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88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iPhone X的Face ID 會是一個失敗的用戶體驗嗎?

蘋果發布會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小插曲,蘋果高級副總裁CraigFederighi在演示iPhone X的FaceID功能時,第一次竟然沒有解鎖成功,現場一度陷入尷尬局麵。隨後Craig Federighi拿起了桌麵上另一款iPhone X再度嚐試,這才成功解鎖化解了危機。

iPhone X通過TrueDepth攝像頭與傳感器對麵部進行3萬點掃描和3D建模,首次采用了FaceID識別解鎖。FaceID無論是識別速度還是精準安全性都已經達到了實用級別,號稱無論是化妝、蓄須、眼鏡、帽子、夜晚,都不會影響到FaceID的識別,識別的雷同率為1/100萬。

但是,準備了這麼久,在這麼重大的場合,居然出錯了,而且是第一次解鎖就失敗了,不是一個好的兆頭。

刷臉成手機標配

沒有了Home鍵,蘋果iPhone X要解鎖現在分三步:1、拿起手機;2、看一眼;3、手指從下往上滑。通過邊上的按鈕,能唿喚出Siri。

當然,Face ID除了用來解鎖手機,也可以在iTunes和蘋果應用商店裏進行支付結算。

相當簡捷。“看一眼”就解鎖,是個相當吸引人的概念。但iPhone X並不是最先推人臉解鎖的手機。

今年4月,三星在 Galaxy S8 上應用了麵部識別功能,但是,三星表示,麵部識別的安全等級要低於虹膜與指紋識別,其安全等級還無法滿足支付類功能。 Galaxy S8 上市後,也有用戶發現,一張照片就能騙過 Galaxy S8 的人臉識別係統,完成解鎖。

三星還“善意”提醒過用戶:如果你佩戴眼鏡或者隱形眼鏡,虹膜掃描可能無法正常工作;在太陽光直射條件下可能無法工作;如果傳感器上有汙垢可能無法工作…

前天,基於AI的人臉解鎖手機小米 Note 3發布。日前,Vivo海外發布一款新機型,也同樣擁有人臉解鎖技術。

蘋果的良苦用心

且不說蘋果為掌握最先進的人臉識別底層技術而進行的理論研究(“Learning from Simulated and Unsupervised Images through Adversarial Training”獲得CVPR2017 best peper)和投資收購(PrimeSense、Turi、Emotient、Faceshift、RealFace等)。這次為了保證iPhone X 人臉解鎖功能的最佳實現,更是做了大量的配置更新。

iPhone X 采用了嵌在 A11 Bionic芯片裏的神經引擎。這個神經引擎使用雙核架構,每秒運算6000億次。麵部數據都由A11引擎處理,不會送到雲端。

iPhone X前置了 3D 感應攝像頭TrueDepth ,支持前置人像模式。同時,TrueDepth支持 AR (增強現實)技術,並配合相機,完成麵部識別驗證。

點擊播放 GIF/1141K

並且,蘋果采用的並不是傳統的利用攝像頭拍照片,然後和存儲的圖像對比的識別方式。iPhone X全麵屏前麵的“劉海”裏集成了 8 個傳感器,包含紅外鏡頭、泛光感應元件、點陣投影器等,投射超過 30000 個光點,通過神經網絡,為用戶臉部繪製深度臉譜模型。解鎖時,“劉海”中的紅外探測光掃描用戶臉部,和模型對比並完成解鎖。

另外,數據的處理都是在設備上進行的,解鎖是會通過識別用戶的注意力來進行判斷。而且,通過紅外識別,你並不需要必須正麵對手機才能使用人臉解鎖功能。而且即使在較暗的光線下、非常大的表情和姿態變化,同樣也可以達成識別解鎖效果。

也即是說,照片和麵具欺騙問題,可以被蘋果解決了。並且蘋果在現場表示,眼鏡也不會影響臉部識別的判斷。

存疑的用戶體驗

即使蘋果為FaceID 做了種種準備,它的用戶體驗仍受質疑。

網上有人曬了一個戴著麵紗的照片,暫時還不知道FaceID能不能識別,大概率是識別不了的。如果真是這樣,考慮到北京和中國很多城市的霧霾天氣,很多人都喜歡戴口罩,那麼,難道每次要用手機都要摘下口罩?

至於安全性,也有人提到,在睡覺休息的時候,有沒有可能別人拿著手機對著麵部就解鎖了呢?如果這是個問題,那麼安全性會比指紋的雷同率引起的問題還大。

說到用戶體驗,有一個原則是能一步幹完的事情,不要讓用戶兩步幹。Amazon當初申請的一鍵支付專利,和圍繞著它的實踐,使Amazon大大領先與其它電商網站,這是一個經典的成功的不讓用戶多做額外工作的案例。

iPhone的TouchID,和其它安卓手機的指紋解鎖,都是一步解鎖的好的用戶體驗。基本上是拿起的同時,就解鎖使用了。可是,再想像一下FaceID,第一步,需要拿出手機(TouchID已經解鎖了)。第二步,需要舉起手機對著麵部,才能實現識別解鎖。耗費的時間長,也不利於私密操作,比如,在會上,想偷偷的看看手機。作為一個“傻瓜”用戶,TouchID看著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話說回來,既然蘋果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來推出 FaceID,一定做了很多的實驗和驗證,希望擔憂是多餘的。

文章部分內容來自“待字閨中(daiziguizhongren)”和“黑智(VR-2014)”,特此致謝。

烏鎮智庫 資訊盤點

資訊推薦

ICO斷崖:泡沫還是風口已經不再重要

莫迪:斥資1.13萬億盧比投入數字科技創新,印度在人工智能上和中國還差幾個身位?

最後更新:2017-10-08 18:00:08

  上一篇:go iPhone X:除了刷臉和貴,還有什麼?
  下一篇:go iPhone X生產再遇問題 到手還得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