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84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工程院院士譚建榮:馬雲不是製造業的殺手,工業機器人也不是救命良藥

對製造企業來說,產品的設計和製造技術才是最核心的,不能因為機器人和智能化就失去了進取心和創新力。

製造業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其發展水平也是國家整體實力的最好證明。而近年來,除傳統的人、機器之外,機器人(主要指工業機器人)也在製造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工業機器人自誕生以來,就和製造業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係,可以說二者已經融為了一體。談到工業機器人,必談製造業;而提到製造業,也必提工業機器人。毫無疑問,當前工業機器人在製造業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重要。一個國家製造業的機器人普及率,也反應了這個國家的工業製造水平和經濟實力。

什麼是工業機器人,它跟我們常說的機器人有哪些不同?

製造業的機器人普及率越高越好嗎,最合理的比例又是多少?

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問題在哪裏?

工業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真的可以拯救製造業於水火嗎?

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麵向工業領域的機器人,簡稱“工業機器人”。它是一種麵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它能自動執行工作,靠自身動力和控製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

工業機器人可以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按照預先編排的程序運行,甚至有的還可以根據人工智能技術製定的原則綱領行動。

根據《2014-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早在2013年中國市場就銷售了36560台工業機器人,占全球銷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達60%,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較快,約占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一。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持高速增長,銷量更增長到7.4萬台,銷量同比增長31.3%。

2017年,預計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62.8億美元,2012-2017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28%。其中,工業機器人42.2億美元,服務機器人13.2億美元,特種機器人7.4億美元。

從產品結構上看,工業機器人由主體、驅動係統和控製係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主體即機座和執行機構,包括臂部、腕部和手部、行走機構等;驅動係統包括動力裝置和傳動機構,用以使執行機構產生相應的動作;控製係統是按照輸入的程序對驅動係統和執行機構發出指令信號,並進行控製。

大多數工業機器人有3~6個運動自由度,其中腕部通常有1~3個運動自由度。

對製造業來說自動化程度並不是越高越好

當前,在實現了自動化生產的前提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越來越趨向於智能化。在AI技術的加持下,工業機器人的作業精度、生產效率等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但即使是這樣,也並不意味著一家工廠的自動化程度越高越好。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譚建榮認為:“對一家生產製造型的企業來說,必須要實現人、機器、機器人的合理分工和協同作業,才能最大幅度的提高生產效率,而並不是隻盯著自動化程度的高低。”

預計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首次超過11萬台,市場規模達到42.2億美元。到2020年,國內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到58.9億美元。

圖 | 2012-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額及增長率

按照應用類型分,2016年國內市場的搬運上下料機器人占比最高,達61%,其次裝配機器人,占比15%,高於焊接機器人占比6個百分點;按產品類型來看,2016年關節型機器人銷量占比超60%,是國內市場最主要的產品類型;其次是直角坐標型機器人和SCARA機器人,且近年來兩者銷量占比幅度在逐漸擴大,上升速度高於其他類型機器人產品。

譚建榮院士進一步補充道:“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在工廠的車間裏,哪些是需要人做的,就讓人做;哪些是需要機器做的,就讓機器做;哪些是需要機器人做的,就讓機器人做。畢竟,現在我們不是搞無人工廠,人的作用還是不可替代的。”

對於不同的工廠,其最合理的自動化比例也有不同。即使我們要實現自動化,也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定,分階段而不是一步到位。

“我個人認為,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但這個過程肯定是緩慢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譚院士說到。

工業機器人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寫專利的太多會落地的太少

工業機器人的典型應用包括焊接、刷漆、組裝、采集和放置(例如包裝、碼垛和 SMT)、產品檢測和測試等; 所有的工作的完成都具有高效性、持久性、速度和準確性。

按照用途來分,工業機器人可以分為:移動機器人(AGV)、點焊機器人、弧焊機器人、激光加工機器人、真空機器人、潔淨機器人等幾大門類。

工業機器人全球最知名的品牌有日本FANUC、瑞士ABB、德國庫卡、安川YASKAWA、新鬆、埃斯頓、埃夫特、OTC、愛普生等。而國內有4000家左右的自動化公司,每天新進40家,同時又死掉40家,維持著動蕩的平衡狀態。

中國科技大學博導、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製造技術研究所所長、江蘇省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駱敏舟認為,國內目前工業機器人行業最大的問題在於,研究浮於表麵,太重專利而忽略應用,寫專利的太多而落地的太少。

駱敏舟說:“國內的很多專家教授,動不動就是一年一個甚至幾個專利,看似很厲害,實則對行業的應用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和促進。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專利寫手’。

“當年我做機器人的時候,請了很多有專利的教授,但都不敢來,說我‘隻懂機械不懂機器人’,或者直接說沒有實際應用操作過。

“所以我建議,咱們國內的專家教授們,要下工廠,學習個一年半載的,然後再做來研究。”

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真的能拯救製造業嗎?

對於這個問題,譚院士直接了當的表示:“從來都沒有包治百病的良藥,這句話對製造業也同樣適用,我們不能太多迷信AI技術。”

雖然說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會對企業的生產製造產生促進作用,但他們並不能替代製造技術本身。對製造企業來說,產品的設計和製造技術才是最核心的,不能因為機器人和智能化就失去了進取心和創新力。

一個行業出問題,不是外部的原因,肯定是內部的原因。

“人家搞房地產的老板,肯定要把房地產市場搞好好大,搞建築的也肯定要把建築市場做大。同樣的,做製造業的問題還在於製造業本身。

“這裏有兩個問題最為明顯:首先,我們過去30多年改革開放環境下發展起來的製造業,主要是以仿製為主的技術路線,創新較少;

“其次,我們有不少企業還在采取比價營銷的策略。你賣的便宜,我賣的比你更便宜,到最後大家都沒錢賺。這樣打打殺殺下來,最終隻會兩敗俱傷。”

電子商務對製造業的作用利大於弊製造業做不好不要怪電商

近幾年,當以阿裏為首的各大電商平台紛紛崛起的時候,坊間就有觀點稱,在電商的摧殘下,國內的製造業正麵臨著最嚴峻的挑戰和危機。甚至有人說,中國製造業的萎靡,絕大部分的原因都要賴著電商身上。

真的是這樣嗎?

對此,譚建榮院士表示:“講到製造業和電子商務相愛相殺的關係,實在讓人無語!你看,馬雲賣了這麼多年的產品,沒有一件是他自己生產的,他賣的都是別人的產品。但是他改變了交易的方式,縮短了交易的距離。

“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應該對製造業有推動作用,因為他賣的越多,就會促進工廠生產的越多。

“當然也有人說,阿裏巴巴旗下的平台賣了很多假貨,所以說製造業是有損害的。但最根本的,就像滴滴快車、神州專車一樣,他們起到作用更多的是信息溝通,本質上還是因為市場有需求。正是因為市場的需求,才催生並壯大了相關的產業發展,而根本不關電商平台什麼事情。”

基於以上的判斷和分析,譚建榮認為,電子商務對製造業的作用是利大於弊的。

從幾年來的交易方式來看,電商平台交易的越快,工廠生產的就越快,交易的距離越短,產品流通才會更方便。這樣的情形,比過去的生產製造和流通方式先進的太多了。

因此,電子商務和製造業應該優勢互補起來,而不是相互對立。

“對製造業來說,交易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大部分企業生產產品,最核心的目的不是給自己用的,而是要賣出去的。恰恰,電子商務平台就是在幫企業賣出去。

“不過,馬雲現在賣的絕大多數還是生活消費類產品,屬於民用產品,他對製造業的核心——裝備製造,還沒有真正開始涉足。

“而裝備製造方麵,很多行業和企業的下滑幅度越來越大,尤其像機床行業。這樣問題就來了:既然馬雲沒有把手伸到機床行業,那你的機床為什麼就賣不掉呢?”

譚院士最後總結道:“所以說,製造業的問題隻在自己本身,而不是別人,更不能怨天尤人。”

最後更新:2017-10-08 04:12:31

  上一篇:go 鄭爽放飛自我為維護粉絲,劉德華大喊不要對我的粉絲動粗
  下一篇:go 鄭爽和胡彥斌,分手後的故事比戀愛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