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80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這個萬億市場,不屬於海爾,隻屬於“喬布斯”氫媒

氫媒Leo

當已成為“噱頭”代名詞的“共享經濟”,迎來巨型玩家海爾,拉來國家體育局領導站台、搬出萬科、恒大、綠地等企業的名號,你一定會想:又是哪個倒黴東西慘遭共享了?

這種不詳的預感,果然在筆者看過了“純淨跑共享跑步倉”的各類報道後,在腦海中匯聚成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9月6日,海爾家居孵化的“純淨跑”發布了主打空氣淨化和運動數據智能分析的共享跑步倉產品。該產品主打空氣淨化功能,擁有製氧設備,每分鍾可輸送5L濃度為30%的氧氣。同時負離子實時補給,殺滅病菌和淨化空氣。據報道已經與萬科、恒大、綠城等地產物業合作,預計年底在北上廣深第一批投放1000台。發布會還邀請到了國家體育總局各領導站台。

筆者之所以對其產生疑問,原因在於:一款主打空氣淨化功能的共享健身倉,除了能在霧霾肆虐的北京有用武之地外,在上、廣、深之類空氣質量較好的城市恐怕會無人問津。更何況在一個有待開發的市場中主打中高端,恐怕略微激進。

(由於目前健身倉功能均以跑步為主,本文僅從跑步的角度分析共享健身倉、共享跑步倉;此外,本文所謂的“共享”包含“租賃”)

然而,筆者始終認為,相對於共享充電寶、雨傘、服裝、空調、洗衣機、麻將機、電動車、汽車之類的花式共享項目,共享健身倉這個行業最有可能成為單車之後,下一個共享經濟的風口。

共享健身倉亮相北京 記者實地探訪

1、共享健身倉最可能成為下一個“共享單車”

這裏先介紹筆者判斷共享項目優劣的原則:一個出發點,三個維度。

一個出發點是:所共享的,必需是重資產。三個維度是:剛需、痛點、高頻。

以共享單車為例,單車是不便攜的重資產,同時代步是剛需,也解決了“最後一公裏”需求,頻次也相對較高,因此能火爆至今。而所謂共享充電寶、雨傘、籃球都是便攜的輕資產,就不是好項目。國內目前成功的摩拜ofo、滴滴、Airbnb等等都是在共享重資產。

這一個出發點用原騰訊副總裁、矽穀著名投資人吳軍的話說就是:(這些項目)實際上都利用了無法攜帶等“空間”上的限製,完成共享的基礎,同時這也擴展了人們的需求。

再看三個維度,剛需、痛點、高頻。給沒電手機充電是剛需是痛點,用共享充電寶給手機充電則是痛點但不是剛需,因為有許多替代方案(買一個新的,或者到某些店麵充等等)。

此外,共享充電寶要求使用者處於一個苛刻的情景:頭晚忘記充電、不隨身攜帶充電寶、短時間內處於戶外、身邊剛好有共享充電寶設備、對其安全性不質疑。因此它是相當低頻的。痛點、非剛需、低頻,所以它並不是一個好項目。

我們將這個原則套在共享健身倉上發現:

第一,共享健身倉解決了戶外跑步環境差的痛點,例如北京的秋冬的霧霾天氣、南方的雨水台風天氣等。今年1月騰訊公司近日根據QQ大數據發布的《中國人運動報告》顯示,運動和氣候息息相關。一月和八月,國民平均運動步數較低。

第二,跑步是高頻的,根據中國行業研究報告網數據顯示,跑步已成為國民第一運動,69%的運動健身用戶經常參加跑步活動。今日頭條發布基於6億頭條用戶153億次的健康閱讀數據也顯示,跑步以超過5億的閱讀量勇奪健身方式“冠軍”,這相當於繞著地球“跑”了1萬多圈。

第三,對於跑步愛好者而言,跑步相對剛需,且需求量較大。對於大多數跑步愛好者而言,其他類型的運動不太可能成為替代跑步的運動方式(下文將詳細解釋共享健身倉是否有大量需求)。

最後,關於商業模式的問題,共享健身倉天然地比單車更具盈利的可能。

行業內“覓跑”稱給出的財務模型是:共享運動倉設備成本為1萬,加上50%的能耗、折舊和運維成本,年化成本在15000左右。若是日均有5-6小時的有效使用時長,單個運動倉的單日收入可達70元左右,回本周期在8-10月左右。

另一家公司“抖吧”也推出了共享健身倉項目,其計費采取按時計算方式,采取高低峰調價模式,均價為10元/小時,最低至1元/小時,最高達到16元/小時。我們以最低的成本計算,平均每個抖吧健身倉大概需要2000小時可以回本,若一天有10個小時可被利用的話,大概200天可以回本,回本周期也在7-8個月左右。

此外,共享健身倉天然地與戶外廣告、零售業(如賣飲品)相關聯,因此比共享單車更容易盈利。

綜上,相對於目前眼花繚亂的花式共享項目,共享健身倉其實最為靠譜,最可能成為下一個“共享單車”式的風口。

2、共享健身倉並非偽需求,它隻不過缺一個喬布斯

根據中國行業研究報告網數據顯示,跑步市場的容量在萬億級別。

但這個“萬億”的天文數字僅僅是畫在紙上的大餅,共享健身倉大多數創業者,似乎都無處下嘴,而海爾家居剛也才試探性地張開了口,而且可能隻能啃到一點碎屑。他們都必將麵臨這塊大餅中一塊難以下咽的硬骨頭——用戶需求。

共享健身倉到底是否建立在偽需求之上?這是每個入局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我們先把將它拆成兩個子問題:

問題:室內跑步,是否有大量需求?

問題:在什麼情況下,室內跑步的需求會愈加旺盛?

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天貓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 年僅雙十一單日,跑步機品類的銷售量就達到了 10 萬台,比同期大幅增長。另有數據顯示,國內健身器材每年的銷售數量和銷售金額中,有一半以上為跑步機所占據。

問題問題就稍微複雜一點,熱愛運動的用戶其實對於室內跑步本身並不抗拒,況且若將共享健身倉的各項體驗提升到極致,足以如蘋果般引領需求。目前,由於各類因素讓跑步者對共享健身倉望而卻步,這些因素也是體育圈人士對其深深質疑的原因。經氫媒工場梳理,這些因素主要有三個:

空間太窘迫:比如網友發出的質疑:買跑步機是為了不想出門在家健身,可都出門了為什麼選擇很憋屈的共享健身倉?

獨自跑步缺乏社交:典型的質疑如華米科技北京公司總經理王輝對媒體稱,不存在“在私密的環境中跑步”這個需求;再如光豬圈健身創始人王鋒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健身是一項‘反人性’的活動,需要氛圍、場所、夥伴,才能養成健身的習慣,感受到健身的快樂。健身倉確實能解決部分跑步人群就近鍛煉的問題,但更加違背人性。”

配套設施不完善:如有用戶抱怨跑步機與手機App並未實現數據連接;再如互聯網觀察者葛甲對媒體表示:沒有洗澡設施,是人為割裂的健身服務,相當於“隻給飯吃不給水喝的飯”。

因此,提升用戶體驗或者說共享健身倉成功的關鍵,在於同時解決上述三個難題。然而很遺憾,氫媒工場目前沒有發現能同時完美解決三個難題的創業者,這也正是共享健身倉目前還沒出現領軍企業的原因。

但其實對於單個難題,不同的創業者都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空間窘迫的問題,如室內最高高達60平方米的“矮馬”健身倉就是典型強調大空間的項目;缺乏社交的問題,“抖吧”將上線在線競技等社交活動,而8月宣布入局的全民酷跑則將“雙人同步跑”作為其特色,此外電視節目、美顏相機、曬成績等社交功能也逐漸會成為各家標配;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問題,不難預測,將隨著行業發展及產品迭代逐步解決。

綜上分析,不難發現,共享健身倉體驗上的難題並非無法解決,隻不過目前尚無一家高度整合資源、全麵提升體驗的企業。共享健身倉缺一位喬布斯式的整合大師、產品經理。

所以,這很可能是一個牛逼的行業,但是缺一個牛逼的企業。

最後更新:2017-10-08 04:27:29

  上一篇:go 蘋果發布會即將到來,喬布斯劇院疑似準備中
  下一篇:go 喬布斯、庫克打死也不會說的秘密 這才是蘋果利潤的核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