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15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成龍的功夫越差,他的電影才越好看?

今年國慶檔有兩個意外驚喜,一部是《追龍》,一部是《英倫對決》。“爛片王”王晶突然認真起來,重操舊業拍黑幫片,《追龍》有模有樣,算是王晶的“浪子回頭”。

而《英倫對決》裏,成龍失去了憨厚的笑容、健碩的肌肉、精巧的幽默,甚至他最為招牌的功夫也疲態盡顯,對招兩三次一場打戲立刻結束。然而觀眾仍然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影片中雖然少了一個功夫喜劇明星,但卻多了一個優秀演員。

近年來成龍電影的口碑萎靡不振,接連5部電影豆瓣評分都在6分以下。電影差評連連,並不是因為他的電影爛。恰恰相反他的電影每部都拍的踏實認真。

觀眾不喜歡成龍電影,是因為他的電影“就那樣了”。曾經堅持不用替身的大哥開始使用替身,製造笑點的滑稽打鬥被反複使用成了老梗,故事永遠正義完敗邪惡、大團圓結局。

《絕地逃亡》《功夫瑜伽》《鐵道飛虎》豆瓣評分均在6分以下(圖/豆瓣)

“功夫+喜劇”是成龍電影的標誌,“好人做好事”是成龍電影的故事模式,二者共同構成了成龍電影的品牌效應,分別滿足了觀眾對“正義懲戒”和“身心愉悅”的需要,因此成龍電影雖然風格固定、故事簡單,但很容易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博得觀眾的青睞。

而“成龍品牌”一方麵提供充足的觀影噱頭,另一方麵保證了闔家歡樂的觀影效果,

這也是《功夫瑜伽》《鐵道飛虎》等影片口碑不佳,但總能取得票房勝利的根本原因。

但你大哥永遠是你大哥——成龍已經被他自己的標簽綁架了。

這不是成龍第一次被標簽綁架,他的第一個標簽是“李小龍接班人”。

點擊播放 GIF/495K

成龍少年時在於占元戲劇學院寄宿,學院解散後,一眾師兄弟進入影視圈。他在嘉禾做了一段時間的龍虎武師,之後擔任武術指導副手,再擔綱主演,成了李小龍的眾多翻版之一。

然而他和李小龍的差距又是顯而易見的。李小龍練實戰武功,成龍練梨園花架子;李小龍去美國深造過,既愛讀書又愛藏書;但成龍卻並未進過正規學校學習讀書寫字。

幸運總是不期而遇。1978年,獨立製片人吳思遠從嘉禾借成龍出演《蛇形刁手》,影片上映後一炮而紅。之後成龍的星途一片坦蕩,但為了不做第二個李小龍,他決心反轉李小龍的英雄形象。

成龍對自己的定位謙虛又不失誌氣,他說:

李小龍腿踢得高,我則踢得低;他是個無敵英雄,我隻是個倒黴的小人物;他的戲緊張認真,我的則輕鬆活潑。

上世紀90年代,成龍成了香港地區的標誌性演員。曾經的啟德機場能看見他滿臉堆笑雙手抱拳的迎接海報,警察公關部的電視節目也是《警察故事》的主題曲,義務獻血、鼓勵學生等公益活動也都是他的身影。

成龍扯掉自己的第一個標簽,換來了在電影行業上的成功和社會上的聲望。1995年香港金像獎,成龍在嘉賓名板上簽名,簽名的位置比誰都高。

點擊播放 GIF/741K

成龍吃定觀眾愛看他的滑稽雜耍,愛看他從高處墜落重重地摔在地上。他麵對采訪時,會細數自己身上的受傷之處,指出拍攝《龍兄虎弟》時腦殼上的致命傷。

在之後的近十多年裏,成龍一直欣然接受“功夫喜劇”和“正義大使”的新標簽。

必須承認成龍的戰略眼光,《霹靂火》去日本拍,《簡單任務》去俄羅斯和澳洲拍,《我是誰》去南非拍,隨著電影作品版圖的擴張,他的影響力也遠遠擴散出去,終於登陸了好萊塢。

成龍的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但他的電影就那樣了。“就那樣了”對於一個演員來講,意味著藝術生命瀕臨死亡。

在觀眾還沒有察覺到套路的時候,成龍曾想做出改變,他多次表示自己想演壞人,但公司不給。

2009年,成龍如願以償演了一把“壞人”,爾冬升給他拍了《新宿事件》。雖然成龍飾演的黑社會老大“壞”得十分有限,但在影片中,他第一次完全拋棄多年來的“功夫喜劇”招牌。

影片一反成龍電影的樂觀積極,殺氣重又有宿命感。影片結尾,成龍身受重傷將被水流衝走,他麵對前來營救的警察說到:

“沒用了,還債的時候了……”

《新宿事件》成龍角色海報(圖/豆瓣)

《新宿事件》可能是成龍十年來最好的電影,但它最後僅在香港地區上映,並未與內地觀眾見麵。

此後成龍又回到了套路裏麵,不厭其煩地拍攝了《鄰家特工》《天降雄獅》《絕地逃亡》等電影。

然而致命威脅還是來了,好萊塢有了自己的功夫喜劇——《銀河護衛隊》《死侍》《蜘蛛俠》,這些電影動作更火爆,笑點更頻繁,笑料更新鮮,尺度更老少鹹宜。

觀眾被好萊塢式的功夫喜劇大開眼界之後,成龍電影的招牌便不夠用了。麵對一個工業體係的大舉入侵,成龍單憑血肉之軀難以抵擋。

2016年,六十歲出頭的成龍收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說得刻薄一些,這個獎更像是“榮退”的信號,標誌著成龍的功夫喜劇時代將要過去。

難道談及“傑作”就必須加上“曾經”二字?難道六十歲就可以總結“藝術人生”?《英倫對決》道出了成龍的心聲:“我不服。”

點擊播放 GIF/516K

《英倫對決》作為一個簡單的“複仇電影”,論智謀比不過《颶風營救》,論利落比不過《疾速追殺》,論噱頭比不過《死侍》,更像是電影工業流水線上的一個複製品。

但觀眾仍然給予了電影同樣的肯定,為什麼?

因為成龍沒有嚐試用什麼辦法去挽留那個屬於自己的時代,在《英倫對決》裏,他僅僅作為一個演員去演了一個角色。

截至8日下午14時,《英倫對決》累計票房4.25億元(圖/CBO中國票房)

影片展現了成龍長久以來被喜劇形象遮蔽的另一麵——永不言敗的頑強鬥誌。區別於攻無不克的李小龍,成龍憑借“吃得苦中苦”的人物特質,走出了“後李小龍”時代,那是他自小接受地獄式訓練學會的本領,他說:

我為痛苦而生,即使年輕時,便已愛上了痛苦。

這種勇往直前的直率個性和打不死的精神,一以貫之地出現在成龍的電影裏,這才是成龍與他所扮演的人物真正相似的地方,也是觀眾始終熱愛成龍電影的真正原因。

每經實習記者 王禮迪

每經編輯 溫夢華 鄭直

最後更新:2017-10-09 08:20:13

  上一篇:go 楊冪劉愷威婚變驚人內幕,這些內容不知道怎麼行?
  下一篇:go 張柏芝公布新戀情不被祝福,網友大罵她眼睛瞎不會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