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年年說虧損 為什麼劉強東卻一直在賺錢?
前幾年有很多所謂的專家不懂互聯網,不看好京東的模式,說京東持續虧損,又用了一堆財報分析,殊不知人家互聯網企業根本不是靠買賣差價賺錢,京東的現金流就像大海一樣,每年舀出去一瓢水,怎麼能虧的完,幾百億的現金流,每年虧1000萬,都要幾千年才能虧完,這就是互聯網的金融藝術。
像京東、天貓這樣的平台,交易額都是巨量,京東2016年營收2602億元,而天貓僅雙11交易額就超1207億,平均每天有幾個億的流水。
這些買家的錢流入了平台,但是平台不會立刻和賣家結算,大家淘寶買過東西都知道,你不確認收貨,支付寶是不會把錢打給賣家的,這些錢趴在平台的賬上,平台就用這個賬期成為金融企業,支付寶的賬期在14天,而京東等平台的賬期在30天左右,每天流水幾個億,30天就是就是幾百億的現金流。這些錢什麼感念,幾百億放在銀行活期0.35%計算的利率一年就是幾千萬的利息,更不用說像金融機構一樣進行資金的運作。
一個年年不賺錢並且持續虧損狀態下的公司,是什麼一直支撐京東的呢?看一個企業會不會倒閉,隻需要看最重要的兩個條件:
1、經營是否可以持續
2、產品能不能獲得認可
前者決定企業是否能夠生存下去,後者考驗企業的發展潛力。
那京東為什麼沒有倒閉?
1、首先,京東是有毛利的。
2、其次,京東的虧損是有意控製在一定範圍的。
3、最重要的是,低利潤率促進了京東更快速的增長。
針對這些來具體解釋一下:
京東年年虧損,還能活得滋潤,其實一句話就能解釋:“大而不倒”。京東能一直“大而不倒”,分三個階段:
1、燒風險投資的錢
2、上市燒股市投資者的錢
3、成就超級規模,玩轉“現金流”的生意
1、燒風險投資的錢:從京東非典時期的初創,一直到上市之前,全部靠風險投資支撐,風險投資的主要目的,就是巨額資金換京東的成長速度,對京東的考核就是銷售額,當時,是有對賭的,如果京東成長不夠,京東就會更換主人。因此,東哥拚命燒錢補貼,強力做大規模,用價格戰把競爭對手逼死,規模越做越大,虧損越來越多。
從某種角度而言,京東是幸運的,因為當時各家都是燒錢換規模的做法,但隻有東哥在“跑銷量”上做到了極致,每年數倍的增長,後來僅次於巨無霸淘寶,因此,即便每年巨額虧損,還是獲得了諸多風險投資的親睞,紛紛幫它“補血續命”,於是終於將其推向上市。
但這其中至少也有兩次,京東資金鏈險些斷掉,幾近奔潰邊緣,東哥也曾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額前白發正是因此才有,好在最後都找到新的投資續命,轉危為安。
2、上市燒股市投資者的錢:到了2014年,京東終於熬到上市,京東開始燒美國股民的錢了。這時,國內電商仍在快速發展,人口紅利仍在,於是,東哥決定繼續燒錢換市場,當然,結果也不錯,雖然已經沒有100%以上的增長,京東的銷售增長率依然在業內無人能及,美國投資人源源不斷輸血京東,也放任其持續、大額的賬麵虧損。
但是到了2015年中,狀況有所轉變,一方麵京東對標的,10多年不盈利的美國亞馬遜開始走向盈利,另一方麵,國內電商的人口紅利開始消失,京東的增長率難以保持過去的神話,華爾街敲骨吸髓的投資人麵前,必須要有新的故事支撐,於是,京東轉而從銷售規模的增長,轉向縮小虧損規模,尋求淨利潤上的增長。
此時,京東交易規模已經達到數千億元,足夠大,也有足夠的資本開始玩轉“現金流”的生意。
3、玩轉“現金流”的生意:仔細觀察蘇寧、國美們就能明白,它們賣貨毛利極低,基本上很少掙錢,為啥還能越做越強,還是因為規模已經足夠大,對供應商有話語權,可以無償占據“銷售資金”,玩轉現金流的生意,這也是所有大型零售的終極秘密。
比如,一個企業一年營收1000億,對上遊供應商的帳期是3個月,那麼它手中就會掌握住250億的資金,表麵上看,這250億不歸屬它,但它卻通過循環的“賣新貨還舊賬”,牢牢占據這250億,足以建立自己的“資金池”,就可以像銀行那樣,用別人的錢,做自己的事。還可以用這250億,做各類投資,短期、長期結合,這就是所謂的“帳期金融”。
像京東,就可以照葫蘆畫瓢,執掌它對上遊供應商的應付賬款,投資獲利,用在給用戶的“京東白條”,收個手續費,也可以再貸款給上遊的供貨商,做個“京東貸”,收個利息,這是玩轉互聯網金融,增加收入來源,同樣,京東,還可以利用這些資金,合法地投資證券、地產等等,既能優化財務報表,又可以博取利潤,減少虧損。
經濟學上,有一個關於價格和用戶的曲線圖,當價格升高的時候,購買的用戶就會減少,當價格降低的時候,購買的用戶就會增多,所以經濟學上,經常會去尋找利潤最大化的那個點,在這個點的定價上,能夠實現公司的總利潤最大化。
不過,京東在這個曲線上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均衡點,而是追求在虧損成本可控的情況下,追求用戶增長的最大化。
通俗來講,就是用更低的商品售價吸引更多的用戶在京東上購買商品。
在電商產品裏,尤其是大眾類大銷量的平台上,價格會是影響用戶做決策的重要因素,價格越便宜,就會卷入越多的用戶在京東上購買。
實際上,京東的戰略一直是互聯網企業發展的常見現象。企業如果能對未來一定時期的發展目標清楚,現金流足夠支持,通過“燒錢”用錢換爭奪市場的時間,不僅沒錯,而且是必須的。不然,發展就可能被對手們搶先,甚至錯過時間的窗口。
因為從市場格局來說,互聯網跟傳統做飯館生意不同,飯館基本上是完全競爭的市場,隻要有特色、位置好、有價格優勢,什麼時候開飯館都不會晚;但互聯網的某一市場,因為網絡效應和鎖定效應,一旦相對成熟,往往會形成自然壟斷或寡頭壟斷市場,領先者的優勢巨大,該花錢的時候舍不得花錢或是沒錢花,錯過時機,再進入的代價可能會難以想象。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搜索引擎、微信現在非常賺錢,但在百度、騰訊之後,又有多少公司能再去玩類似產品呢?
根據按照去年年報,京東的應付賬款付款期仍超過50天,年銷售數千億元,它能占據的資金大小可想而知,能做出的獲利也是不言而喻。聽說,今年京東的年報會達成年度盈利,虧損對東哥而言,也不是個事兒了。
互聯網時代,企業還怕虧損?絕不!關鍵就看,你的虧損有沒有人願意為你的虧損買單,你能不能虧的有技術,一路急速變大,由此保持大而不倒,並最終靠“金融”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彼岸。
最後更新:2017-10-27 12: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