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58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诸葛亮早已看穿的学生思维

我有一位很受人尊敬的长辈,60多岁年纪。学识、人生阅历和社会地位,哪一样拿出来都是精英。博士刚刚毕业那段时间,偶然的机缘,我经常跟他在一起做事情,看到过他跟许多不同类型的人交往的场景。

我发现有件事儿很有意思。每当别人征求他的观点的时候,他都能滔滔不绝讲上一番,讲的对方心服口服。但他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却不是这样子。有时相谈甚欢,有时只是敷衍一下。

他跟人相谈甚欢的时候,往往对方是在某个方面有些造诣的人。不一定很有名望,哪怕是安装玻璃的水平很高的技工,他们之间都能点支烟聊上一阵子。

他敷衍的人,往往是涉世未深,俗称不懂事的人。这些人,有的是在校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有的刚刚进入职场,还有的已经结婚,甚至生子。是的,你没看错。即便是结婚生子,甚至结婚之后又离婚的,也仍然可能涉世未深。

这位先生敷衍的时候,不会表现的不尊重对方,他在倾听的时候会偶尔回应一句“有道理”,“是的”,等等。

我回顾了一下,我在生活中见到不少有水平的人,基本上都跟我说的那位长辈一样。他们对跟自己关系不大的,涉世未深,还不太懂事儿的人,都是同样的态度。他们不想浪费精力跟这些不懂事儿的人较真,因为他们知道,和这些人沟通太难了,而通过一两次谈话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基本上不可能,尤其是容易让对方没面子。所以,最佳选择就是尊重的敷衍。

涉世未深、不懂事儿的人,言行方式就是学生思维。学生思维的表现千差万别,本质只有三点:目空一切,百无一能,自我中心。

1.

就拿某个人力资源写的一个例子来说。

我(某HR)曾经鼓励一个很聪明的姑娘(此人已经申请到了北美的PHD ), 攒学费期间来做点人参的生意。姑娘却觉得,只有半年时间,自己什么都不懂,也没有既成的销售渠道,也不懂人参这个行业,所以不敢来卖,这是很典型的「学生思维」——要做够了习题,看够了书,才敢参加考试,可是商场上的练习题就是考试,考试就是练习题,去跑去闯,才可能长见识。

显然,这位姑娘并没有把这位人力资源放在眼里。否则,她至少应该问一问,为什么要做人参?是不是有好的办法,或者有什么优势来做这件事?进一步。如果做人参生意,对方能帮什么忙?或者有哪些可能的合作?

显然,面对这位有着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热心人士,姑娘并没有问这些问题。自己没经验没阅历,却不把有经验有阅历的人当回事儿,这是目空一切。目空一切首先意味着丧失了一个建立人脉的关系,至少是同眼前这位人力资源建立人脉的关系。可能这位人力资源未来也不咋地。但如果,万一,飞黄腾达了呢。这聪明的姑娘就后悔当初了。

这位姑娘申请到了北美PHD,看似很了不起。但即便是拿到了北美的博士学位,北大清华的博士学位,也不一定就能做成什么实际的事情(我拿到的是北大的博士)。

首先,考个好成绩其实不算什么,因为考试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而社会上的事情没有标准答案。其次,即便拿到博士学位,其实也不算什么。因为写论文是有明显套路的,而社会上的事情,即便有套路,都是极为复杂的套路,也艰难的多。

例如,赚钱养活自己,是很实际的事情。显然,这位姑娘这方面还需要磨练。如果她很轻松的能赚到学费,也就不会有这番对话。

社会上有成千上万种赚钱的办法能很好的养活自己。一种都没掌握,不但是百无一能,而且可以说是“千无一能”、甚至“万无一能”。

这位聪明的姑娘在言谈中总是“自己”。自己什么都不懂,自己没有渠道,自己不了解这个行业等等。听起来很谦虚,承认自己不懂。但关键不在于你懂不懂,而在于你的学费到底从哪里来。天上掉下来,还是父母给的?如果是父母给的,那要不要减轻家庭负担。如果要替父母分忧,自力更生,那么,不懂可以学,何况还有人可以请教。

总是喜欢说“自己”,不喜欢就事论事的人,都是自我中心的。

2.

在知乎上还有一个关注度不小的问题,“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认真读书是不是一种错误?”提问者还举了许多例子,说应试教育就是个分数,也学不到什么,等等。现代社会有许多选择,例如艺术、体育、创业、金融等等,读书不是唯一出路,不适合读书的,可以选择自己的兴趣......

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根本原因还是学生思维。看起来是很有深度的思考,其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第一,不知道应试教育究竟是什么。

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先生有篇文章说,“高考的本质是平等的分配不平等的资源”。

什么是不平等的资源?例如,户口。考上好的大学,好的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是可以转户口的。北京的户口值多少钱?这些是跟买房,子女入学挂钩的。想考公务员吗?得有学历要求。考公务员的资格就是不平等的分配的。博士后工作,可以孩子带入所在地学校入学。显然,博士后工作只面向博士。

有人说,我不在意户口,也不想当什么没前途的公务员。OK。当你有的时候,你说不在乎,那是真不在乎。而当你没有的时候说不在乎,那就要打个问号了。其实,要说高学历,好学校,一定就那么好吗。当然不一定。好学校出来的庸庸碌碌的人太多了。但高学历,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另外,从投资回报比来看,没有比考试回报率更高的投资了。

所以,不知道“应试教育”为何物,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看透了,这就是目空一切。

第二,不知道什么是认真。

他以为发展个兴趣爱好,发展特长是很容易的事情。错了。

比如体育。中国竞技体育的职业运动员里,没有严重伤病伤残的人是很少的。跳水的经常角膜出问题,体操的经常各种韧带撕裂骨折,等等。比如创业。创业的人都自称是创业狗。

哪一件事情做好了,不需要认真?认真都不一定能做得好。

如果不曾做好过一件事情,一个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认真。

提问的这位显然没做好过一件事,或者有了自己的特长。

从未把一件事情做好过,就是百无一能。

第三,不知道做兴趣选择是需要资格、需要资本、需要要条件的。

这社会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希望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喜欢做的工作,但大多数都是无奈。

前段时间,我有两个兄弟的一番对话很有意思。做金融的人大硕士阿拉丁问阿童木,“师兄,你喜欢编程吗?”阿童木正在娴熟的敲打键盘编代码。

阿童木说,“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没有什么愿不愿意,是必须。”

他是北大博士,经常在天河超级计算机上算模型。

3.

学生思维的严重程度被低估了。

当年诸葛亮到江东游说孙权,联吴拒曹,然后上演了一幕舌战群儒。江东投降派谋臣以张召为首,轮番发难诸葛亮,顺便试图把诸葛亮奚落走,颜面扫地灰溜溜的离开江东。结果却是这帮人都被诸葛亮说的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有个叫严峻的人挖苦诸葛亮,“孔明所言,都是强词夺理,全不是正经之谈,不必再说了。只请问孔明着有什么经典之论吗?”

诸葛亮说,“寻章摘句,是世上那些迂腐儒士的所为,哪能够依此兴国立事。古时候躬耕的莘伊尹,垂钓于渭水的姜子牙,还有张良、邓禹等名士高人都没见他们有什么经典论着。——难道说,你整天就光只是效仿那些酸腐的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吗?”严峻垂头丧气地无以作答。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畯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后来又有个谋士叫程德枢对诸葛亮说“你就喜欢大言不惭,未必有真才实学,恐怕被儒者们笑话吧”(“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诸葛亮看了看他,说道,“儒者有小人君子之别。君子要泽及当时,名垂后世.....而小人,喜欢发表议论,侃侃而谈,长篇大论,遇到事情就哆嗦,一点儿办法没有......”(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这些投降派的思维本质上就是学生思维。如果孙权按照这些人的想法办事情,江东就葬送了,国破家亡。

诸葛亮有什么资格这么说呢?因为他从恨年少的时候就是实干家的思维。种过地,除了读书交友纵论天下大势之外,经常出门考察地形,准备打仗。仅种地一项就很厉害,因为种的好,粮食多,种不好粮食少。所以,诸葛亮当了丞相依然强调自己曾经“躬耕于南阳”。种地是现实,也是残酷的,这些,他在很早的时候就经历过。

舌战群儒的本质是实干思维战胜了学生思维(对于层次高的人来说,就是文人思维)。

学生思维的本质,诸葛亮十几岁的时候已经看穿了。

马云当年拿到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投资之后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扩大规模,另外一件事是聘人。他聘请了11位名校商学院的MBA担任高管。结果,不管是哈佛还是斯坦福的MBA,时间不长都被辞退了。马云的教训是,“高技院校的MBA口才一流,执行力末流。讲起理念来头头是道,需要他们发挥价值,这些MBA却往往无从下手”。事情做不来,必须开除,否则,阿里巴巴会完蛋。

这些MBA真的就一无是处吗?绝不是这样。只不过他们严重缺乏实战,以及实验带来的务实思维和行动能力,产生效果的能力。企业经营就是打仗,很多时候来不及锻炼培养,必须上去就能打,而且必须打胜。否则要么输的很惨,要么死掉。

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早就知道高学历人才有“纸上谈兵”的毛病。有一年,一位本科学历的年轻人来应聘。陶华碧跟他聊了聊,然后把这个本科生安排在办公室做杂活。她对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淬火!”许多这样的本科生受不了这样的过程,于是被淘汰。看似陶华碧这么做很不可理喻。但是,老干妈就是这么做起来的。陶华碧白手起家,捡了一些砖块搭个棚子开店,什么都没干过。

过了几个月,陶华碧又派他到全国各地打架、考察市场,她说“这是磨磨!”许多人经历不了这样的过程,于是被淘汰。半年后,陶华碧任命这位年轻人做职业经理......这个年轻人是如今“老干妈”公司里的三号人物王海峰。此后王海峰施展才干,为“老干妈”迅速占领市场立下汗马功劳。

无论一个人是否有远大理想、梦想,或者抱负,改变学生思维,没有什么方法可循,都是现实逼出来的,途径只有一个:实干。

最后更新:2017-11-04 04:00:32

  上一篇:go 刘诗诗现身机场,穿着孕妇装,网友:吴奇隆要做爸爸了?
  下一篇:go 吴昕上节目素颜出镜,网友却注意到了她的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