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19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馬雲的達摩院和一個時代的風氣轉變

10月11日,阿裏巴巴在杭州雲棲大會上宣布成立“達摩院”,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阿裏巴巴同時承諾,3年內,將投入超1000億元人民幣,覆蓋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下一代人機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係統等基礎科研領域。

1000億這個巨額數字,加上達摩院這個比較有意思的名字,吸引了輿論相當的關注。但長期關注中國產業經濟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的應該不會太詫異。最近幾年,隨著中國互聯網科技巨頭的崛起,對基礎科研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包括阿裏巴巴、百度、騰訊在內的互聯網巨頭近幾年都在加大投入,財報數據顯示,阿裏2017財年技術投入為170億元,同期百度技術研發投入也達到101.5億、騰訊為118億元。

中國企業,大搞基礎科研,這在幾年前聽上去還不太可信。事實上,過去中國企業最被詬病的就是,隻會埋頭賺錢,不願仰望星空。國內媒體經常將矽穀互聯網巨頭拿來跟中國互聯網企業相比,在過去十年裏,包括穀歌、臉書、亞馬遜、蘋果、特斯拉在內的美國頂級互聯網企業都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在基礎科研上。譬如,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穀歌的主營業務是互聯網廣告和軟件開發,但最近十年,它卻把科研觸角伸進人工智能、清潔能源、太空旅行、人類健康等領域,並且屢次給人們以新的驚喜(比如阿爾法狗、穀歌眼鏡)。

所謂基礎科研,主要區分於實用性、商業性導向的研發,就是那種跟一個企業短期內的產品和業務沒有直接關係,但卻符合科技進步趨勢、能滿足人類的科技想象的長線型研究。更直白說,短期內企業不一定能從中賺太多錢,但對人類的未來整體利益有好處。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基礎科研興盛與大國崛起通常相伴相隨。17、18世紀英國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造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也造就了大英帝國數百年的國力興盛;美國乘二次工業革命東風崛起,二戰之後更是投入大量資源進入核能、計算機、互聯網、生物工程等基礎研究領域,造就了美國長時期的領跑優勢。

中國企業從早期的過度商業化、功利化往更加富有遠見的基礎科研轉向,一方麵當然歸功於包括馬雲在內的當代傑出企業家敏感捕捉到這一時代訊息,但另一方麵,也與中國當下所處的時代,所擔負的使命有關。隨著中國國力強大,對基礎科研越來越重視。目前,中國在研發上的經費已經處於曆史最高水平。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研發經費全年支出達到了14169億元,支持規模僅次於美國。

無論是英美,還是戰後崛起的德日,基礎科研領域的投入向來包括國家層麵和企業層麵。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企業往往並不是市場的研發主體。但在國家的大力鼓勵下,在中國一些巨頭企業實力逐漸壯大之後,這一趨勢正在扭轉。實際上,在國家和企業兩大基礎科研發動機上,企業也有自己的優勢。它們天然貼近市場,相比國家層麵的研究機構,將科研轉化為成果的效率更高,而類似阿裏巴巴的科技巨頭長期積累的技術和已經掌握的信息數據往往也能讓基礎研究更快推進。

某種意義上說,今年堪稱中國企業的“基礎科研年”。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5年,中國企業的基礎研究經費僅占中國企業總研發經費的0.1%左右,簡直少得可憐。在美國、德國等創新型國家,這一數據通常在5%以上。但這一趨勢這兩年發生逆轉。大型企業正在成為中國創新的中堅力量。普華永道研究報告顯示,阿裏巴巴在2016年全球創新1000強中排名61位,研發強度(13.6%)甚至超過了同期的亞馬遜(11.7%)和微軟(12.9%)。有數據顯示,全球跨國公司擁有世界近七成專利和研發經費。

馬雲在宣布成立達摩院的時候說,阿裏巴巴前十年的首要任務就是生存下來,現在有了底氣才敢大步進入基礎科研。這話說得很實在。阿裏的這種發展和心態轉變未嚐不是中國國力變化的縮影。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民辛勤積累,中國終於有國力有底氣去實踐滿足人類科技想象的“詩和遠方”,與此同時,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市值也已經可以比肩全球前十的頂級互聯網公司,這是中國基礎科研大發展的好機會,也是一個時代風氣扭轉的開始。

最後更新:2017-10-13 01:17:04

  上一篇:go 張一山強勢回應當演員挺累,掙錢不容易,網友:生在福中不知福
  下一篇:go 坤鵬論:馬雲又使出了兩個驚世逆天大招 這就是外星人附體的節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