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07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保险牌照之争:马云马化腾不走寻常路?

自监管收紧以来,保险牌照之争始终未曾落幕,却疑云重重。

最近,便有媒体报料,继腾讯之后,马云也开始布局香港保险市场。由巨人网络全资子公司巨人香港与云锋金融等其他投资者共同收购万通亚洲100%股权。参与收购的股东中,包括有马云参股的云峰金融以及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

业内人士认为,资金进入香港保险市场或意在先拿到香港保险牌照,等时机成熟再通过这个牌照进入内地市场。

对比内地资本对香港保险牌照的趋之若鹜,内地保险牌照申请则面临“降温”。一份行业白皮书指出,受保监会严格股东准入门槛等因素影响,2016年引来各路资本竞相争夺的保险牌照持续走热、约200家公司静候保险新牌照的现象或将在2017年降温。

2017年保险牌照数据:9家开业,6家批筹,4家被否

根据保监会行政许可信息汇总,2017年来共有信息86条。

其中“同意开业”,视为获得保险牌照的有9家,分别为横琴人寿、复星联合健康、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人保再保险、华贵人寿、爱心人寿、汇友建工相互保险社、招商局仁和人寿。

批筹的有6家,分别为北京人寿、人保养老、海保人寿、国宝人寿、国富人寿、融盛财产保险。

不予批筹的有4家,分别为中阿人寿、福康人寿、福泰财产保险、正佳人寿。

剩下的主要是设立地方分公司的许可信息,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从数据上来看,其中4家人寿险企,1家健康险企,对比2016年20多家险企开业,牌照申请“降温”明显。

而香港市场上资本布局成潮,资本主体包括恒安标准人寿、复星集团、福建泰禾集团、九鼎集团、中石化、中海油,当然还有腾讯、阿里。比如此次“万通亚洲”收购案背后,就站着马云、史玉柱、赵薇老公黄有龙、卢志强之女……

牌照之争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或是盈利看空?

资本在内地与香港对保险牌照的追逐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势头。

在内地,保险牌照降温的表面原因是,保监会严格股东准入门槛,以及“保险姓保”“穿透式监管”等一系列监管措施。

但从大范围来看,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也包括严监管给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一个最基本的现象是,在严监管之下,曾经的“万能险大户”险企业绩面临断崖式下滑,亏损面逐渐扩大。

今年上半年,33家非上市人身险企都出现了亏损,合计亏损额度将近120亿元。其中,“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亏损严重。

对比内地资本,包括“二马”所投资的香港险企,则基本处于盈利状态。以万通亚洲为例,万通亚洲排在香港寿险市场前十,资产总额超过440亿港元,税后盈利高达11.19亿港元。

市场集中度提升之下,险企逆袭几无可能!

如果说,从内地险企为应对监管,还在持续增资,说明内地牌照申请并未在“降温”。那么,我们可以引用美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些普遍经验。

据麦肯锡行业研究报告,美国财产保险发展30多年间,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行业主体的市场占有率呈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而据最近有关报道,中国保险业也正处于这种境地。受严监管的影响,一些中小险企面临困境,老几家保险公司市场占有率逐渐提升,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而在美国,由时间证明,处于行业水平下游的保险公司(类似于我国中小险企),最终实现逆袭的只有2家。而据2016年数据,美国保险公司数量有1500多家。也就是说,在保险市场,由盈利能力打造起来的品牌成熟度至关重要。

从这个角度而言,与其在内地增资长期亏损的小中险企,或者重新设立新的保险公司,还不如借道香港保险牌照,以香港险企的成熟品牌和先发优势,来吸引内地客户。

马云、马化腾,能够跳出内地而布局香港保险市场,或许就是看重这点。

最后更新:2017-08-25 23:20:33

  上一篇:go 靳东和李佳告诉你:怎样晒娃能晒出格局?
  下一篇:go 当年那么帅的陈冠希、周星驰如今都变成什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