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53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马云的淘宝帝国,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衡量创新的尺度,并非产品有多么酷炫,而是它是否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交易费用。

看官马上心下思忖,要说谷歌搜索降低了交易费用,这是不难想象的,坐地铁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不仅要花去路费,难以避免的更多是时间成本。

那么iPhone呢?各种登陆App Store、iTunes感觉挺费事的,乍一想也说不出它降低了哪种交易费用?转念想想,iPhone横扫市场的理由,与其说外型有多时髦,不如说iPhone+wifi的设计开启了“微机端到移动端”的革命。至于移动端如何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就毋庸赘言了。

市场交易费用是完成市场交易整个过程中的耗费,包括搜集供求信息、寻找交易对象、进行交易谈判、实现交割等各个环节上的耗费。

在说到淘宝的兴起与衰落前,要扯远点。有个更说明问题的例子: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私募。

“私募”(Private Equity)大家提起来都觉得很牛却很神秘,让人联想到共济会或罗斯柴尔德家族云云。罗斯柴尔德可能做过“私募”性质的生意,可我们说的私募或PE,专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金融创新。

私募是相对于公募(Public Offering)而言的,后者大约就相当于上市融资或再融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的字面意思就是第一次公募。

既然如此,私募自然就是Private "Offering"了。私底下募钱容易,毕竟对不关系公众利益的金融行为,监管就会松弛,几个富翁自己集资(private placement)常被认为危害性有限。(其实,黑石集团、KKR、凯雷、德克萨斯太平洋等私募巨头的成长史证明私募的”危险性“还不小。)

批评者认为,他们像豺狼、秃鹫一样”恶意”收购工商业企业,采用“杠杆收购”的方式,用1块钱撬动100块钱的“猎物”,一旦得手,旋即上下其手,分拆打包,把优质的资产变卖赚个盆满钵满,丢下一个空骨架扬长而去。

兜里只有1块钱,却想空手套白狼,玩转100元的庞然大物,这是如何实现的呢?简单说,就是把你"卖"了你还为人家点钱。

把大象装进冰箱的第一步:用你的钱买你自己。

这么说吧,假使我有1块元,你有一个价值100块钱的皮包,我用各种正当或不正当的法子,让你认为你应该把他卖给我。

为了支付这100块钱,我就忽悠有钱人说,你挪借给我99块钱吧,我可以用一个100块钱的包包做抵押。这些有钱人包括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和有意愿打入本国市场的外国投资者(中国资本买下了黑石集团10%的股份)。

于是,你仗了天狗吃月亮的胆儿,花了1块钱就把100块的包包买了。可问题并没有解决,人家的99块钱加利息你得还呀。

还真是个“贼兔子”,你把包包转租出去,第一周租给李小姐10块,第二周租给刘小姐10块……一直排到第20周,租金还是预付。

这就是美国的“垃圾债券”,和私募搭档的天衣无缝,“狼狈为奸”。

垃圾债券(junk bond),也称为高风险债券。向投资者提供高于其他债务工具的利息收益,但投资垃圾债券的风险也高于投资其他债券。

你太坏了,拿了200元租金,也也不急着还别人的99块钱。你如法炮制,用200元去撬动价值20000元的爱马仕包包。

哇塞!你买下了爱马仕,那100块的包包肯定也不一般,结果在风险爆发前,你把那个二手包出售了。

事实上,一个100块钱的破包能不能用20周都是个问题。可毕竟租借者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出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总有许多风险偏好者愿意购买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垃圾债券。

只有一元钱,只有一笔交易,你就不屑于在百元市值的领域玩了,而转入了万元市值领域。

可那个价值100元的东西——我们把他想象成一个小公司吧,本来人家准备稳步发展,逐步做强,结果这些私募的豺狼通过离间合伙人,威胁管理团队以达成收购目的,还解雇员工,发行垃圾债券等下三滥的手段,彻底摧毁了企业文化。

这种破坏性行径,怎么还称得上创新呢?好吧,有个说法叫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私募在美国的兴起,有这么一个背景。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收购风格可谓“剑走偏锋”。

传统上,市场玩家最初想到的是收购同业竞争者,比方说优酷收购了土豆。后来,阿里把优酷土豆给收购了,有人就不理解了,做电商的买个做视频的干嘛?这也算可以理解,有用户的地方就有数据,有数据的地方就有阿里。

可当时的美国更“多样化”。Harold Geneen的ITT公司成了一个收购狂,旗下有喜来登酒店、面包公司、保险公司、汽车租赁公司,还有洒水器、雪茄和赛马场的生意。Jimmy Ling的LTV集团收购了钢铁厂、战斗机生产厂和高尔夫球器材厂。

这种混搭收购并非基于业务间的互补性,而是通过纷繁复杂的收购推高股价,制造股票收益飙升的假象。

那么问题来了,抛弃了“精耕细作”的传统,把各种不相干的产业聚合在一起,就推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尽管经理人团队和投资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利颇丰,可一旦大潮退去,子公司多数都陷入了困境。

其症结并不在于业务本身不存在价值了,而是张冠李戴地错配了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私募股权公司应运而生了。他们来者不善,心地也不怎么善良,像秃鹫一样并购,撕碎公司治理结构,找出”核心业务“并高价估出,以从中渔利。

假设一个私募股权公司盯上了一个巨大的传媒集团吧,你可以把它假想成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当然也可以是中国的任何一家价值100个亿的大型媒体机构,只是后者的市场还没有那么开放。

私募股权公司有一种能力,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集团中的海外采集网络和图片产品是最有竞争力的核心,而报纸、电视等其他部门运转欠佳。

现在,他拿出1个亿,或者自己半毛钱也没有,找各种金主,对他们说,这个机构价值100个亿,我用这个机构做担保,你借钱给我,我把它买下来,然后我可以给你30%的收益。

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时候,即使没有三寸不烂之舌,也不愁凑到这100个亿。于是这家私募公司就采取各种办法,对管理层、股东或监管部门软硬兼施,买下了这头大象。

马上,私募公司就通过控制董事会把大象分拆了,把大量没有效能的部门出售给更有互补性的竞争对手,比方说卖了50个亿。然后通过发债、上市等方式,把核心业务做大成100个亿。

现在私募公司就拥有了150个亿。把100亿贷款和30亿利息还给投资者后,相当于空手净赚了20个亿,算算收益率是多少?

这种杠杆操作倍增了金融市场的体系性风险,可就像秃鹫不期然地成为大自然腐败物的清道夫一样,私募不自觉地重置了资源,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

这一段说得有点啰嗦,似乎应该单写一篇,可用来解释《创新何为》确实很合适。

我不否认,发明石墨烯电池是创新,让大疆无人机飞上天是创新,今天笔者谈的创新是另外一种类型,在某种意义上说,更本质、更基础。多年来经验都表明,科技创新的先导是模式创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谈得上什么是淘宝的创新?淘宝如何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淘宝又面临着什么危机?

哲学有三大难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市场的三个难题无非是:“去哪儿买?”“东西好不好?”我再外加一个“还能更好吗?”

第一。淘宝解决了“去哪儿买?”的问题。婚礼的时候,我想买一个古代欧洲用的红泥印封请柬,这种奇思妙想分分钟在淘宝上被满足,否则可能跑遍天南海北,我都无法获知哪里生产这种玩意。

这样的经历,相比每个人都有感触,无需多说。尽管现在看来司空寻常,可随便读一本阿里巴巴的商业史,尤其在阿里巴巴对eBay的模式之争中,就会发现,这堪称马云最成功的创新。

第二。“东西好不好?”说的学术点,就是淘宝是不是一个“柠檬市场”?

柠檬市场指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

1970年,31岁的乔治·阿克尔罗夫发表了《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提出了这一概念。

举个常说的例子,二手车市场。用过的车有什么毛病卖家最清楚,买家却看不出来。这时买家最多愿意出的价格是二手车的一个平均价,于是实际价值低于平均价的卖家倒是乐意到这个市场来,可实际价值高于平均价的车主多半选择不卖了。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个问题,我一个九成新的iPhone 6,刚买没几天,到二手市场就被打了三折,实在太气不过。其中的道理就在于,没人知道你是不是第一天就把手机掉茅坑里了。(如果真是如此,可能人家只愿一折收购呢!)

网购有这样的担忧,买家无法确知良莠不齐的商家中,谁卖的是劣质品,因此也不愿掏高的价格去购买产品,于是那些真正的良心卖家就撤出了这个市场。

和二手车市场不同的是,淘宝这个平台足够大,假设大到如果你一旦撤出,就等同于撤出中国市场,那么问题就转化为中国是不是一个巨大的“柠檬市场”的问题了。

淘宝在设立之初,必定考虑到这个问题了。淘宝和竞争对手eBay最大的不同在于,淘宝开放了评论功能,希望通过买家的评价剔除劣品卖家。

这一方法击垮了eBay,可众所周知,这一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常常被滥用。

就算这种用户回馈的功能运转良好,却引出第二个问题,这一机制可以淘汰伪劣品,却很难淘汰假冒品,在假冒品领域,信息仍然是不对称的。

当然,可能并非绝对的不对称,许多买家明知是A货,只是将计就计,将这种信息不对称传递给下一个环节了。你知道这是假货,但周围的人不知道,以为你买了真货,那么你同样实现了奢侈品附加值真正要表达的意义,受骗的是你的同伴,尽管这无关紧要,但信息不对称仍然没有解决。

争论因此出现了。奢侈品价格那么高,A货质量又不差,还支撑起千百个小家庭的中产阶级梦想,为什么要受到指责呢?用道德进行买卖双方进行讨伐,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曲高和寡了呢?

于是第三个问题来了,我将之称作,“还能更好吗?”

这几天,有个非常时髦的文章,大概是习大大的供给侧改革,这一理论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兴起的供给学派,国内的贾康是主要研究者。

供给学派认为,美国经济当前的关键问题在于供给,即在于生产率低下,供给不足,而不像凯恩斯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信奉萨伊定理,认为供给创造需求这一观点在现代仍然是正确的。为了刺激生产,必须减税。

供给,供给,供给。淘宝那么多卖家,不正好就是供给吗?不正符合习大大的新主张吗?

或许有点望文生义了。加大投资,刺激需求这些套路都属于需求端改革,供给端改革是什么呢?一个二十世纪初的例子最说明问题。

据称美国汽车大亨福特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问消费者需要什么,他们可能会说让马车跑得更平稳,可我给了他们汽车。

供给侧改革在中国,当然也面临减税、放松管理等问题,但还有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压缩”柠檬市场“,让”高质量的二手汽车卖主“不要退出市场。

目测,现在的淘宝模式还不能解决供给学派提出的目标。

当”劣币“的市场交易费用降到了最低,”良币“的市场交易费用却被推到最高,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就不可避免,甚至在阿里集团中,淘宝和天猫都形成了类似的竞争关系。

但愿我崇拜的马云先生不会因此起诉我,那么多含辛茹苦地以小本买卖养家糊口的淘宝卖家也不会因此追杀我。

淘宝的供给侧改革(如果愿意启动的话),可能会立即让众多小卖家断了口粮,却会在长期的尺度上引入优质的创新者。

击败现有品牌的办法没法通过仿冒,可一点点微小的功能改进,再加上成本优势,结果往往就发现那些作威作福的大品牌也不过是纸老虎。

这时,你就成了这一领域的”私募股权公司“,你用敏锐的眼光,找出那些大品牌的错配之处,将之击败。

在硅谷,这样的传奇数不胜数。

创新何为?击破那个柠檬市场,淘宝才能真正地、更好地帮助几十万中小企业走得更远。

私募:Private Equity

首次公募: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供给学派:Supply-Sider School

市场交易费用:market transaction cost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money

柠檬市场:Lemon Market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

最后更新:2017-10-08 15:27:16

  上一篇:go 黄子韬:出演至尊宝,是一种值得被珍惜的缘分
  下一篇:go 郑爽迪丽热巴唐嫣同穿牛仔衣,差别为何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