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51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子午穀奇謀就是找死,諸葛亮不用魏延之策正體現了其軍事家的能力

1

——————————————————————————————————————————————————

對於三國演義中的“完人形象”,諸葛亮在網絡時代受到的質疑真是超越了之前快兩千年:譬如質疑諸葛亮操守的奸臣論,質疑諸葛亮軍事能力的內政達人軍事無能論等等。

在三國中後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穀奇謀:即魏延親自領兵萬人從子午穀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穀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凶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

於是有人聯係《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的最後一段評價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認為諸葛亮軍事能力保守平庸,實在不過是二流的軍事家。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果然如陳壽評價“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麼?所謂後世的虛名,都是靠一本《三國演義》的吹捧而來的?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三國當代就已經受到了廣泛的認可。作為諸葛亮的老對手,實際奠基西晉王朝的司馬懿說諸葛亮“天下奇才”;以心高氣傲意氣淩人著稱的曹魏征西將軍鍾會“征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采。”這都很直接的體現。

A、練兵、治軍:“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諸葛氏集》中有軍令三篇;

B、改良武器:“諸葛連弩,一弩十矢俱發,木牛流馬,運送軍糧;

C、排兵布陣:作八陣圖,流傳後世,就在三國之後晉代的名將馬隆就參考諸葛亮的八陣之法著有兵書《八陣總述》。

而到了尚武的唐代。諸葛亮更是與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唐尚書右仆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等一起並列武廟十哲。

何為武廟十哲?

《舊唐書》曰:開元十九年,於兩京置太公尚父廟一所,以漢留侯張良配饗。天寶六載,詔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廟,拜將帥亦告太公廟。至肅宗上元元年閏四月,又尊為武成王,選曆代良將為十哲。

敘述得很明白,很明白,入選的最基本標準為:良將。

當然,居武廟,大不易,必須功績卓著,而非浪得虛名者可入。所謂功績,不僅指戰功,更在謀功。到了宋代,這標準更加上了述作這一條。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是為三不朽,武廟兼有武學之用,重視著述理所應當。

論戰功,孔明東和西取,南征北伐,於十哲中僅遜色於韓、白、李靖等三數人而已

要是論謀功,則隆中對孤篇千古橫絕,真可謂英雄之大略,將帥之弘規。

再論著述,《李衛公問對》中提及之兵法典範,即有諸葛亮奇正之法。又,孔明治軍布陣之學更於後世影響深遠,直至茅元儀編訂《武備誌》仍可窺見一斑,像《將苑》這種托名諸葛亮的疑作就不用提了。

這樣一看,在軍事能力方麵,諸葛亮簡直是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十項全能”、“四有人才”呐!諸葛大名垂宇宙,武廟先哲、兵家典範,入選武廟雖不能證明諸葛亮的戰績彪炳千秋,但足以證明其軍界地位震古鑠今,軍事家之名實至名歸,並且自古有之,絕非後世羅貫中一本《三國演義》吹捧惠贈。

2

——————————————————————————————————————————————————

其次,我們來談談這個子午穀奇謀是否真是奇謀?

首先,魏延提出的萬人,並非是指實際戰鬥部隊萬人,而是“精兵五千,負糧五千”,也就是說實際可戰鬥力隻有5000人。

然後,子午穀奇謀要想成功,還必須具有以下幾個必要條件:

子午穀之策要成功,須滿足以下條件:

一、魏延的五千人可以十日內急行軍到達長安。

二、長安的夏侯懋完全不設防,而且飯桶到到一聽說蜀軍來了,就立刻屁滾尿流逃走,而完全不考慮閉門堅守——因為你蜀漢軍隊急行軍是不可能帶攻城器械的。

三、此次偷襲的消息必須完全保密,魏國關中和南陽方麵絕對沒有任何斥候和情報能得知任何情況。否則這兩處的援兵達到會比諸葛亮的援兵部隊快。

四、夏侯懋飯桶到逃走了還願意留給蜀漢軍隊這一萬人(五千精兵+五千負糧部隊)留下足夠多得糧食以及攻城器械。守長安或者守潼關都需要糧,魏延部隊的糧食之前就已耗盡。對東麵來敵潼關更好守,但你得先打下來。

五、諸葛亮能在二十日內把後續部隊和糧草全部運到長安。

六、魏延能夠在諸葛亮把大部隊運來之前,靠留下的五千負糧部隊守住長安,然後自己帶領之前完全沒有折損的五千精兵攻克下天險潼關。

七、上述目前全部達成,諸葛亮和魏延能夠在長安和潼關頂住魏軍來援的主力曹真、張郃、司馬懿等人的十幾萬到二十萬軍隊並且有足夠的糧草相持半年以上。

這七個條件基本缺一不可。

簡而言之就是:

魏軍有備,魏延掛;

不能十日出子午穀,魏延掛;

魏軍固城自守,魏延掛;

魏軍棄城而焚糧倉,魏延掛;

諸葛亮二十日沒能掃平隴右到達長安,孤軍奮戰寡不敵眾,魏延掛;

諸葛亮雖然二十日趕到長安但是蜀漢軍決戰不能抵擋住魏軍主力,魏延與諸葛亮一起掛;

諸葛亮和魏延能夠暫時抵擋住魏軍主力,但是長安加潼關撐不到半年後雍州秋收糧食,蜀漢軍給養供應不上,還是魏延與諸葛亮一起掛……

這幾乎就是取死有道,惟君自擇了,就看你魏延想怎麼死了……

3

——————————————————————————————————————————————————

接著我們來逐條分析這七大條件:

一、魏延的五千人能否十日內急行軍到達長安?

子午穀是關中通漢中的一條穀道,全長300餘公裏,是秦嶺六條連接西南的大道中最險峻的一條,曆史上多次有兵家企圖偷渡,但卻從來沒有人成功。現在有了火車是很方便,但是在兩千年前,要走就是走棧道,翻秦嶺。棧道是不到一米寬,一麵峭壁,一麵懸崖。翻秦嶺的難度我們也可以想象出來。

就在諸葛亮這次北伐後沒多久,魏將曹真也來過一次進軍子午穀,但是走了一個月,加上大雨,隻走了一半路程就退回去了。

諸葛亮這第一次北伐是在228年春夏之交,雨水量想必不會太少,道路狀況就算比曹真那次好些,但也有限,另外五千精兵需要負甲和兵器並且保持體力(甲和兵器保守計算負重20~40斤,就算子午穀沒有埋伏,一出穀就要攻打長安,而這一路是急行軍),另外五千人每人背兩人份十天的糧+炊具(保守估計負重40斤),魏延10日通過子午穀翻山越嶺趕到長安且不折損過多,難度很大。

往以後來看,曆史上走子午穀這條道的也幾乎都沒有成功:

東晉名將桓溫伐前秦,進攻長安,命司馬勳由漢中出子午穀,未出穀道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擊敗,司馬勳逃出子午穀,致使桓溫兩路夾擊的計劃失敗。

明末起義軍闖王高迎祥想要漢中進攻西安,孫傳庭領明軍鎮守,高迎祥無法攻克,於是打算從子午穀偷襲。孫傳庭卻在子午穀的黑水峪以逸待勞,雙方激戰四天後,高迎祥潰敗後被俘,被送往京城處死,所以闖王換了人,之後闖王這個名號就是李自成的了。

西安事變,王耀武意圖出子午穀奇襲張學良,但行軍三天之後就被迫折回,原因有兩個:一是穀中環境太過險惡,無水源,二是行軍途中得知西安事變已經和平解決,遂退軍。不過即便他真正穿過去了,下場恐怕也不會比司馬勳和高迎祥好太多,因為張學良當時已經察覺到了,雖然嚇了一跳,但已經及時派軍把住了穀口。

子午穀穿越唯一成功的例證似乎就隻有了唐明皇討好楊貴妃,一騎紅塵妃子笑,從蜀南涪州取道子午穀飛馬運來的荔枝了。

二、長安的夏侯懋必須完全不設防,一見蜀漢軍就馬上望風而逃。

夏侯楙是個什麼人呢?從他曾經教育家裏的兩個弟弟夏侯子江和夏侯子臧的遵守禮儀來看,他本人固然不一定是將種,但也沒有記載是如何不堪的人物,至少知禮,就當作普通庸碌的將領吧,但是他且屬下的楊阜、郭淮都是作戰經驗豐富,且富有謀略的人才,楊阜當年帶領隴西各郡縣起義驅逐打敗了帶領羌氐七部數萬人的馬超,郭淮更是在定軍山時期就被蜀漢軍認為是難纏對手的宿將。隻要他聽上一些這些人的意見,自己坐擁長安堅城,麾下諸軍數萬,麵對數千糧草不濟強弩之末,要飯桶到何等地步,竟至守城之膽皆無,打起落荒而逃的盤算

要知道長安是西漢的舊都,魏國的陪都之一,又是雍州的治所,經過漢朝曆代帝王,包括董卓、李傕、鍾繇等數代人的增築修補,是座出了名的難攻不落的堅城。

舊長安城有36平方公裏,也就是說每一麵都有6km,城牆總長24km,加上護城河以及攻守雙方應該保持的距離,也就是一箭之地,如此,魏延必須有一個超過30km的包圍圈才能圍住長安,震懾夏侯楙,以魏延5000兵,加上5000負糧兵,就算不考慮穿越秦嶺的掉隊,疾病,摔傷等非戰鬥減員,滿打滿算一萬人,需要間隔3米一個人,這樣稀稀拉拉的圍城部隊,又是沒有攻城器械的輕裝步兵就能嚇怕夏侯楙?夏侯楙就算膽小,但肯定不是傻子,就算他是傻子,長安城裏總有不傻的軍官、老兵(比如楊阜這樣的人),指望這樣的部隊不戰而取長安,可能性非常之小。

而一旦夏侯楙不逃走,全無攻城器械的魏延軍,且不說急行軍的疲勞以及對手的以逸待勞和人數優勢,就是閉城自守,你讓魏延怎麼攻城,靠嘴罵還是用牙啃?

三、此次偷襲的消息必須完全保密。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子午穀幾乎是一線天,就是兵家所說的圮地、絕地,不宜滯留、不利於大規模軍力的投送,僅憑這一點就不宜從子午穀出兵!隻要做不到行軍的迅速、保密就會陷入死地,也就隻能等著魏軍在穀口的伏擊,比如說前麵已經說過的高闖王高迎翔同學。

至於完全繞開曹魏方的情報網,首先這得基於一種浪漫的假設,魏延部隊在魏國的重點防禦的關中區域行動,完全能繞開曹魏方的軍事情報,甚至這600裏路途,連周圍人口比較稠密的居民百姓也不要驚動。這可能麼?

有人說如果對照鄧艾偷度陰平滅蜀,這是完全可行的。

那麼得首先告訴你這兩個戰例沒有對比性。

鄧艾一戰,是鍾會大軍主力二十多萬(一說四十萬)已經形成了絕對優勢。蜀漢的主力部隊約五萬,全在薑維那裏,而薑維此時完全被鍾會的部隊牽製住了,自顧尚且不暇,哪裏還有兵力來馳援成都?蜀漢全國兵力約8~10萬(《晉書》上記載:計蜀戰士九萬),去掉之前傅彤在漢中已經折損掉的一萬,巴東羅憲那邊2000(一說5000),遙遠的南中各地駐守的兵力1萬到兩萬,那麼剩下來綿竹、成都這些地方一共也就1萬~2萬多人

鄧艾率兵三萬出狄道,加上此前鄧艾以重金招募5千精銳涼州羌胡兵馬(這5千精銳雇傭軍戰後被評為頭功)。所以,鄧艾一旦拿下綿竹,成都基本就是座孤城,沒有任何兵力能馳援到成都。超過或至少等於成都部隊總數的鄧艾部隊作為偏師隻要突然出現在成都城外,造成了大兵臨境且神兵天降的震怖感,所以能一戰功成。就算是鄧艾失敗甚至全軍覆沒了,曹魏方的巨大優勢仍然不會有多大改變,所以曹魏方賭得起。鄧艾勝利,隻不過加速了曹魏方勝利的速度和概率罷了。

至於蜀漢,拿這一萬人冒險,敢於不敢,我們需要來看看這麼多人對於偏居一隅蜀漢政權意味著什麼。據史料記載,蜀漢滅亡時,一共38萬戶94萬人口,諸葛亮北伐時人口估計還沒這麼多(因為諸葛亮曆次北伐都有遷徙當地人口的記錄,少則數千,多則兩三萬人,六次北伐,再怎麼樣拋去戰損,也遷入了3到5萬人口);所以諸葛亮曆次動兵,兵力從不多過十萬(常規是6、7萬),而這十萬裏精兵有多少?一般意義上十分之一的精兵比例就算是很高的了,精兵包括裝備、訓練以及實戰等多種要素才能養成。所以全軍10萬,那麼精兵也就是一萬人。五千精兵是什麼地位?全軍精銳部隊的一半,全國總人口的兩百分之一(算上五千負糧兵就是百分之一)!如果隻是為了一個數學概率上的可能性就去冒這個大險,這是軍事家的戰略奇謀還是賭徒的孤注一擲呢?

四、夏侯懋飯如願逃走了並且還願意留給蜀漢軍隊這一萬人二十天的糧食。

史書上對夏侯懋其人的描述不多,僅《魏略》評價其“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對於一個喜歡打理產業(好治生)的主,願意把長安的糧倉拱手相讓,既不運走也不焚毀,這簡直是國際主義的白求恩精神了。

五、諸葛亮能在二十日內把後續部隊和糧草全部運到長安。

魏延走子午穀的話,諸葛亮的進軍路線因該是斜穀,一路上至少有陳倉、眉城、武功等戰略要地,且不說後來鎮守陳倉的郝昭這樣的將領能夠讓諸葛亮的部隊根本無法速進,就算是比較平庸的將領,憑借地形,一地你沒有個七八天很難攻克。何況蜀漢軍的糧食運輸一直是大問題。如果要保證20天趕到長安,有兩種比較大:

一是各地守將知道諸葛亮龐大軍勢後望風而降,然而這樣的大動靜,曹魏方麵必然提高警惕,子午穀再想秘密行軍,必然難上加難。但事實上如隴西太守遊楚這樣堅守一直到最後諸葛亮北伐失敗的魏國守將並不少。

二是諸葛亮前軍輕裝前進,不用完成攻城任務,留部分兵力,繼續合圍還可能在堅守的以上幾個要地,主力迅速東進與魏延軍於會師。但是這樣的隱患就是,你留多少兵力?少了,對方可以隨時出來斷你糧道,多了,你的主力部隊給予魏延部的支持就不夠。

六、魏延能夠在諸葛亮把大部隊運來之前,靠留下的五千負糧部隊守住長安,然後自己帶領之前完全沒有折損的五千精兵攻克下天險潼關。

按照魏延計劃,守長安不如守有天險可依仗的潼關,而潼關曹魏都是曆戰宿將所鎮守,這個總不能再指望人家棄關而逃了,並且以潼關的地形和城牆,沒有攻城器械攻城則更是難上加難。

魏延部因為急行軍,不可能帶攻城器械,那就得指望作為守備都市的長安首先有攻城設備,並且在夏侯懋棄守同時沒有被損壞,完整地保存轉交給魏延的軍隊,這是什麼樣的精神?完全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好了,再說下去雷鋒同誌都要出來了……

當然了,這還有個前提是魏軍並沒有在諸葛亮軍的20天之前趕來增援。而眾所周知,關中秦川八百裏,非常利於騎兵行動。另外魏國的首度洛陽附近屯有重兵,五天就可以從洛陽趕到長安(急行軍到潼關甚至隻要三天),所以魏延計劃必須搶占潼關,以阻擊魏援軍(從後來張郃和司馬懿部來看,即使從襄樊前線往過增援也就是16天,還順帶花時間拔除了孟達)。

七、上述目前全部達成,諸葛亮和魏延能夠在長安和潼關頂住魏軍來援的主力曹真、張郃、司馬懿等人的十幾萬到二十萬軍隊並且有足夠的糧草相持半年以上。

即使魏延計劃完全獲得成功,打下長安,也僅是控製了關中的西半部分。當從中原方麵增援的魏國大軍趕到後,必將在長安附近的平原地區與蜀軍展開決戰,這對擅長複雜地形作戰的蜀軍可是非常不利的。

要阻擊曹魏的中原軍團,就必須控製潼關,從而達到完全獲得整個關中的控製權。且不說魏延部在損失極小的情況下拿不拿得下潼關,就算拿下了潼關再匯合諸葛亮部,以蜀漢的輕裝步兵(20天能趕到的不可能是重裝部隊)與以高速騎兵和重裝步兵為主的魏軍決戰又會是什麼結果?

就算兩軍能相持,一旦關中地區成為戰場,雙方則均無法依靠當地供應糧草,十萬蜀軍的糧草需要依靠從漢中翻越秦嶺來供應。而魏軍可以依靠渭河的水運從河東、中原方麵進行補給,方便得多(曹操當年進攻關中馬超韓遂就是依靠河東的糧草),這樣蜀漢軍必不能長久。

馬超當年也拿過長安,一樣在潼關被曹操按住了。究其原因,就在於魏國的防禦縱深太強,拿了長安,想要搞定大量屯兵的洛陽和許都還是個難題。

以蜀漢和曹魏當時的實力對比來說,蜀漢想要一戰滅魏基本是癡人說夢,那麼諸葛亮的最終目標就隻是北伐,客觀上起到的結果,就是牽製、騷擾和削弱魏國:魏國涼州雍州不敢解甲,魏國始終緊張於他的出征,不敢加兵(諸葛亮時代基本就曹真伐過一次蜀,還沒敢打就完了)。諸葛亮在《隆中對》裏早說過了,北伐成功的先決條件是中原有變,所以他大多數的進攻,都是以攻為守的牽製,而不是沒等到機會,就玩了命地下狠注賭一把,拚個你死我活。

這是曆史的無奈,也是諸葛亮的無奈。其實自從失去荊州,蜀漢政權確實已經失去自己的力量戰勝兩個對手的可能。曆史進行得似乎有些諷刺,一個高舉“漢”字大旗的政權,事實上隻有爭取胡人才有可能勝利,甚至生存下來。後來薑維的北伐策略也是如此,將隆中對的聯結荊、益修改為了聯結涼、益。然而羌胡部落的不確定性非常難以掌握,縱使如三國時代的最後贏家晉王朝的司馬氏也最終因為少數民族問題上的處理不善導致了最終的五胡亂華,中原衣冠從此南渡,整個北方陷入了長期的板蕩混亂之中。

綜上所述,

最後更新:2017-08-20 11:30:27

  上一篇:go 快樂大本營二十周年,王俊凱、王源、易烊千璽合體出現
  下一篇:go 明星穿護士裝:張柏芝,林心如,高圓圓都不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