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代表中國科技圈的85後技術男,他們眼中的AI是什麼?
在備受關注的2017杭州雲棲大會上,“中國青年π”圓桌論壇成為極具人氣的環節之一。本次論壇由阿裏巴巴集團技術生態負責人劉湘雯主持,對話三位年輕的重量級嘉賓:阿裏雲首席安全科學家吳翰清、物靈科技CEO顧嘉唯、寒武紀CEO陳天石。
這三位代表國內科技圈的“85後”技術男神,對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商業規律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呢?下麵讓我們來共同回顧。
阿裏巴巴集團技術生態負責人劉湘雯
湘雯:各位來賓上午好,我們今天圓桌主題中國青年π,無理數,代表我們年輕人麵對的無窮變化的環境,以及在其中探索中不確定的美,今天論壇我們有幸邀請到三位中國科技前沿的青年代表,他們是中國科技界的後起之秀。
相信對於在座的科技迷來說,TR35並不陌生,MIT TR35是麻省理工大學科技評論雜誌專門針對35歲以下的正在改變世界的傑出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發明家的獎項。每年會頒發給全球範圍內35位。從1999年這個獎項設立以來,18年來總共有17位來自中國的獲獎人,今天有幸邀請到其中的兩位,他們是:2016年獲獎人顧嘉唯,2017年獲獎人吳翰清,還有陳天石,科大少年班,作為弟弟,這次也是代表這個獎項的2015年獲得者陳雲霽來的,有請三位。
三位都是85後,在各自的領域也獲得了行業公認的認可,雖然你們都在不同的領域,但是現在或多或少都在和人工智能產生聯係。那我們接下來先請大家做自我介紹,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希望大家用人工智能的語言。
寒武紀CEO,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陳天石
陳天石:大家好,我叫陳天石,我所從事的方向是AI芯片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
我之前是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看到今天的論壇,上午有好幾位前輩,像閔萬裏、周靖人,待會要演講的湯曉鷗都是中國科技大學校友,非常榮幸。現在我工作於中國科學院,最近創建了一家企業寒武紀,從事AI芯片的研發。
阿裏雲首席安全科學家吳翰清
吳翰清:我是阿裏雲的吳翰清,在人工智能領域,我也還在學習,向各位前輩學習。
物靈科技聯合創始人/CEO 顧嘉唯
顧嘉唯:大家好,我叫顧嘉唯,現在做的一家公司叫物靈科技(ling.ai),在此之前一直在微軟研究院和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從事人機交互研究和人工智能的產品化工作。昨天很高興看到阿裏宣布成立“達摩院”,研究方向也定在了機器智能、智聯網和人機自然交互,很欣喜地看到我過去幾年的研究方向在最近正在越來越受到科技圈的高度關注。
現在我們的物靈科技想把AI帶入家庭,做的是消費升級,家裏麵智能硬件的品類。過去幾年有一些智能硬件公司都做不下去了,在我看來當時的智能硬件是聯網硬件,不是真正的智能硬件,是屬於萬物互聯時代,積累了幾年數據之後,現在的計算能力和AI技術在語音語義技術和計算機視覺技術上的突破,逐漸把我們帶入萬物智能時代。像剛才阿裏發布的AliGenie 語音開放平台一樣,現在包括BAT巨頭在內,有很多的在做語音技術平台的公司,這種技術紅利能夠助力新的創新創業公司的機會,新的一波能夠做升級消費產品的機會。
湘雯: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今天的人工智能就尤如昨天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當一個新的事物到來時,總會有人懷疑、觀望,有人積極擁抱,想請問三位人工智能對於創新創業者,到底意味著什麼?
陳天石: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的,凡是比較大的問題都是比較難回答的。從我們角度出發,我們從事AI芯片方向的產品研發,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研發能夠加速人工智能處理的專用的處理機芯片。有了這樣的芯片以後,上層的開發者以及創業者,能夠獲得更加廉價,更加高效,性能更好的芯片去支持我們的創新創業者去開發上層的人工智能應用。隻有整個計算機係統更加廉價,更加節省功耗,更加容易獲取,才會有希望去推進人工智能創新創業的發展。至於上層的應用,我相信我們的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大家肯定會在上麵想出很多特別有意思的應用。這個我們其實是抱著一個特別樂見其成,願意提供支撐的角度看這個事情。
顧嘉唯:說到這個應用層麵,其實我們可以對比美國和中國在信息科技領域的發展,過去幾年,我們中國很多創業者是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上做模式創新,這個前提是很多基礎建設好了,你做整合就行了。到智能時代,即便是在美國很多部件型技術也還沒有成熟,一些限定技術邊界的單項領域,CV和NLP領域有突破,但是通用智能沒有到來,所以商業化過程不是人們以為的那樣智能什麼都可以解決。
在找應用機會的時候,我們把AI分成兩大塊:我把它定義為新AI時代的前十年和後十年,前十年我們要做的是行業+AI,今天有各行各業幾乎都可以被人工智能這個新生產力工具升級替換效率。以前的互聯網解決ABC點的連接問題,但是在很多行業領域供需不平衡,就沒有辦法用“互聯網+”的辦法去簡單地連接解決問題,智能時代可以解決供需關係的再分配,幫助提升供給端效率,這是很大的革命創新,幫助行業的提升,解決製造業的問題,金融的問題,安防的問題,醫療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的萬象AI研究院正在做的事情。
新AI時代的後十年我們要做的是消費者+AI,也是物靈科技今天紮進去做的事情,我們旨在希望創建一個“萬物有靈”的人機共生的世界。這個時代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部件型技術去日益完善。我們也看到機會,人工智能是可以革新人機交互的新始點。美國人看到類似Amazon Echo、Google Home等智能音箱類產品迅速成為一個新的消費級產品爆款的類型,這樣的機器智能帶給人們交互方式的革新,交互方式本身催生了新的機會。
過去的每個十年,人機交互的創新都會催生巨大的公司,比如英特爾、微軟、蘋果等。當年馬車被汽車取代的時候,人們是措手不及的,今天有人把人工智能比作電力、蒸汽、輪子,那麼我們這些發明者就有機會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像當年汽車、飛機、手機這些偉大發明一樣,創造出下一個十年的基於AI的消費者產品進入家庭改造生活方式,比如無人車、家用機器人、個人智能助理等等。
湘雯:謝謝,安全專家總是會從更加獨特的視角來講。
吳翰清:2015年我到美國看了一圈,當時所有的公司都在談深度學習。2016年去的時候所有公司在談人工智能。從深度學習到人工智能的跨越,實際上是代表從技術到業務的一種眼光的轉變。它的本質其實是類似的。
今天我覺得人工智能實際上不是第一次在整個產業開始變得非常活躍,曆史上出現過兩三次。所以今天這一次我覺得也不應該是最後一次。實際上這次人工智能的熱潮是因為深度學習引起的,而深度學習是因為近些年來在計算上的突破。所以從神經網絡的角度來講,實際上今天的深度學習隻是它的計算層數更多了。所以本質還是計算引起的革命。然後在某一些領域裏麵實現了一些突破。比如說在計算機視覺、語音領域實現了一些突破。實現了一些突破之後讓大家看到新的機會,這是今天大家談人工智能的基礎。
今天談人工智能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談什麼,人工智能領域涵蓋了太多的東西,每家公司對人工智能的理解都不一樣,包括計算機視覺、包括語音,自然語言處理,包括人機對話,包括人工智能的框架,AI的框架,算法的框架以及計算包括芯片。所以當我們在談人工智能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談什麼,這是我想批判的第一件事情,今天人工智能的熱潮,大家都在趕時髦。
第二就是今天整個人工智能,做的所有事情依然糾結如何讓機器變得像人。阿裏對這件事情有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認為真正的智能應該讓機器做人做不到的事情。今天阿裏談機器智能的原因,因為今天做了太多讓機器變得像人的事情,這還是解決人能解決的問題,今天機器要解決的是人所不能解決的事情,這是機器存在的意義。我從事的領域,之前一直是網絡安全,安全是一門應用科學,它做的是如何把各種技術應用於去保護我們自己的資產。這是一門研究對抗的學科,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對抗。
在過去十多年我一直研究如何在網絡上打擊犯罪,現在做的事情想把網絡兩個字拿掉,變成打擊犯罪。今天這個領域需要越來越多的數據,去構建、完善一個真正安全的大腦,讓我們所有的決策變得智能,做人真正做不到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來講,今天依然要不斷反思,人工智能時代做的事情是不是足夠的,從深度學習的角度來說,今天很多事情是用非常簡單粗暴的計算去把整個智能推到新的高度,但這未必是正確的道路。所以今天學術界也是反思今天做的所有事情,用大數據去研究,去產生出智能。未來可能真正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用小數據去催生出智能。比如一頭牛剛生下來也沒有太多的數據,就能學會吃草,這才是真正的智能。這條道路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今天還遠遠隻是開始,而且我可以斷定這不是我們最後一次談論人工智能。
湘雯:謝謝小黑。我作為一個人,希望在智能時代有所作為,練就十八般武藝。學習了這麼多年,到底要做些什麼才能更好跟這個時代處呢?請大家用一句話講講對我們的寄語。
陳天石:我覺得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應該是要終身學習。
吳翰清:今天這個時代更多的是去思考如何用新的技術做業務創新。當技術浪潮來的時候,我們從事的每一個,每一份工作,每一份職業可能都會麵臨被顛覆的風險,所以當我們自己不去改變,而別人改變的時候就是自己會被淘汰的時候,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前進,嚐試,而很多業務創新是因為技術創新引起的,所以我覺得需要對技術保持高度的關注。
顧嘉唯:先說一下觀點,我們需要真正在這個時代找到商業模式。在物靈科技,我就不隻是在做原型創新,更多地是要真正找到人工智能的商業落地場景,舉一個例子,Luka繪本機器人,就是基於兒童教育場景中繪本,為2到6歲孩子高頻需求場景打造的,像AlphaGO學了所有棋盤一樣,我們學習了市麵上所有繪本的知識圖譜,圖像識別直接講解繪本內容故事,跟孩子進行語音互動,是一款有靈性的AI消費品。我們希望用AI技術和靈性設計的結合創造產品成為孩子的玩伴,把小孩從屏幕拽回到真實的閱讀習慣。
如今到了非常好的時代,今天的人工智能,會催生出BAT這樣新巨頭的機會,但是關鍵是要看在今天的智能時代技術突破的過程中,誰在創造類似於互聯網時代搜索引擎這樣的兼具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好產品?在大家還看不到、看不懂的時候,誰能最先產品化、商業化,找到商業翹動點則是最關鍵的時候。
湘雯:少年誌則中國誌,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進步則中國進步,人工智能時代有非常多的未知,它在台上台下各位的手中。感謝三位的分享嘉賓,謝謝。
來源:阿裏技術
原文鏈接
最後更新:2017-10-17 14: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