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被“家”访过吗,你赞同“电话家访”、“微信家访”、“QQ家访”吗?
(友情提示 :如果你能耐着心看完这篇原创文章,且觉得还不错,对你有启发,请关注我的企鹅号,让我们一起看新闻,谈观点,论时事。)
如今,通过微信、QQ等网络途径,家长和老师就能便捷交流,传统的入户家访形式似乎逐渐淡出视野。新京报上周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近8成家长表示,孩子上小学后从来没有过家访。网络时代,“隔空对话”的电子家访是否真的能够取代面对面的家访?“微信家访”、“QQ家访”、“咖啡馆式家访”,在这些时髦的概念背后,到底何种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9月18日 《新京报》)
“超”想说事——
移动智能的迅猛发展,让沟通不再有距离,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家访也与时俱进。于是,就有了“电话家访”、“微信家访”、“QQ家访”、“咖啡馆式家访”等。应当承认,这些时髦的家访也能起到了解学生状况、与家长沟通交流的作用,让家访更高效。然而,传统的真正意义上的“家”访还很有必要,不可替代,永远不过时。
首先,“家”访能多角度了解学生。一般而言,电话家访、微信家访、QQ家访等都是教师与家长在网上、线上交流,学生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参与空间小。如果是教师亲自到学生家里进行的“家”访,可以与多个家庭成员交谈,可以观看孩子成长的家庭背景,可以从学生的玩具、住室摆设等外在的细节,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特殊情况等,能更好地制定指导计划,完成“家”访的任务。
其次,“家”访更有亲和力。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教师躬身亲为的“家”访,到学生家里去深入地了解学生,体现了“家”访的严肃性和庄重性,体现了教师对“家”访的重视,体现了对家长的尊重。很显然,这样的“家”访,能拉近教师与家长、学生的心理距离,更有亲和力,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诚意。
再者,“家”访能获得更丰富的家庭背景和孩子的成长情况。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父母也不愿将家庭里的不光彩但能影响孩子成长的事情呈现给教师。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发现倪端,打开与学生父母促膝长谈,打开他们的心结,共同努力,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我们知道,家访不是向家长“投诉”学生,也不是违心地“表扬”,而是实事求是地反馈,认真细心地观察与交流。同时,家访是没有装饰、不可撤回的沟通,考验老师的素养、爱心和教学能力。网络时代,“隔空对话”的电子家访更高效,成为家访形式的有益补充。但是,教师们需要记住:“家”访很有必要且永远不过时。
最后更新:2017-10-08 06: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