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95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什麼說借荊州不是說取荊州?

《三國演義》中曾經提到多次“借兵”,給人留下較深印象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借”有:

劉備向公孫瓚借兵

孔融請劉備幫助討伐黃巾(實質也是借兵)引發劉備向公孫瓚借兵

借口:“備已許人,不敢失信。”

結果:公孫瓚借與馬步軍二千,以及勐將趙雲。

影響:使劉備第一次有了自己相對獨立的武裝力量,以之作為資本在諸侯間建立功名。

借予方分析:公孫瓚在割據初期,主要想立足自保,尤其是麵對袁紹強大力量的威脅,非常需要有一些外援和同盟力量。劉備原是他的下屬,現在占據平原,雖然力量尚弱,但仍是一支值得拉攏的力量。公孫瓚借兵,是為了鞏固這種同盟關係,牽製和抵禦袁紹。

孫策向袁術借兵掃平江東

借口:“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

結果:借得兵三千、馬五百匹

影響:為吳之鼎立於三國打下基業。

借予方分析:孫策尚年幼,袁術低估了孫策的野心和影響力,同時又高估了自己的威望和控製力。孫策平廬江顯示了其勇勐和能力,而袁術是一個狂妄自大有野心的人,非常渴望擴大勢力和地盤,想利用孫策擴張勢力,而孫策留下玉璽也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袁術。

張鬆獻計劉璋向劉備借兵

劉璋為抵禦張魯、曹操犯西川,張鬆獻計向劉備借兵

借口:“患難相扶,朋友尚然,況宗族乎?今張魯在北,旦夕興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義,即日興師剿滅狂寇,永為唇齒。”

結果:劉備率黃忠、魏延、劉封、關平,龐統為軍師,馬步兵五萬入川。

影響:劉備利用張魯與劉璋之間的矛盾,最終取得西川,形成三國鼎立的格局。

借予方分析:劉備早就想尋找機會入川,巴不得有這樣的機會,即使沒有劉璋提出要求這樣的機會,劉備也會製造借口入川的。

諸葛亮出使向東吳借兵

劉備為抵禦曹操,諸葛亮出使向東吳借兵及後來借荊州。

借口:諸葛亮向孫權證明抵禦曹操,而不是投降,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幫助劉備也便是幫助自己。並證明雙方聯盟是可以戰勝曹操的。

結果:周瑜率東吳水陸六軍與劉備聯合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影響:劉備占有了荊州,有了第一塊夠分量的勢力地盤,為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借予方分析:這次借兵借地影響最為深遠。對於孫權,最關鍵的是決定抵抗還是投降。而既然決定抵抗,就要聯合劉備。因為在當時各路諸侯中隻有劉備抵抗曹操最為堅決,而劉備確實還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值得聯合與利用,所以有“借兵”。

而所謂“借荊州”,實質上是劉備集團乘著赤壁之戰後的混亂局麵搶先占有了荊州,而孫權為了保存一支抗曹力量暫時沒有進攻荊州而已。因為荊州本不是孫權的,“借”的意思隻是留給劉備,暫不進攻。劉備因為力量弱,不得不在口頭上承認荊州是從東吳“借”的。所以在荊州問題上,沒有所謂“劉備背信在前,孫權棄義在後”。

從孫權角度講,暫不進攻荊州的劉備,一是從抵抗曹操的大局出發,要保存一支抗曹力量;二是劉備確實還有一定的軍事力量,雙方火並必讓曹操漁翁得利:三是無法馬上吞掉荊州,因為那裏不僅有劉表的殘餘勢力,更重要的是曹操還留下了相當的軍事力量,占有荊州意味著與襄陽的曹軍正麵對抗,那將是東吳所不擅長的攻城陸戰。占有荊州還會增加防禦難度,對於立足自保的江東大族來說,無疑是沒有好處的。

而劉備占有荊州,也是很不自安的,因為憑力量還無以自保,不得不采取聯姻的方式鞏固與東吳的聯盟。所以後來孔明講:“今我主因是東吳女婿,故權且在此安身。”

劉備借荊州

綜上所述,這幾次借兵,借兵一方和借予一方都是出與各自的利益和戰略考慮而作出的決定。借兵也像一次賭博,誰能更準確的估計形勢和雙方的實力、意圖,誰就能通過借兵實現自己的圖謀。前兩次主要是借兵的一方實現了預想的目標,而借予的一方基本沒撈到什麼好處。劉璋借兵可以講是引狼入室,但就當時的形勢講,劉璋肯定無法長時間獨立割據,最終必將並入某一勢力,選擇以複興漢室為口號的劉備至少還可以保存身家。劉備借得荊州,短期內對孫劉雙方講應該是雙贏的,而長遠看,又必會成為雙方矛盾的根源。

最後更新:2017-10-30 03:42:31

  上一篇:go 荀彧被稱為“王佐之才”,可為什麼知名度卻不如郭嘉、諸葛亮和周瑜?
  下一篇:go 王者小說《李白XX貂蟬》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