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32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诸葛亮临终前,为什么留下遗命让魏延断后?

熟读三国历史,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病逝之后,出现了一个震惊蜀汉朝政的魏延谋反案,导致蜀汉名将魏延被杀。然而,在魏延这个案子之中,有一个很大的疑点:诸葛亮病逝之前,召开一个榻前会议,没有让魏延参加,而且留下遗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意思,就是魏延如果不听命令的话,不肯断后的话,部队自己出发,不要管魏延了。诸葛亮为什么留下遗命让魏延断后?

说到魏延,或许大家觉得其是一个“反骨仔”形象,诸葛亮让魏延断后,是知道魏延即将谋反,其实这种观点是《三国演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导致的。真实的魏延,武艺高强,略逊于关、张之辈,勇而有谋,胸中有大略,深得领导信任。诸葛亮主政的时候,也非常器重他,提拔他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之后,魏延大破郭淮,费瑶,后迁为前军事,征西大将军,假节,成为北伐的头号名将。

然而诸葛亮和魏延之间有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军事路线上有分歧。《三国志》记载: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都提出一个建议,要求分兵,要求自己带一万人走另一条路,然后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如韩信故事”,就像韩信当年一样,韩信帮刘邦打天下,就是韩信带一只部队,刘邦带一只部队,但是诸葛亮不同意,“制而不许”,每次提出来,每次诸葛亮都不同意,最后是魏延认为诸葛亮这个人胆小怕事、胆怯,“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延怀才不遇,而忿忿不平。 还有一个典型的事件,就是“子午谷奇谋”,这就不多说。总之,诸葛亮和魏延之间存在严重的军事分歧,魏延是北伐之中的冒险分子,诸葛亮是北伐之中的保守分子。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事业,想实现“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大目标,然而考虑国情等客观因素,比如曹魏实力强大,不会轻易灭亡;蜀汉实力疲敝,益州也进取之地,北伐一直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又不能放弃,必须不断的北伐,缓解内部矛盾,以及不能坐以待毙。诸葛亮北伐的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保住蜀汉。而保住蜀汉,诸葛亮统帅的几十万大军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军队是国家的命脉,所以不能交到魏延的这个冒险派的手上,不能去冒险一赌,这也是诸葛亮不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谋的原因之一,所以最终的军权交到了杨仪的手上。

诸葛亮知道,“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一但将军权交给魏延,杨仪,蒋琬,费祎等人是完全镇不住魏延的,作为鉴定的抗曹分子,不但不是反贼,说不定会立刻继续北伐,这不是诸葛亮想要的。为了顾全大局,诸葛亮只好让魏延断后,并且说让他自去,而不是杀之,说明诸葛亮还是想保护魏延的。只是,后来被杨仪这个小人内斗搞死,夷灭三族,成为三国第一冤将。

最后更新:2017-10-09 05:22:55

  上一篇:go Angelababy星空裙仙美助力慈善清唱情歌为慈善献声
  下一篇:go 谁才是最强谋士?诸葛亮都进不了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