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39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談談鹿晗、吳亦凡、張藝興、黃子韜在音樂上的表現

從唱功、作品、潛質三個方麵來對比下四人

關於鹿晗、吳亦凡、張藝興、黃子韜四人在音樂上的表現,網絡上主要有兩種看法,這兩種看法恰好處於兩個極端,在我看來都不是那麼客觀。

一種是偏於貶低了,其實並沒有聽過他們的歌,但秉著華語歌手“顏與實力呈反比”的傳統定理,認為小鮮肉能做出什麼音樂,他們能唱歌嗎?用臉劃分實力,把鹿晗、張藝興、黃子韜、吳亦凡跟其他國產鮮肉們的音樂評價劃為一等,這是一種粗暴的分類,這些人其實還是可以分高低的。

另一種是偏於拔高了,聽過他們的歌,被洋氣且國際化的製作與編曲給新鮮到了,發出鹿晗、吳亦凡等才是開啟中國電音時代的歌手/代表著華語音樂最前衛的方向/未來不可限量的感慨,這種看法的主要問題在於過於上升了意義與高度,把以製作人/編曲/DJ為主導的這種類型音樂的功勞全加到了歌手的頭上。如果他們可以代表中國電音的方向,那實在是要為國內地下那些優秀的電子音樂人/DJ們叫屈了,何況鹿晗、黃子韜、吳亦凡的音樂很多還不是中國人做的。

至於四人中誰最好誰最差,有人說這是個馬蜂窩,千萬不能捅,其實相對於老藝人的粉絲,新人粉絲們還一直給我不錯的印象,老藝人的粉絲們的攻擊往往帶著生活的戾氣,很難適應網絡時代其偶像在傳統媒體中完美形象的打破,喜歡上綱上線、熱愛大驚小怪,刻板又笨拙;而鮮肉們的粉絲們就有戰術很多了,很多雖然年紀小但都在撕逼戰場上久經沙場,而且知道粉絲行為偶像買單,學會了抱走、不約、自黑、謝謝評價,這種戰略無疑更適合這個時代的輿論戰場。

所以今天從三個方麵來分析下四人在音樂上的表現:

1、唱功。

2、作品。

3、潛質。

一、唱功

首先要知道,這四人都是經過韓國嚴苛的練習生選拔與培訓體係出來的,所以基本唱歌能力是有保障的,不過,同樣是韓國藝人培訓體係訓練出來的藝人,這四人的唱功還是與韓國男團中的那些真正的實力主唱有著不小的差距,這些實力主唱比如有:曺圭賢、金厲旭(Super junior)、金鍾大(Exo)、 金鍾鉉(SHINee)、李昶旻(2AM)、金在中、金俊秀、沈昌瑉(東方神起)等。

他們與上述這些實力派主唱差在哪呢?

這裏就不說那些高級技術、深層感覺的東西了,就說一個最明顯的實力的分水嶺,就是是否能穩定地唱高於A4以上的音,因為A4這個音是男性大白嗓的極限,普通男性在KTV裏扯嗓子硬吼的普遍極限,一個職業歌手如果唱不了這個音,其實跟吃瓜群眾能拿下的歌曲難度等級是差不多的。

二是如果能穩定地唱A4以上甚至更高的音區,說明掌握了流行唱法核心的換聲/混聲技術,這是韓國歌手最擅長的東西。有了這樣的技術才能突破C5(HighC)甚至更高,這才是先進的唱法,是傳統唱法與現代流行唱法的最大區別。為了更清楚的了解,看圖:

上述的那些韓國男團實力主唱,都可以做到上述兩點,而且一旦掌握了換聲技術,不僅可以唱HighC,而且音域會被拓寬一個八度,擁有綠色部分的音域。

但對於鹿晗、吳亦凡、張藝興、黃子韜來說,目前做到這兩點還是非常勉強。

鹿晗

其中鹿晗是最接近這個標準的,也是四人中最有方法的一個,他的A4屬於能唱上去但是已屬於極限的類型,雖然歌曲《勳章》副歌有連續的A4、《我們的明天》還點了一下B4、在綜藝《我去上學啦》唱《我的太陽》時也秀了一個A4的長音,但他的A4已屬於強弩之末,無法突破過去打開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因為他不是靠換聲技術唱上去的,而是靠硬撐頂上去的,因此唱得比較吃力,現場版《勳章》連續的A4時常唱的不穩,《我們的明天》中“好想多一天”這句好幾個現場都讓人捏一把汗,在《奔跑吧兄弟》中有一集某音樂學院老師測幾位高音的片段中,雖然他可以硬撐到更高的音,但是其實在A4上就已經很勉強了,A4以上不是他的可控音域。

二是聲音的線條感欠佳,即便是高音上去了也缺乏穿透力、共鳴與力量,音色依然是單薄缺乏立體感的,整體聽起來是一種軟綿綿的狀態,很多時候,他明明用力唱到了一個高度上,但那個高度該有的張力與震撼效果卻沒有,還伴有失誤的風險,實在是不劃算。

不過,鹿晗唱歌時氣息的支撐、真假聲轉換的能力、現場的音準與穩定度則是優於其他三人的,屬於訓練最為紮實的一個。

張藝興

張藝興的聲音比鹿晗有穿透力,這是因為他有收縮發聲點的意識,這種意識很有可能是模仿林俊傑而得來的。

一旦擁有了這個技術,那麼音域可拓寬的空間就會突然變大,比如他在央視五四晚會上的《精忠報國》,最後有一個拔高的F#5的高音,遠遠超過了他平時唱歌的音區,還是令人感到驚喜的,不過這個音有三個問題,一是這個高音與前麵音色脫節太大,隻能跨過斷層跳躍式的來一下,中間其實是連不起來的;二是嗓子比較緊;三是這個現場並不是真唱,我們在電視機前聽到的是一個做過了後期與修音的錄音棚版本,後期非常嚴重,絲毫沒有現場感,當然也有可能他現場是真唱,但被央視用後期錄音棚版給覆蓋掉了。

盡管能唱一個F#5,但是遠低於F#5的A4他如今還是很難唱好,錄音棚版的《精忠報國》中的A4倒是穩定,但現場真唱時的比如跟林俊傑合唱的現場、以及一些自己彈唱的視頻A4就唱的很緊了,尤其在跟林俊傑合唱的現場視頻中,無論是音色的寬厚程度、氣息的包裹感、旋律與語感的處理都與林俊傑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至於張藝興跟鹿晗的唱功誰更好,其實他倆恰好是相反的,張藝興的聲音有線條感,缺乏寬厚的麵;鹿晗的聲音有麵的成分,缺乏線條感。於是前者聽感上尖細,渾厚不足,後者聽感上渾濁,穿透不夠,可控的有效音域也很接近,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陷,所以綜合來說差不多。

黃子韜

黃子韜其實有一個相當不錯的聲音條件,屬於先天聲線就偏高的類型,在綜藝節目中他遊戲性質的唱的動力火車、張傑的那些高音歌曲,都彰顯出了很好的嗓音條件,而且那首在中國新聲代上的《安靜》其實唱的挺不錯,音色挺好,前幾天演唱會上唱《想你的夜》,他可以在高音區弱著唱,假聲音色與真聲還很統一。可惜的是,他唱歌還是基於模仿與本能,缺少方法與技巧,機能不錯但一放開聲音就很“白”,這樣的好的條件並沒有充分挖掘與利用。

吳亦凡

上述的兩點對吳亦凡來說是完全做不到,他的發聲、音準、氣息都還有很大的問題,聲音漏氣、氣息很淺、音準很差,基本屬於不能唱現場的類型,他需要的是更多基本功的訓練。

唱功:鹿晗、張藝興>黃子韜>吳亦凡

二、作品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四人回國後的音樂路線的選擇都是明智的,起碼沒有跟隨大陸的大熱潮流去唱民謠,或是像那些多棲鮮肉一樣隻會唱芭樂,或者幹脆就淪落成古風主題曲歌手。四個人走的都是國際流行的、潮流尖端的音樂路線,在EDM、Contemporary R&B(當代R&B)、Alternative R&B(另類R&B)、嘻哈領域裏大膽嚐試,曲風也廣泛涉獵了Trap、Future Bass、PB-R&B、Chill trap、Ambient等這個時代最國際化的風格與包裝,這說明他們及團隊都有著開闊的視野與眼界,而且態度是嚴肅的,並沒有因為是多棲發展的路線就在音樂上敷衍了事。

而且這樣的音樂路線也是一種捷徑,首先就占領了一個高地,因為這代表著“未來”音樂的方向,是符合流行文化的趨勢與價值定位的,就像我第一段就說的很容易去上升意義與高度,新的東西總比舊的東西容易獲得評論界的肯定;其次,國內還沒有這類音樂已成型的標準來評判他們,他們有更自由且更容易被包容的空間;最重要的是,這類音樂,歌手在其中並不是主導,占主導地位能控製作品好壞保證質量的是製作人、是編曲、是DJ,也就是說,你會不會唱歌、有多少音樂才華彰顯得並不會像搖滾、民謠以及一些傳統音樂那麼清楚了,它既是鍍金紙、也是遮羞布。

但是,這樣的音樂對一位歌手來說也有不利的地方:

一是它在國內並不是大眾化的曲風,所以這些新潮的音樂極大多數都隻局限在粉絲圈子內去消化,很難引起粉絲圈外的聽眾的注意與欣賞,其實說實話,對於廣大人民群眾來說,他們並不知道鹿晗、吳亦凡的音樂跟楊冪的音樂有什麼區別,而且楊冪起碼還知道有首《愛的供養》。

二是這樣的音樂並不會為歌手在粉絲外的群體裏樹立起一個真正的“歌手”的標簽,因為歌手在這些音樂中並不是主要角色,而且這樣的歌在中國電視表演中,也缺乏一個成熟而且能彰顯實力的表演形式,這些經過國際水準編曲的歌,大眾聽到頂多會認為這些歌好聽,但不會認為唱這種歌的人有多少能力。在韓國,偶像與歌手在大眾認知裏有著鮮明的界限,偶像是偶像,歌手是歌手,很多偶像團體的歌做的相當不錯,唱的也好,但大眾似乎都默認那些偶像是製作人的工具,並不會因此覺得這些偶像有多少音樂才華,哪怕是孝琳這種女團偶像裏實力相當強悍的愛豆,放中國來是絕不輸鄧紫棋的,但參加韓版《我是歌手》第一個就被觀眾投票淘汰;再比如說宋茜是女團f(x)的隊長,而f(x)的音樂的樂評成績在歐美都相當不錯,但是沒有人會認為宋茜有什麼音樂才華;中國其實也一樣,往前推二十年,黎明與雷頌德做過一張十分前衛的電音舞曲大碟,二十年前!概念性與音樂性都相當高,可是,我國廣大群眾會認為黎明有什麼音樂才能嗎——不會,“一個唱歌跑調的天王”而已。

所以他們的音樂的好壞,主要是投入與製作陣容的比拚。

鹿晗

比較起來,自然是鹿晗現有作品的質量最好,一是投入最大、二是發的頻繁、三是最跟時代潮流。

前兩點在這裏不多說,發片頻率擺在那裏,團隊的製作費我不了解,在他的音樂裏最關鍵最核心的東西就是“潮”,來說說這種“潮”是如何來的。

2013年trap音樂全麵攻進歐美主流音樂圈(而主流圈之外trap在國外其實已經火了很多年了),歐美排行榜上全是trap,像Beyonce、Katy Perry、Lady Gaga那些大牌主流藝人作品裏都帶有trap元素,比如Beyonce的《Drunk in Love》,Katy Perry的《Dark Horse》等,2014年繼續這種風潮,於是鹿晗第一張mini專輯《Reloaded I》就找了國際大牌製作人Djemba Djemba來緊跟著做了trap,當時華語主流歌手做trap的很少,趕在鹿晗前麵的也就潘瑋柏、吳莫愁等人。

而這兩年trap在歐美也不火了,2016年歐美排行榜上全是Future Bass,同時Drake、The Weeknd這類做另類R&B的也大火,於是鹿晗就緊跟著著在《Xperience》裏做PB-R&B,同時也開始有大量Future Bass元素。

而團隊是如何擁有如此強的流行意識以及對新音樂的認知的,他們可能一開始並沒有對音樂的這種認識,這樣的開始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起初鹿晗專輯的唱片出品方,與鄭鈞合作辦了一場remix大賽,發現國內有一個電子音樂組合Squareloud不錯,於是找他們來給鹿晗做專輯的中方製作人,而了解電音文化的並不是鹿晗團隊,而是這個電音組合Squareloud,他們又向出品方推薦了國際大牌製作人Djemba Djemba來做外方製作人(也就是著名的尖巴尖巴,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他,簡單說就是給麥當娜、賈斯汀比伯做過專輯的),這是鹿晗的《Reloaded I》、《Reloaded II》、《Reloaded +》這幾張以trap風格為主的EP的製作團隊,為什麼是trap,因為Djemba Djemba所在的廠牌Mad Decent本身就是以做trap聞名的,而Squareloud在國內主要做Jersey club(一種很“鬼畜”的碎拍音樂),因此還給鹿晗唱《功夫熊貓》主題曲《海底》做成了Jersey club,也就是說他們擅長什麼風格也就給鹿晗做了什麼風格。

在一些訪談中知道,鹿晗及團隊其實一開始並不確定要做什麼樣的音樂,隻是有一個要做最時尚前衛的音樂的概念,是Squareloud放音樂給他聽,他覺得這個合適那個OK,於是才開始磨合,像Jersey club這種形式的音樂,看訪談鹿晗之前並不太了解,隻是覺得有趣,於是雙方才決定嚐試。

而後因為認識了Djemba Djemba,所以Djemba Djemba就向鹿晗團隊推薦自家廠牌Mad Decent裏簽的音樂人Santell、Picard Brothers等,由他們開始擔任製作人,製作了之後的幾張迷你專輯《Xperience》、《Xplore》、《Venture》,這是第二個階段的作品,風格有了變化,因為製作人Picard Brothers主要是做R&B的,所以鹿晗這個階段的作品除了電音元素外,開始變得Contemporary R&B化,但也是在這個階段,鹿晗音樂有了一個質的提升,更加精巧、柔和、氛圍化,與他的嗓音特質更搭配,其實之前唱trap並不怎麼合適他。

由此可以看出,鹿晗的這些音樂都是製作人為主控方向,形成了一條脈絡,這些音樂與其說代表鹿晗,不如說更代表的是製作人,這些音樂其實就是這些廠牌與製作人的“行活兒”,鹿晗在這些音樂中其實並不像是長期浸泡在這種文化裏、具有這種血液與誌向的音樂人,而還是更像“製作人—偶像”專輯模式的愛豆。

但是從成品上來看,鹿晗的專輯還是做的最好的,品味優良、氛圍統一、結構精巧、格調上乘,音樂質感潮流、朦朧、色彩斑斕且清新,這種格調的作品在當下華語圈並不多見。

吳亦凡

吳亦凡不會唱歌,這阻礙了他,但是也拯救了他,因為白紙往往在錄音室中會有令人意外的表現。吳亦凡發的作品並不多,但是現有的幾首單曲不得不說都遠超預期,其中有三首最好的,是《花房姑娘》、《July》、《刀劍如夢》,質量都相當不錯,不過,吳亦凡本身在作品中的意識比重比鹿晗更低。

《花房姑娘》

能秒殺一切選秀/唱歌比賽上的版本,它終於不再是一種憋著粗嗓子裝滄桑、充搖滾的演繹了,而是另辟蹊徑、揚長避短、別有格調的一種改編。編曲非常好聽,完全70年代的funky groove,旋律大膽改掉了原版的特征,這種方式本來非常容易招人反感,但它意外的卻有種清新愉悅的聽感,崔健的原版《花房姑娘》帶著八十年代的粗野與壓抑,與透露出來的那一點溫柔形成一種割裂感,那正是八十年代的時代氛圍,而吳亦凡的這版則完全是拋棄了壓抑與燥烈的新時代的求愛體驗,這是這個時代自由的聲音。

《July》

這首歌的作曲與編曲是簽約荷蘭Spinnin廠牌的中國DJ/製作人冷炫忱,這個製作人我相當喜歡,一年前他給Sunshine做的一首Tropical House風格的《我要做你女朋友》就令網民驚掉下巴——一種中華土味兒式的詞曲與演唱,配上一個國際潮流的電音編曲,我稱之為“工業幽默”,當時不少人驚詫Sunshine這樣的組合居然能做出這樣的歌,背後的人是何方神聖。自然的,是金子必然發光,冷炫忱投給吳亦凡那邊外方製作人的歌沒經過修改就收了,這歌是Future basa融合Hip-hop,盡管沒有《我要做你女朋友》那麼亮耳,但也絕對屬於當下國內具有國際潮流的一支不錯的單曲了。

《刀劍如夢》

這種經典要改成EDM非常冒險,因為經典老歌這樣改很容易生出一種車載DJ碟的廉價感,但是這首改編的效果卻相當好,這歌改編成了Electronic House,並帶有Dubstep元素,吳亦凡盡管沒唱功,可聲音經過各種加了效果的處理卻意外的帶感,想起《中國好聲音》上陳梓童的也有一個電音版的《刀劍如夢》,最後大飆轉音與高音聽得人隻尷尬,一對比,吳亦凡沒唱功簡直是無招勝有招。

黃子韜

聽黃子韜的一開始的專輯到後來,其實能感覺到一種明顯的品味與規格上的進步。他一開始的專輯有種有趣的分裂,在那些專輯中,你既能聽到用國際化的製作做出的“高端”定位的東西,而同時又能聽到他自身品味的東西,雖然這樣的專輯能彰顯出黃子韜本人的意識,但兩者之間有很大的格調差距。

比如第一張《T.A.O》就充斥著這種分裂,主打歌《T.A.O》跟黃子韜沒什麼關係,是直接買的外國製作人已發過的一首曲子填了個中文詞,風格是trap與Dubstep,編曲相當國際化,也是裏麵製作最好的歌,而第二首《One heart》立馬掉到了一種十幾年前的南拳媽媽式的華語R&B上去,第三首《Yesterday》完全就是周傑倫《我不配》那類歌的模仿曲,兩者的氛圍完全不搭,一邊的陷阱說唱是黑暗、嘻哈、陰冷的氣質,一邊的“周傑倫愛好”是陽光、青春的、向上的氣質,這樣的分裂與不搭,鹿晗團隊肯定不會犯,如果是鹿晗團隊來做這張EP,估計會買三首外國曲。

到了專輯《The Road》中,這種分裂基本已經消失了,除了無奈地塞進了一首芭樂外(華語專輯的傳統),他的那些“周傑倫愛好”已經沒有放進來了,製作國際化、統一且完整,還花了大價錢找來Wiz Khalifa合作了,MV也拍的別有腔調。不過他自身的音樂意識卻用創作的方式(主要是作詞)滲透進了這些歌曲裏,造成了另外一種分裂。

我們拿其中一首《Underground King》來看,一點開聽這歌,非常國際化的Beat、黑暗異域的製作氛圍、還疑似采樣了Kanye West的《Clique》都讓人耳前一亮,但一開口的rap,那歌詞“幾億的零花錢在口袋、C-pop的王朝、I'm 天生的idol樣樣出彩”實在是十分中二,而且歌名“地下之王”更是令人瞠目結舌,黃子韜何時跟地下嘻哈有過關係,這是借著一種大眾知名度來強行代表地下,奪走且淺薄化了大眾對地下嘻哈那一點模煳的認知,而且自己究竟是“地下之王”,還是有著幾億零花錢的“天生的idol”,這兩種氣質水火不相容的角色看來連他自己也是搞不清楚,從這歌詞中感覺他並不懂嘻哈文化,隻是想借助這麼一個符號來塑造一種音樂人設,而同時他的說唱技巧,在我聽來跟鹿晗、吳亦凡一樣,都屬於沒入門的程度。這樣的flow、這樣的歌詞,地下嘻哈之王要打造C-pop王朝,處處充斥著牛頭不對馬嘴的槽點。

可是,盡管槽點頗多,但是這種大膽放手讓黃子韜去展示自己的路子,卻釋放出了黃子韜本身的一些生命力,聽他的專輯,不同於鹿晗與吳亦凡,你會發現黃子韜的形象是鮮活的、突出的,這種形象帶著大無畏的憨直與莽撞要衝到音樂製作的前麵,而不是謹小慎微地躲在音樂後麵,這其實也是他的可愛之處。

張藝興

張藝興的專輯聽起來其實並不像是這個時代的專輯,《Lose Control》盡管也是Contemporary R&B,但卻是十年前的Contemporary R&B,他的音樂是這四人中潮流感最少的一個。《Lose Control》這張專輯的風格是2000s的R&B,而不是2010s的R&B,在他的作品中,你能聽到那個時代的R&B融合嘻哈節奏、舞曲節奏且有著鮮明旋律的特征,有著那個時代Keyshia Cole、Usher、Ciara等歌手在那個階段的影子(但是製作遠沒有那麼高級與豐滿),當然他也許不是直接模仿的00年代的R&B,而是模仿的受歐美R&B影響的的K-pop,所以這張專輯還有Kpop的影子,當然我看到有人說這張專輯某些歌曲做的還挺氛圍化的,比如《Relax》,但是其實00年代的R&B,比如Ashanti早就有了這種氛圍化的傾向,這首歌聽起來還是更接近與那個時代的味道,不是這個時代PB R&B的味道。

裏麵比較出色的歌像《What U Need》,看到有人說這是一首放克,但我沒覺得有多放克,這首歌更像是想編成一首Neo-soul,這從審美上來說也屬於00s的R&B,但旋律與和聲寫的卻不怎麼Neo-soul,單旋律上更像是一首Kpop舞曲,有些遺憾。

這樣的一種專輯的方向聽起來比較缺乏個性,而且演唱也不太契合,張藝興的聲線偏硬,而這種R&B需要的一種順滑、輕柔、流暢的真假聲轉換都在專輯中難以體現,就連一首Acoustic版的《MYM》還是會被他的聲音唱出一種違和的堅硬感,這個其實是技術能力的問題。

上麵說的是缺點,而他最大的優點在於,這張專輯他的主控意識非常強,是四人中最像一張“個人專輯”的專輯,在這樣的專輯裏,張藝興並不是韓國製作人的工具,詞、曲、編他都全麵參與這點我一點都不懷疑,而且旋律創作的還不錯,但是前麵黃子韜署名的作曲、吳亦凡署名的編曲卻令我將信將疑。

為什麼是這樣,因為張藝興在這張專輯中體現出的創作,與他在娛樂節目中彈琴即興演唱的氣質非常吻合,他專輯中透露出的審美,在他平日的翻唱表演的曲目選擇中都有跡可循,有一檔綜藝節目裏他搞笑性質地即興創作了一首《摳腦袋之歌》,硬是在卡農進行的老套路裏寫出了一些新鮮感,說明他其實是有不錯的樂感與創作靈氣的,這是四人中真正的在展示自己音樂喜好與理念的專輯,哪怕做的並不成熟,但也值得讚賞。

作品:鹿晗>吳亦凡>黃子韜、張藝興

三、潛質

這裏的潛質主要是指兩方麵:音樂潛質、聲音潛質。

音樂潛質方麵自然是張藝興優於其他三人。因為偶像做音樂,無非是製作類專輯與創作類專輯兩種,張藝興屬於後者,而其它三人屬於前者。創作類專輯的歌手,作品會與自身氣質融為一體,互相加強與融合,更容易形成完整且獨立的音樂人格,可能在共同起步的初級階段,他並沒有製作類專輯的歌手作品成熟且有規格,但長期來看,無疑創作類歌手在音樂的可能性與上限更高。

音樂潛質:張藝興>鹿晗、黃子韜、吳亦凡。

其次是聲音潛質,即音色的唱片價值。

有人會說,這難道不是唱功嗎?不,而是指一位歌手音色的氣質、生命力以及聲音的人格魅力。這是唱功很難改變的東西,而是跟老天賞飯吃及人格有關,有一檔節目叫《我想和你唱》,這是一檔非常殘忍的節目,讓明星與素人們歌手在一起正兒八經地唱歌,看了這個節目會發現,明星跟素人的真正差距並不是體現在唱功、技術上,而是一開口那種氣質以及“聲音階層”的巨大差距,我印象深刻的有張韶涵、蕭亞軒那兩期,張韶涵一開口那是活著的聲音,生命力極其旺盛,靈動跳躍,而素人歌手使盡全身解數聽起來生命力也很衰弱,吸引人的程度相差甚遠。

作為一個非創作型的偶像歌手來說,音色的性情、人格魅力比唱功重要得多,所以孫燕姿、梁靜茹這些技術不行也能成為天後,如今一大幫唱功優異的選秀歌手卻不能錄專輯,並不是後者的運氣不好,是他們的聲音本身就缺少唱片價值。

如果一個偶像既沒有強大唱功、聲音又沒有唱片價值,那是件很危險的事情,那樣極其容易在強大的製作中被淹沒,很難建立起一個鮮明的音樂人格與藝術方向,即我前麵說到的,黎明二十年前的專輯哪怕做的電音專輯再前衛高端,在廣大人民群眾心裏他也依然是一個唱歌跑調的偶像;林誌穎哪怕當年專輯賣1000萬張,華語流行史上也不會留下他的名字。

吳亦凡&黃子韜

把他倆放在一說是因為都屬於有性格的聲音,聲音中能聽到性格與人味,這對於一個流行歌手來說非常重要,這也是辨識度的一部分。

同時聲音性格也跟一個人的人格有關,他的脾氣、態度、真性情都能從聲音中顯露出來。

看歐美流行巨星就會發現,聲音最有人格魅力的往往就是那些行為舉止時常引發爭議、十分自我的,比如Rihanna、Britney Spears;而完美偶像的聲音人格魅力往往就不如那些,比如Beyonce(所以靠唱功來彌補)、比如Taylor Swift(靠創作來彌補),甚至像Justin Bieber,我認為他的聲音人格也是非常凸顯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唱功不行但也沒有在強大製作中被淹沒的原因。

聲由心生,一個偶像越是叛逆、真性情、越沒有人設的枷鎖,聲音本身的人格魅力就越強;越是有著偶像的包袱、麵麵俱到、深諳世故,聲音本身總有種隔閡與虛假感。

黃子韜的唱片聲音形象是凸顯且富有變化的,不僅衝動直率,而且色彩鮮活,生命力的輸出也非常直接,氣質吊兒郎當、肆無忌憚,與他的個性非常匹配。雖然那些rap的歌詞寫的很中二,但情緒與態度聽起來都唿之欲出,是具有生命力的聲音。

而吳亦凡的聲音的唱片與現場簡直是天壤之別,他的現場一塌煳塗,但在唱片中的表現卻非常合格,他聲音本身的特質十分適合國際化的、流行前沿的曲風與製作,帶有一種冷感的酷勁兒與輕描淡寫的殺傷力,毫不掩飾自己的缺點,聲音人格不屑又懶散,很少有感覺到規矩與條框對他的束縛,因此錄的幾首單曲都有著與製作十分相稱的表現。

在中國這似乎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由於文化的差異,在中國人們並不能接受一位偶像的個性太過強烈,中國粉絲往往最喜歡的形象,女星都是傻白甜、男星都是青年老幹部,頂多要點乖巧裏的出格、溫柔中的劇烈、老實下的機靈、鄰家式的叛逆……像蕾哈娜那種會用麥克風敲粉絲腦袋的,在中國一輩子都不可能翻身。

所以對於未來音樂之路來說,黃子韜要感謝曾經被黑的風潮,吳亦凡要感謝男神形象的幻滅。

鹿晗&張藝興

從一個人的聲相可聽出人格,所以在鹿晗的聲音裏你能感受到他的真誠與善良,但卻是一個缺乏性格的聲音,聽起來太幹淨、乖巧、溫順、三好學生,並始終有聲線與力量上的弱點,沒有鋒利感與爆發力,整體處於一種軟綿綿的狀態。

一個現代化的、歐美化的音色,必須要有聲線感,這也是錄音室必有的,因為錄音棚裏電容話筒對線狀的、高頻的聲音更敏銳,這是現代電聲技術的特性,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歌手必須要懂得如何唱才能錄出來更好聽,更有優勢。如果聲線模煳,那麼在錄音棚的表現會大打折扣,其實鹿晗如果後天多一些收縮發聲點的技術,倒是能在外在聽感上彌補力量,但可惜,這種發聲意識恰好還是鹿晗最為欠缺的。

此前唱trap並不合適,後來的R&B路線倒是合適了不少,但依然不能算是優秀的唱片人聲表現,因為即便是唱氣質柔和的R&B,那麼R&B需要的一種聲音的氣感與磁性也比較欠缺,而且很重要的一點,缺乏力量的聲音同時會影響律動,因為強弱對比不明顯,而他唱的潮流曲風還是對律動要求很高的一種。這樣的聲音適合第一耳去聽,驚鴻一瞥式的,讓人驚覺原來他聲音暖、蘇、溫柔、體貼,但作為一張專輯來聽,單調的變化以及四平八穩、波瀾不驚的狀態會容易淹沒在製作裏。

而張藝興的聲音是有聲線的,所以聽感更瓷實有穿透,在錄音中也有了力量的存在,但主要問題有兩方麵:一是音色太硬,他硬有餘軟不足,何況他唱的還是R&B;二是他的聲音處理有很多流行化的套路,00年代的R&B對他的影響很大,他受傳統唱作藝人如王力宏林俊傑之類的歌手的影響感覺很大,而不是受現代化的10年代的歐美另類R&B歌手的影響大。流行化套路會讓他模仿到很多技巧,但同時個性也容易在其中被束縛。對於錄唱片來說,有太多影子不如完全就是一張白紙,可以對比吳亦凡的錄音來聽,吳亦凡完全聽不到別人的痕跡,隻有他鮮明的人格在裏麵,而聽張藝興的錄音我很難構建出一個可以形容的人格形象,隻是感覺他在努力的塑造一個“會唱”的形象籠統的R&B稚嫩男孩的角色,這並是錄唱片的最優異的方式,因為成為自己,才具有最大的錄音價值。

聲音潛質:吳亦凡、黃子韜>張藝興、鹿晗

總述

綜合來看,這四位都不是音樂上的才子,天賦與常人無異。他們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缺,並且都努力地在尋找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這個時代,中國當下最火的音樂與世界潮流並不是同步的,趙雷、陳粒等民謠音樂才是這個時代國內的大熱。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鹿晗、吳亦凡們所做的音樂正好處在這種民謠的相反麵,當下的民謠並不看重編曲與製作,卻都有一個能引發內心故事與深層共鳴的詞曲,而鮮肉們的潮流音樂全靠編曲與製作來推動,但歌曲的靈魂卻並不會在雲音樂的評論中觸發十萬條深夜裏落淚的獨白。前者似乎並不關心外部的世界,在理想、南方、野馬與流浪中哭泣或沉醉;後者害怕時代的洪流很快會卷走眼前的世界,驚惶焦慮,竭盡所能抓住未來的若隱若現的手。

民謠歌手們似乎在把樂壇往後拉,而鮮肉們卻努力在把樂壇往前拽,可是後端那頭有普羅大眾的密度極大的真情,前端那頭是粉絲們畫地為牢的狂歡,而中間的一大截,則在這個時代裏崩壞。

對於當下華語樂壇,套用一段話來說吧——這是最好的樂壇,這是最壞的樂壇,這是潮流的樂壇,這是落伍的樂壇;這是靈魂空洞的時期,這是情感豐厚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失望之春,這是希望之冬;人們麵前有著各樣的音樂,人們耳前一無所有;樂壇正在奔向未來,樂壇正在回到過去。

最後更新:2017-10-08 02:27:59

  上一篇:go 鹿晗新戲將搭檔趙麗穎!網友:這倆吃貨,怕是吃就能把劇組吃窮了
  下一篇:go 鹿晗迪麗熱巴關係曝光,鹿晗首次正麵回應與熱巴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