諸葛亮“觀其大略”的讀書法就可窺一斑。

諸葛亮隱居隆中之時,與石韜、徐庶、孟建等人一起遊學。

三人讀書都“務於精熟”,唯獨他“觀其大略”,並對三人說:“諸位以後可以官至郡守刺史。”

後來果然如他所說,“務於精熟”,則泥於瑣碎,正像郡守刺史,須處理州郡瑣事;“觀其大略”,才能大處著眼,恰如位至蜀相,宜總覽全局。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因小失大,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唐文宗時,宰相路隋對唐文宗說:“宰相責任重大,不適合兼管錢、穀之類的瑣碎事務。”

文宗認為有理,所以後來就批準了宰相裴度辭去兼任的度支使之職。宰相總理萬機,宜總覽全局,而不應陷於瑣碎。

誌存高遠之人,也應如此,從日常瑣碎中抽身而出,致力於高遠廣大的理想。

3

廣谘問

廣谘問就是廣泛地向他人請教。剛愎自用終自困,不恥下問為大智。

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種種疑難,產生種種困惑,這時就需要廣泛地向他人尤其是長輩們請教,除疑解惑,切不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

《尚書·仲虺之誥》裏說:“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一個人遇事喜歡向他人請教,知識就會淵博起來,處理事情就會遊刃有餘;若剛愎自用,我行我素,隻能使知識狹隘,辦不成大事。

白居易的詩,之所以婦孺皆知,老幼傳唱,就是因為他“廣谘問”,每作好一首詩,總是先念給牧童或老嫗聽,然後再反複修改,直到他們拍手稱快,才算定稿。

相反,呂布剛愎自用,不能用謀士陳宮之計,以致在與曹操的交鋒中屢屢失敗,最終落得個殞命白門樓的悲慘結局。

4

除嫌吝

除嫌吝就是摒除嫌隙與吝嗇。嫌隙致人仇怨,吝嗇使人疏遠。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個人努力固然至關重要,但也離不開眾人的幫助。

“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或不至也。”(王安石語)

有了誌向與能力,不盲從、不懈怠,但遇到幽深昏暗的所在,若沒有相應的人、物來輔助,也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

因此就非常有必要消除嫌隙,去掉吝嗇,獲得眾人的親近與幫助,而不是眾叛親離,變成孤家寡人。

項羽最後之所以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沒有“除嫌吝”。

他派使者去劉邦營中,卻中了陳平的反間計,由此與亞父範增產生了嫌隙,並逐漸疏遠了他,失去了最重要的謀士。

此外,他還有刻薄寡恩的一麵,打了勝仗就將功勞全部歸於自己,很少封賞下屬俾將,弄得眾將士心寒不已,紛紛離去。

諸葛亮認為,做到了以上四點,“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即使因挫折而暫時停滯不前,也無損於自己高尚的情趣,也不必擔心事業不會成功。

誌存高遠,靠的是思想力;實現誌向,靠的是執行力。

“忍屈伸,去細碎,廣谘問,除嫌吝”,是諸葛亮為提高執行力而開的一劑良藥,為年輕人實現自己的誌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最後更新:2017-08-31 20:20:25

  上一篇:go 周冬雨撞衫超模,但是瘦小如排骨的她這次真的是完勝!
  下一篇:go 楊冪穿白色長裙參加活動,上麵和下麵季節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