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24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移動醫療行業虧損擴大:哪條路徑才是正確的?

 移動醫療行業虧損擴大:哪條路徑才是正確的?縱觀國內的移動醫療項目,按融資階段來分,基本有兩類。一類是不斷融資、仍在燒錢的未掛牌未上市公司,一類是已掛牌或上市的公司,後者又可以分為新三板掛牌公司和A股上市公司。

第一類的公司數目繁多,其商業模式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是網上問診,患者通過平台付費獲得醫生的遠程診斷;第二是中介服務,比如原來的掛號網(微醫集團);第三就是通過藥品電商、保險銷售等流量變現。目前這三種商業模式,隻能創造收入,但很難貢獻利潤,屬於賠了錢賺吆喝。

而第二類已掛牌或上市的公司,把移動醫療作為主要商業模式的,幾乎全部集中在新三板。目前,新三板掛牌的移動醫療公司有:寧遠科技、芯聯達、中普達、邁德科技。

從2016財年報告來看,各家的營業收入呈現增長,但虧損卻在進一步擴大,可以說是不做不賺,越做越虧。能夠勉強扭虧為盈的邁德科技,則是將商業模式從單一銷售信息產品,延伸到了實體產品的銷售。

移動醫療賠錢賺吆喝:扭虧為盈為何那麼難?

而A股上市公司中,目前大約有50家公司的部分業務涉足了互聯網醫療(移動醫療)。其中頗具代表的企業有:中藥生產商康美藥業、傳統製藥企業仁和藥業、生產血壓計和血氧儀的九安醫療、心血管醫療器械生產商樂普醫療,血糖儀生產商三諾生物等。

從A股上市的這幾家製藥和器械企業來看,對於移動醫療/互聯網醫療,主要還是投入和培育的階段,尚未能夠實現自我造血並且覆蓋經營成本。例如,康美藥業從2015年起,就全麵推出“互聯網+大健康”的戰略,但中藥飲片和中藥材貿易組成的中藥板塊依然是營業收入占比最高的業務板塊。子公司“康美健康雲服務有限公司”,2016財年的營業收入僅800餘萬,虧損2400餘萬,較上一年虧損規模進一步放大。

歸納來說,移動醫療對於製藥企業而言,主要還是類似於連接患者的醫藥電商平台;而醫療器械企業涉足移動醫療,則目標於嫁接硬件和軟件,在慢性病管理、行為健康管理、家庭照護方麵,探索一條商業模式。

我們認為,能夠走出一條正確路徑的,還是那些已經擁有客戶和醫療資源,或者具備硬件和軟件實力的企業,把互聯網+醫療作為轉型升級的抓手。典型的例子就是東軟熙康,它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軟件企業東軟集團,於2011年在健康服務領域投資的創新型企業,目前擁有員工1500多名。應該說,東軟熙康正是具備了“數據、客戶、醫療資源”這些必備條件——背後是東軟集團在信息化領域20年的積累——才得以能夠支撐熙康雲醫院的發展。

但東軟熙康即使相對成功,也還是被獨立了出來。2016年7月31日之後,東軟熙康不再納入東軟集團的合並財務報表。因為它的業務內容、發展模式、服務對象,以及對資本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

至於說是傳統藥企和器械企業,積極應對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消費習慣的改變,通過打造多元分銷平台,用互聯網和移動技術連接用戶,軟件+硬件+醫院資源+數據的結合,倒是有可持續經營的希望。關鍵是項目能夠為醫療生態圈的參與者們——患者、醫生、醫院——滿足他們的切實需求。

從投資人的角度,我們認為,資本看重企業三方麵的能力,一是資源端的掌控力,體現在醫生、醫院、政府、醫藥渠道、核心技術等方麵;二是商業盈利模式,用戶和流量並不代表具備了商業模式;三是垂直細分的專業能力。

總之,移動醫療的出現,是對傳統診療的一種補充,通過醫療信息化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為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和對象,帶來了效率和公平。但是它的發展受製於政策法規、患者的就醫習慣、醫生資源等諸多因素,因此從中短期來看,能夠實現商業可持續性的可能性很低。


最後更新:2017-06-13 16:31:35

  上一篇:go  關於免費的seo網站推廣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go  前後台的網絡數據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