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42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馬雲的一句話讓阿裏遊戲錯失九年機遇(上)

9月26日,阿裏大文娛既升級大麥網為現場娛樂事業群後再度出擊,以全資收購簡悅,成立遊戲事業群,以完善阿裏在遊戲領域的布局。

阿裏大文娛董事長俞永福在員工內部信中表示,遊戲事業群仍會沿襲阿裏大文娛的班委會領導製,由班委會共同製定遊戲事業群的戰略,推進業務策略的落地執行。俞永福將兼任遊戲事業群“班長”,樊路遠(木華黎)出任遊戲事業群秘書長,遊戲事業群下設兩個事業部,叮當(詹鍾暉)分管互動娛樂事業部,史倉健分管開放平台事業部。

從架構上來看,阿裏已經確定要做自研遊戲了,而這一切離馬雲公開表示做遊戲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已經過去了九年。

文丨Seven

“遊戲不能改變中國的現狀,阿裏說不做遊戲,餓死也不做遊戲!”

2008年,馬雲正在電子商務專題匯報會上慷慨激昂的發表演講。在他看來,遊戲這種消遣工具隻是在時間最不值錢的國家裏暢銷。對於這種“電子鴉片”,發達國家隻會將其出口,絕不會鼓勵百姓去玩。畢竟成功人士的時間隻會越來越值錢,怎能浪費在這種地方?

“啪啪啪…”台下掌聲如雷,人人點頭附和,仿佛Jack Ma的那番憂國憂民的話道理十足,為迷茫中的他們撥開雲霧見天日。

馬雲常言商人就要發現五年、甚至十年後的市場,然而不知道當年的馬雲是否可曾想到移動遊戲的興起,是否想到10年後的中國會進入全民遊戲的時代,又是否想到遊戲市場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看來,這些問題都已無足輕重,因為6年後的阿裏就宣布成立遊戲分發平台,試圖以高分成模式吸收遊戲開發者。盡管阿裏高層出麵表示,平台隻是涉及遊戲分發業務,而不是製作遊戲,但是任誰也看的出來阿裏終究忍不住向遊戲行業插足。

這倒不能怪馬雲打臉,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3 年 12 月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量快速增長,並達到 6.18 億。而中國網絡遊戲市場銷售收入為 718.4 億元人民幣,比 2012 年增長了 26.12%。其中,網絡遊戲市場銷售收入保持著年均23.50%複合增長率。

Business is business,商人永遠不會被言論所束縛,畢竟沒有人會跟錢過不去。即使馬雲不想做,董事會以及手下那三萬員工又豈會同意?然而雖是如此,阿裏到底還是留了一手。

“分發不能算….做遊戲,擴張業務領域的事,能算是做遊戲麼?”

財大氣粗的阿裏帶著強有力的資金和流量資源入場,找到了曾兩次拒絕百度邀約的俞永福。這位善於渠道和運營的CEO終究沒有避免被BAT收購的命運,親手將UC連帶著那6000萬活躍用戶的九遊送入了馬雲的懷抱,用來作為阿裏的移動入口。16年初,阿裏將UC九遊正式更名為“阿裏遊戲”,並整合豌豆莢、PP助手、UC應用商店等應用分發平台,誓要改變手遊分發市場的格局。

也正是在這一年,全球遊戲營收突破了1011億美元,中國以246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遊戲市場,其中移動遊戲占比首次超過PC遊戲,高達56.3%。

毫無疑問,對於遊戲行業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是行業人員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壓在他們臉前的是騰訊以及網易這兩座不可撼動的大山。

根據兩家巨頭的財報顯示,騰訊在16年的網絡遊戲收入為708.44億元,而網易在線遊戲收入為279.8億元,這兩家公司就已經吃掉了60.4%的市場份額。至於未來將成為主流的移動遊戲領域,壟斷現象更加嚴重。去年國內819.2億的移動市場,“鵝廠”和“豬廠”已占據了67.9%。要知道,這一數據在2015年還是60.5%。

難道眼見著大塊的蛋糕被吃進別人嘴裏,誰能開心,誰又能輕易甘心?現在看來至少阿裏不會,尤其當無法差異化和規模化發展電子商務的騰訊入股京東,為京東提供微信和手機QQ客戶端的一級入口位置,開展京騰計劃發展電商去中心化,直指阿裏“根基”。

這邊電子商務又被橫插一腳,那邊廣告業務打的是難舍難分,掌握眾多媒體資源以及線上線下流量的阿裏,想要爭回互聯網市場的這一大變現手段——遊戲。

然而在這一領域,阿裏遊戲既無騰訊那樣社交用戶的體量,也沒有網易十幾年MMO自研經驗的沉澱,全憑“頭鐵”硬鋼是沒有用的。

從電子商務平台的經驗出發,搭建應用分發平台的想法不錯。但是除了有分成優勢外,想不通阿裏遊戲是比騰訊玩家流量更多還是服務更好。阿裏也明白在國內的圈子已定,競爭力放大不了多少,自家的分發平台能夠分流,但卻撼動不了騰訊的盤子。

從目前的實際效益來說,阿裏遊戲拿到的這點分成與電商帶來的收入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尤其是近兩年渠道影響力下降,不再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大批遊戲廠商繞開渠道選擇買量推廣,聯運業績直接受到影響。史倉健再不進行一點動作,恐怕要被俞永福叫去喝茶了。

但是史倉健又能做的了什麼呢?無非是在發行方麵順應國內廠商出海求生的趨勢,提出了“全球發行戰略聯盟”的口號,利用阿裏的海外流量資源優勢,拓展在俄語區、中東、歐美、日韓等區域市場。畢竟騰訊在遊戲領域的手再長,也達不到在海外市場一手遮天的程度。

話說回來,早年出海的廠商對這幾個市場想必已經很熟悉了,Facebook、Twitter、Google、Unity以及Vungle等等海外渠道的流量和投放策略也都成熟穩定,而阿裏的項目至少要經過幾年的打磨以及不斷試錯才會有實質性進展。

俞永福倒是對於遊戲事業一直很上心,從2016年阿裏宣布成立“大文娛”主打泛娛樂開始,便將遊戲當作阿裏文娛集團主要資金流出口。俞永福對外的宣稱很是漂亮,以IP為接口,整合泛娛樂產業上下遊資源與流量,補齊大數據。但是創業多年的他,又豈會不明白公司架構越複雜的公司業務流程就越長,信息越難對通,更別說想要打通數據了。

雖然發布會上鬥誌昂揚滿腔熱血,回到公司後的俞永福立即冷靜了下來,四個月內接連給員工發了三封內部信,簡單談了三件小事:一個,貫徹“文娛創業:富養女兒”的實業心態不動搖;第二個,堅定不移的實施“業務加速組織升級”的方針;第三個,“不能長時間依靠總公司輸血”。俞永福是否為這三件小事感到很慚愧,我們無從知曉,但是可以確定“大文娛”的員工不會吃那一套,人情社會想不刷臉?不存在的;想把數據打通,基本靠等,上有李達康下有孫連城已成傳統。

無論如何,看得出來聯想出身的俞永福是想要辦出點實事,今年史倉健就拿著集團的10億資金全麵進軍遊戲發行領域,並與阿裏文學、阿裏影業、優酷合作推出“IP裂變計劃”。希望利用阿裏的影響力、多產業資源以及其零售平台超4.5億的移動月活躍用戶,跨界營銷,擴散流量優勢,將IP價值循環放大。但是流量終歸是用戶觸達的一方麵,沒有遊戲研發基本的阿裏遊戲對產品無法把控,拿著IP又能創造多大價值?看看《武動乾坤》的現狀便一目了然了。

阿裏對自身的軟肋再清楚不過,但是盲目出擊與騰訊抗衡無異於自討苦吃。按照阿裏一貫的做事風格,出手必然要做到最好。既然收購網易幾乎沒有可能,那麼“小網易”簡悅倒也不失為一種選擇。經過長達半年的對接,阿裏巴巴終於說服了叮當,成功拿下廣州簡悅,補齊了阿裏遊戲產品線。

毫無疑問,簡悅的加入會對加大阿裏對IP的掌控權,但是其以長時間打造精品遊戲以及不斷重塑產品直至運營成功的策略,恐怕消耗不了整個阿裏大文娛帶來的IP資源,更多的或許是簡悅自主研發的服務器引擎以及其掌握的3D引擎優化能力,為整個遊戲事業群提供技術附能。

由此一來,馬雲堅持的原則與價值觀徹底被拋棄的一幹二淨?陳年往事就讓他遺忘在風中吧。

最後更新:2017-10-08 23:50:36

  上一篇:go 楊穎與迪麗熱巴同台說笑,迪麗熱巴秒臉黑,這是怎麼回事?
  下一篇:go 馬雲說:自以為很牛逼的員工都離職了,留下來的人卻是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