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如果有機會吞並騰訊和阿裏,我一定兩個都要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整理 | Donna,Katerina
潤色 | 鴿子
出品 | AI 科技大本營
10月26日,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做客中國科學院大學(文章中簡稱為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場麵一度十分歡樂。
在與主持人的互動中,李彥宏拋出了許多犀利觀點,比如學術界更著重解決學術界更著重解決一個問題,而工業界更多著眼於發現問題。並順便幽默地現身說法,他因此放棄博士學位,也是因為工業界的收入比較多。
此外,李彥宏提到自己特別看重“帶著科學家思維的好奇心”這一點,他提到:“很多時候從表麵上看,你跟某項工作並沒有關係,但如果你有好奇心,就會琢磨這個東西到底是怎麼work的?一旦有一天這個需求被釋放出來,就特別管用。”
此次李彥宏來國科大與師生互動,暗藏的小心機,一定包括提前鎖定人才,招攬人才。在這個AI人才極端短缺的時代,挖人才是硬道理。在這一點上,李彥宏也是夠拚的。
現場互動階段,也非常有意思。當有觀眾問到,如果有機會吞並騰訊和阿裏,你選哪一個?
李彥宏回答:我一定是兩個都要。
以下為互動實錄,文字有刪節:
主持人:您是從更長遠的角度,站在整個人工智能發展的層麵上做出這樣的開放決定,可以說是非常有遠見的想法。事實上,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和它未來的發展規劃一直都是我們特別關心的問題,借此機會,國科大人工智能學院的肖訓副院長向Robin提了兩個問題,請看大屏幕。
肖訓:我非常珍惜這樣一個提問機會。
第一個問題,百度在未來的發展戰略中關於人工智能有沒有一些新的動向或是舉措可以提前給我們透露一下?
第二個問題,從學院的角度考慮,從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角度,作為一個優秀企業的代表,百度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方麵有沒有一些高校或者與我們國科大合作的計劃和措施?
李彥宏:關於百度人工智能最新的進展,應該說在過五、六年中一直都有大量的資源投入,無論是人工智能領域在過去的進步,還是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我覺得速度都是非常非常快的,盡管 這一點其實很多人不一定意識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計算機科學的進步速度並不算快,移動互聯網更多的是把互聯網放到更深層次的應用場景,尤其是在消費領域,也就是更注重功能的體驗。
更像是一個產品經理的時代,而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後,我們看到計算機科學的進步是飛速發展,幾乎每年都有新的算法出來,也會有很多新的、過去大家覺得不能想象的場景出現,例如剛才說的“刷臉”門禁,在前五年來看似覺得不可能的事兒,但是現在已經變得可能了。
李彥宏:三個星期以後(11月16日)是我們兩年一次的百度世界大會、百度技術創新會,屆時我們會公布一係列特別令人興奮的新技術。
主持人:Robin的目光直接引向了百度世界大會,到時候如果大家很關注黑科技的話,可以去看一下有沒有你們感興趣的東西出來。 關於肖訓院長所關心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百度會不會和國科大有機會進行一些相關領域的合作,您是怎麼考慮的呢?
李彥宏:這個是非常好的。因為我們特別希望能夠與國科大這樣的頂級學府有更深層次的合作。人工智能時代來臨,除了技術進步非常快是一個特點之外,另外一個特殊之處就是人才非常稀缺。也就是說未來是人才的競爭。
人才的價格上升得也很快,如果我們在國內找不到足夠多的人才的話,就去美國的研發中心,甚至我們會與在美國的人講價,如果你願意回中國工作的話,我給你漲15%的工資;我們也會跟在中國的技術人員講,如果你決定到美國去的話,我們給你降15%的工資。
主持人:如今在很多大學中,很多同學從事的是基礎科學,這些可能和當下的人工智能、計算機、機器學習相距較遠,您是否可以分析一下未來人工智能的時代,這些相對偏離人工智能的專業怎麼能與現狀進行對接,完成自己的轉型或者是更好的發展呢?
李彥宏:其實我覺得這件事完全不用擔心,人工智能帶來的這些機會不僅僅局限在傳統意義上、眾所周知的科學,更多對於每個專業、每個領域的參與者都有機會。首先要考慮到這個領域所謂的對口專業,這是計算機人員不具備的;其次每個領域都有與人工智能結合的可能性。
根據過去這幾十年來我的從業的體會,當我在大學裏讀書的時候,讀的專業其實是比較偏門的叫做信息管理,實際上就是後來所依賴的技術。可能一直到我畢業之後的很多年,幾乎沒有一個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在教這個課程。
那個時候科班出身計算機的人員都在重新學習一個大家都忽略的領域。如今回想過去的二十年,搜索引擎公司幾乎完全推動了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進步,但是最開始這是計算機科學從業人員根本不關注的一個領域,直至後來幾乎把非結構化數據,例如各種各樣存儲的技術、從軟件到硬件、從計算到存儲、從CPU到GPU,不斷地發明、創新、推進。所以,其實搜索引擎是推動了整個計算機科學過去20年的進步,毫不誇張。
現在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本質上通過跨越計算機科學的領域,進入任何一個其他的領域,我們看到確實有很多結合的機會。 我有一個挺熟的朋友叫李飛飛,她是計算機係的教授,現在在Google裏做一些事情。雖然她是計算機係的教授,但是她是學心理學的,我們覺得一個理科一個文科差得很遠,她反而是利用過去傳統計算機科學關注的背景知識,能夠產生新的研究框架,進而產生很大的影響。
主持人:也就是說其實計算機更多被定義為通用的工具,可以讓各個學科彼此結合產生一些新的影響力?
李彥宏:沒錯。我覺得任何時候,一個學科在高速發展,首先需要關注的是如何發現問題,而不是如何解決問題,但是學術界在這方麵稍微吃點兒虧,學術界通常研究某個問題已經被提出來10年、20年甚至50年了,大家不斷地在研究說是否有一個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相反工業界更多的就是在試圖發現問題。
此外,李彥宏表示,人工智能需要有跨界的思維,就像我們如果發現係統的硬件不能隨著整個係統的更新進行改變,很多集成是沒有辦法完成的。
舉個例子,接著上麵的硬件話題,改硬件就得懂硬件,就得稍微跨出自己所在的領域去做一些新的嚐試,甚至要跨出計算機科學,可能與工業設計、材料科學相關。
像 iPhone X 就發明了一個Face ID,一開始研究計算機視覺的人可能更多想的是蘋果會用視覺的方法,能夠更精確地識別人臉,但是如果天黑了沒有光還怎麼識別?但是對此蘋果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可以這樣說,一旦你跨出這個領域,其實可能有更好、更簡單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這就需要未來的人工智能從業者要有跨界的思維。
主持人:那是不是同樣要求我們應該去學習之前還沒想到會碰到一些學科的知識,這種學習能力和意願會幫助我們跳出那個舒適圈,接觸更多的東西。
李彥宏:沒錯,還有一個事情也是我特別看重的,那就是好奇心,帶著科學家思維的好奇心。很多時候表麵上某個事件與你從事的工作沒什麼關係,但是如果你有好奇心,就會琢磨這個東西為什麼會這樣?這個東西到底是怎麼work的?
不知不覺中順著這個思維走下去,就會增加很多知識,而這個知識在當時看來跟你的工作沒任何關係。但是一旦有一天這個需求被釋放出來以後,一用就特別管用,這個我覺得也是我特別看重的。
主持人:剛才Robin提到了我們一定要有好奇心和對於新鮮事物學習的意願,隻要你敢於去設想和探索,其實就會經常帶來一些不一樣的體驗,這些體驗並不是技術大牛們的專利,年輕人可能更會有一些奇思妙想,因為他們沒有那種禁錮思維的限製。
就像前段時間有幾位北京工業大學的學生,利用百度的PaddlePaddle開源平台所提供的AI技術,走起了AI+農業的跨界模式,他們發明了一個智能大桃分揀機,我們稱為“桃臉識別”,今天進場的時候大家人臉識別是體驗過了。
主持人:我們接下來想讓您介紹一下,除了這種識別大和小,我們對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有更多的需求,我們有沒有想法滿足他們這些需求?
李彥宏:太好了,我一直想的就是我們怕沒有需求。大家提得需求越多、越清晰,對我們越是好事情。這些需求不可能都由我們一家來做,剛才展示的是北京工業大學大學生們做的一個產品吧,隻不過他們是基於百度PaddlePaddle這樣一個開源的深度學習的框架做出來的。
大家在使用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什麼問題的話,可以跟百度的工程師溝通,他們會立刻升級、改進深度學習的框架,所以現在Paddle Paddle的成長速度非常快。當然不單單是百度的工程師,全球的工程師都在貢獻他們的能力,不斷地增強這樣的平台和開源能力。
主持人:我們看到今天同學們親身體驗了這麼多人工智能的技術後,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的時代是真的已經來臨了。 說到這兒,我就不得不跟大家提到一本書,就是擺在我手邊的《智能革命》,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坐在我對麵的這位男神。
從這本書開始,我們進入今天的第二個關鍵詞,關於Robin本人的。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泡泡裏麵有超鏈分析、華爾街、技術專利等關鍵詞,這些詞匯似乎代表著您的不同階段,在大家的眼中,您是技術出身,留學海外,擁有專利,又做了這麼大的一家科技公司,您的這些經曆成為讓很多人羨慕的一種成功途徑。在這些經曆中最讓您難忘或者是給您影響最深的是什麼呢?
李彥宏:很多事情都是非常難忘的。我特別喜歡到頂級的學校來講這些事情,一個原因就是我的這些經曆對於你們來說特別容易複製。如果我要真是到一些技工學校或者是職業學校去講的話,我沒法給他們講這些,但是我跟你們講是沒問題的,你們都很能幹。
我走的路其實並不是什麼特殊的故事,那是大家都可以走的一條路,隻不過我個人確實比較幸運罷了。很多時候就是趕上了一個好的時候,當你能夠把自己內心的興趣與這個時代的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很多時候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所以,我的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都覺得過得很好、很舒服。
主持人:我知道您的超鏈分析技術已經申請了專利並且在之此後奠定了一個搜索引擎的基礎,國科大很多做科研的同學,我們對您這段獨立研發的過程特別感興趣,這樣一個有著深遠前景的項目,當初到底是您自己想出來的,還是Boss給您的?
李彥宏:以前沒太多講過這個事,因為大家可能更關注結果而不是過程,因為國科大的同學們的研究精神特別強,會對過程感興趣。這個事情嚴格地說不是一個職務,更多的是我個人的一個愛好,當時申請這個專利的時候我還沒有到矽穀去,還沒有加入互聯網公司,當時我在華爾街做一些金融信息係統,後來給《華爾街日報》做了一個檢索係統。
大概是1995年、1996年,互聯網剛剛發展開來,我對互聯網又特別喜歡,所以就開始鑽研搜索引擎,剛才也講了,其實我大學本科的時候就學的是這個,因為那個時候上網也比較方便。
那個時候找工作,即使是在美國想找一個能夠天天上網的公司去工作也不是件特別容易的事兒,而我真的找到了這麼一個公司,不僅可以天天上網,而且他們使用互聯網也非常早,公司有一個ID地址,中國可能也有一、二個。我在那兒就開始花很多自己的時間去琢磨互聯網的好處以及可以改進的地方。
那個時候搜索引擎搜出來的結果質量特別差,因為基本上是一個詞頻統計的原理,搜索一個詞,如果網頁裏這個詞出現的次數越多,排名就越靠前,這種機製就就特別容易作弊。
當時,我就想在本科時學到的引文索引,就是SCI,當時這個指標用來評估一個人學術性的高低,也就是你的論文被引用了多少次。我們當時在學的就是怎麼分析,決定哪篇論文質量高,關鍵就看它的鏈接有多少個就好了,我當時就想到這個可以被借鑒。
後來,我跟老板說,老板說很好,他也沒說讓我接著做或者是給我資源,或者是申請專利,什麼都沒說。
當時我也就有點兒失落,我就說既然老板看不上這個東西,我又想做好,所以我就自己花錢去申請一個專利。但是你知道申請專利這個事是很專業的,美國有一大批的專業律師,訪談之後,寫出來一些真正的專利法律語言才能夠申請專利。如果我自己要申請專利的話,我請不起這方麵的專業律師,怎麼辦呢?我就去書店買了一本書,根據我自己的理解去寫了這麼一個專利的申請,就把它寄出去了。
主持人:Robin自己寫專利,其實還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事情,大家可能不會想到這麼做。剛才聽您講的時候,我想到了一個idea,利用業餘時間把它做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您遇到很難克服的困難或者是有一些失敗的教訓嗎?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李彥宏:就這個專利而言,我並不覺得這個過程很痛苦,反而覺得這個過程挺讓人興奮的,我真的是鑽進去了,特別喜歡這個東西。這不是老板給我布置的任務,甚至老板都不太認可這個事情,但是我自己極其願意花時間做,最後想出來解決方案,同時還把自己多年以前學的一些東西(看起來跟計算機科學互聯網沒有任何關係的東西)搬過來,突然發現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所以,也許對於很多發明來說要經過多次實驗和失敗,最後達到了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可能世界上還有一個類型的發明,就是喬布斯講的那種,你學這個東西的時候下了很多功夫,學完了之後你覺得沒用,覺得以後再也不需要用到這些東西了,但是有一天當你碰到一個新的問題的時候,突然想到過去積累的那些東西連起來了,這一點我覺得還是非常重要的。
像喬布斯也講過,像美國學書法,一般人都是聞所未聞的東西,他去學這個。
主持人:其實剛才我們一直在談您的專利和科研經曆,那麼如果要是您照著這條路走下去,今天您應該是科學家李彥宏先生,但是您今天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企業家,當時是什麼讓您放棄學術的研究轉去工業界了呢?
李彥宏:我覺得我這個人可能天生就比較喜歡去解決問題。我在1994年的時候在美國的實驗室做過一段時間實習,當時的一個體會就是學術界更著重解決一個問題,而工業界更多著眼於發現問題。
所以,那個時候我就意識到可能自己更適合進入到工業界,進入到工業界才能夠更快、更近地接觸那些問題,進而去解決它。所以就放棄了博士學位,同時也是因為工業界的收入比較多。
如果說理由的話,可能是有一半的理由都是這個吧。但是後來在工業界做也覺得束手束腳,我自己看重的東西不一定是公司領導看重的東西,這個時候就發現真正想去按照自己的想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話,可能最佳的辦法還是創業,這個時候你所有的決定也都可以自己做,就可以更好地貼近市場去解決問題。
主持人:感覺您整個過程都是一直追求內心向往的事情,技術向往也好,都是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自己的資本、資源慢慢積累,就想擺脫一些束縛,所以做出了每個選擇,走出了這麼一條成功的道路。
李彥宏:可以這麼說,其實我剛才講的當時進入工業界有一半原因是因為收入較多,但是其實這是一個很沉痛的教訓。我當時有一個華爾街offer,而拒絕了一個矽穀的offer,我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我第一段工作就是在矽穀的話,可能會更早地接觸風險投資這些創新機製,會更早創業,也許是在美國,也許是在中國,但是很可能會比現在的成就大。
主持人:那您剛才也提到了出於興趣、熱愛放棄學術,選擇進入工業界,可能今天在座的同學們有一些也會跟您持相同的想法或者是態度,您對於他們未來的就業方向或者選擇有什麼建議嗎?
李彥宏:我覺得首先得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你喜歡的東西,如果你沒有這個作為前提的話,做起來會比較痛苦,而任何的成功在過程中都會遇到挫折、失敗和各種各樣的困難,甚至遇到不理解、大家都不看好的時候,是不是能夠堅持下去?這樣的話,隻有具備這樣的激情,才能堅持下去,成功的概率才會大。
況且我始終覺得不管從事哪個行業,都是有很多機會的,所以選擇哪一行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一行真正是你喜歡的,選定了你喜歡的,同時你也要去看看,很多人喜歡當演員,但是他沒有表演天分,這個是不行的,所以你還得客觀地去評價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擅長什麼。如果既是你喜歡的,又是你擅長的,那這就是對的選擇。
主持人:我們剛才討論了一些有關就業的問題,這都是同學們非常關心的話題,那老師們也有他們關心的話題,下麵就請聽聽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嶽良院士準備提問Robin的問題,讓我們一起看大屏幕。
吳嶽良:我要問的問題是,我們知道百度是一個發展比較好的企業,一個企業如果要從長遠的發展來看的話,我想看從投資到基礎性的科研和研發,還有人才,不知道Robin是怎麼考慮的。
主持人:您作為一個技術出身的企業家,是否願意為技術買單呢?
李彥宏:特別好的問題。我們過去幾乎每一年都在研發上有上百億的投入,這是什麼概念呢?就是百度總收入的15%,這個比例在中國500強裏麵絕對是排第一的,在全球的大型高科技公司中,我們也是排在很靠前的位置。
因為百度公司還是具備有非常強的技術基因,我們能夠在市場上獲得認可,還是因為我們的技術要比別人更強一些,怎麼樣能夠保持這種技術的優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在技術上舍得投入。
我在7月份百度一次活動上公開講過,作為主流的互聯網公司,絕大多數是不會去為了某一項技術或者某幾個技術人員賣公司的,而百度在過去做過很多次這樣的事情,不是因為這個公司做的產品有多少人用,不是因為這個公司拿到了多少利潤,而是因為這個公司有一批優秀的技術人員,所以我們就願意為此買單。
主持人:從Robin的回答裏我們也能感覺到您真的是一個有技術信仰的人,我可不可以理解為其實您對科學也有著一份本身的熱情呢?
李彥宏:對我來說更多的是好奇心,我覺得做科學的人天生就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想找到自然的規律,所以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確實是對科學非常感興趣。
主持人:接下來由此進入我們第三個關鍵詞——科學。在科學的下麵,大家很關注一些產學融合、科學家精神、未來科學大獎這些話題,我們也來具體探討一下科學下麵的問題。選擇科學一方麵是由於您的科學情懷、技術信仰,另一方麵也和國科大有一定的關係。國科大的目標是麵向未來培養未來的科學家,所以我們為此成立了未來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等,以及一些並不在現在的學科名錄上的學院。對此我們的校長是這麼說的,“如果想實現彎道超車,從瞄準未來去培養人才的角度來說是不能夠受限於現有的學科名錄”,您對於這樣的觀點是什麼樣的看法呢?
李彥宏:我認同,我覺得科學之所以能夠對現實世界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就是因為它不斷地在創新和發明、發現新的東西和規律,所以如果你拘泥於過去已有的框架,隻能是在既定的軌道上往前走。而在這個軌道之外,很多東西可能也是非常非常有價值的。
新的學科、學院和方向都是非常有前瞻性,能夠看到別人還沒有看到的東西,你比別人早走了這一步,確實就有更大的機會去發現新的科學規律,去找到更多的創新基礎。 所以,這是認同的。
主持人:每一個來到國科大的人內心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關於科研本身的熱情和向往,您也身負技術信仰。所以從這個層麵上講,我們都可以算作是科研、科學圈子裏的人。您覺得,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科學圈子裏的人應該背負怎樣的使命?又有哪些事情是最有價值、值得我們去做的呢?
李彥宏:其實當今的中國我覺得會越來越珍視科學和科學人才。 我記得我在大學的時候,那個時候人家說造導彈的不如賣雞蛋的,這在那個時候是很嚴重的現象。到了今天,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過去發展的模式,靠廉價的勞動力、靠消耗資源,其實都是不可持續的,我們越來越需要靠能夠在產業上領先人一步,靠能夠做出來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或者是大家都能做出來的,我們能不能做出來質量更高東西,來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競爭。所以,這個時候科學技術的力量會越來越明顯,我們做企業的不僅是以科學為重點,一直到今天,中國政府官員他們也都非常明確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未來中國的發展需要創新推動,需要一個科學的基礎。
主持人:我想問一下Robin,這個事情我們百度還在繼續做嗎?
李彥宏:肯定是會一直做下去的,因為他們確實有社會價值。而且大家看到的是,技術其實不是競爭,是非常有情懷的。 大家都知道我們一開始也展示過百度的無人駕駛,本來汽車和百度是沒太大的關係。中國每天有大約500人會因為交通事故而死亡,而這裏麵絕大多數(可能90%)都是人為失誤導致的。那麼我們後來大比例地投入到無人駕駛汽車研發當中,我們就想有一天如果機器能夠替代人來開車的話,這90%的死亡就可以避免,這是多麼大意義的一個事情。因為每天有500個人會因為交通事故而死亡。 我相信大家身邊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一定知道有那麼一個人因為交通事故或者重傷、死亡,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還是很大的,而機器有一天真的能夠徹底地改變這個狀況。
主持人:所以,其實回到我們訪談的開頭,那個很炫酷的無人車的技術,其實是基於身後的人文情懷來做替代人的這項技術。我們每個人都能深切地感覺到科技是有溫度的,每一個科研工作者的心中都應該懷揣一個讓社會因為科技變得更美好、更簡單的願望。
但是Robin,與此同時我們也得承認我們都在麵臨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科研人員相比一些熱門領域從業者,無論是在薪資待遇和社會地位上都有一些差距,即使我們承擔著更大的壓力和更繁重的任務。您是怎麼看待這個社會現狀的呢?
李彥宏:我覺得這首先是一個個人的選擇,不是說這個人掙的錢越多就越成功,每個人都對成功有多種不同的定義。如果你過得是你喜歡的生活,那就叫成功,就是很好的了,如果你很有錢,每天都很不安定的話,那也不值得羨慕。
如果一個人決定去做長期、基礎的科學的話,那注定無法拿金錢來衡量他的成功。他有他自己的理想和看重的東西,那些東西如果是他喜歡的和擅長的,那我就覺得很好。如果他就喜歡錢,就喜歡掙更多的錢,那麼靠他的聰明才智進入到企業界做一些跟市場更接近的東西,我相信很多時候也是可以成功的,這是每個人的選擇。
這個理念在西方國家更被接受,但是在中國大家更傾向於用同一把尺子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在美國一個人喜歡釣魚,雖然他很窮,但是他仍然覺得自己很幸福、快樂,他不會跟有錢人去比較,因為他並不看重這些東西。
主持人:其實Robin是想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不能隻有金錢這樣一個價值觀來評價人生的幸福。與此同時,我們也確實看到社會在慢慢地努力改善科研人員的生活。不需要大富大貴,但是至少能有一個舒適的環境,不用為生活所迫,能夠全身心地去做他們喜歡的東西。 我們看到一條新聞,您今年參與捐資了一個未來科技大獎來獎勵科學家團隊。現在的團隊很多都是由院士這種級別領先的大牛團隊,我們有沒有可能在未來更加關注青年的選手或者是優秀的研究生呢?
李彥宏:對,未來科技大獎我是從一開始就參與了籌建的。當時我們內部也有討論,到底應該是獎什麼人,最主流的想法還是我們要把它做成中國版的諾貝爾獎。但是諾貝爾獎獎的都是70歲左右的人,但他的成果可能是20、30歲做出來的。
其實我認為,一個人創造力最旺盛的時候是30歲左右或者是30歲以前。但是諾貝爾獎非常講究這個東西必須是成熟的,很多科學的發現或者是發明都是過了好幾十年之後才真正確定這是對的,有很大的影響力的。
未來科技大獎我一開始確實是想獎勵年輕人的,但是獎勵年輕人的風險就是有可能獎錯。有可能出現,本來不是什麼特別重要的東西或者是大家有一些造假行為的情況。後來大家取了一個折中,我們既不會像諾貝爾獎等到人那麼老的時候再獎,但是也沒敢把它放到青年學生或者是剛剛博士畢業的青年教師群體。
但是我期望我們應該有另外一個獎來獎勵青年的科學工作者,因為我覺得他們才是真正能夠做出創新來,能夠最有活力的那群科研人員。所以,給他們錢的話,他真的是能用上。給那些人(著名科學家)錢隻是更多的是榮譽,給這些人錢的話,我們就知道他很成功,他獲得了很大的認可,你們也應該去從事,有一種樹立榜樣的作用。給年輕人資助的話,他真的是能把這些錢用到刀刃上。
主持人:未來的世界永遠是屬於年輕人的。 最後一個問題,您覺得國科大的學生有沒有希望拿這個未來科學大獎?
李彥宏:絕對有!
主持人:今天和Robin的單獨對話我也獲益良多,相信在場的同學們也都get到了你們想關注的點。
我們下麵可以進入一個相對輕鬆一點兒的環節,不談這麼深刻的話題,我們來看一個短片,請同學們一定要仔細觀看,之後我會以這個短片提出一些問題,
(主持人播了一段視頻並開始了學生問答環節)
主持人:你最近在讀的一本書是什麼?
李彥宏:我最近讀的是Nike的創始人寫的自傳,叫做《Shoe Dog》。
主持人:是否曾經夢想成為科學家?
李彥宏:沒有。
主持人:下麵一個問題,太太和女兒誰更漂亮?
李彥宏:一樣漂亮。
主持人:聽到了嗎?在場的同學們,學習Robin的回答。
李彥宏:永遠說實話。
主持人:如果沒有選擇創業,您最想做的職業是什麼?
李彥宏:想做園丁,因為我喜歡植物,我想天天去維護一個美麗的花園。
主持人:最遺憾和最後悔的事是什麼?
李彥宏:我從來不後悔。
主持人:最驕傲的事情是什麼?
李彥宏:有很多。
主持人:Only one。
李彥宏:上市。
主持人:您最欣賞哪一個曆史人物呢?
李彥宏:雍正。
主持人:最喜歡的旅行?
李彥宏:應該是我大學畢業之後第一次坐飛機,就是我出國留學,從北京飛到了洛杉磯,印象特別深刻,飛機上吃的、喝的都是免費的,而且吃完了還可以再要。
主持人:很可愛,Robin也有當年這樣的年紀。有沒有可能來國科大當老師?
李彥宏:希望有一天有這個機會。
主持人:如果有機會吞並騰訊和阿裏,你選哪一個?
李彥宏:我一定是兩個都要。
主持人:前端時間馬雲說自己不懂技術,但是崇拜科學家,您怎麼看?究竟是不懂技術的人愛科學,還是懂技術的人愛科學?
李彥宏:為什麼非得要非此即彼呢?你不懂技術也可以愛技術,不懂科學也可以愛科學。但是懂科學、懂技術的人更有共同語言,更知道什麼樣的技術人員是厲害的技術人員,什麼樣的技術人員是濫竽充數的。
主持人:如果回到20年前,坐一個時光列車,您會給那時的自己怎樣的建議呢?
李彥宏:Enjoy you life。
主持人:會不會建議是不要去華爾街,直接去矽穀?
李彥宏:對,如果那樣的話可能會更順一些。但是我覺得沒有必要後悔,華爾街的經曆對於我來說也很有意思,我有了很多矽穀工程師沒有過的東西。
主持人:享受每一段旅程。第四個問題,近期百度市值持續上漲,是不是可以看出資本市場對於您布局人工智能的認可和看好?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人工智能爆發期了嗎?
李彥宏:其實我不是那麼看重百度的股價,因為股價的這種上上下下其實很多是短期的行為,有時候股價會突然變得特別樂觀,有時候又會很悲觀。百度的股價過去三個月整合了40%,但是我們麵臨的競爭壓力其實還是非常大,而可做的東西也是非常多的。我更傾向於更關注產品和技術,看看我們的東西什麼時候讓更多的人從中獲益。如果最終這個目的達到了的話,我覺得股價會自己表揚自己。
主持人:就這個問題我還想有一個更深一點的問題問一下Robin,因為我們知道人工智能這個角色的誕生之前有兩次落潮,但是最終都沒有維持下去。您給我們論證一下,為什麼這次您這麼看好人工智能的時代是真的來臨了呢?
李彥宏:其實我關注人工智能不是最近的事,我在美國讀研究生的時候就學人工智能那門課的時候非常喜歡人工智能。但是那個時候也是被我的教授打擊了一下,他說人工智能是沒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說我隻是空喜歡而已。我確實關注了人工智能很多年,為什麼這次不一樣呢?因為確實是今天的互聯網公司,尤其是大型互聯網公司所積累的數據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公司所無法比擬的。這些數據用來訓練人工智能算法的話,能得到的結果也是非常非常不一樣的。
與此同時,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過去這幾十年在不斷地提升,大家都很熟悉摩爾定律,每18個月的能力增長一倍,成本下降一半。所以,這種增長速度經過這麼多年之後,進步得是很快的,也就是說從量變進入了質變,真正的使得過去我們認為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今天變得可能了。
所以,大量的數據、強大的計算能力在繼續推動著各種各樣新算法的層出不窮,使得今天人工智能已經看到了,並且有很多很多實際的應用。
主持人:是的,我們期待未來人工智能的世界。看一下最後一個問題。
李彥宏:你已經第三次說最後一個問題了。
主持人:這是提問的最後一個問題,作為一隻科研狗,我現在最關心的就是科研圈聞風喪膽的脫發問題。我想請問李先生該如何防止。
李彥宏:我很沒資格回答,我沒這個問題。
主持人:那我們今天的訪問在尾聲的時候,作為主持人我想給自己謀一個小小的福利,我不知道Robin能不能同意?這本《智能革命》的書……
李彥宏:簽名是嗎?
主持人:是的,Robin你太懂了。
李彥宏:沒問題。
主持人:謝謝!
注:封麵圖為視覺中國付費下載。
SDCC 2017
10 月 28 日(本周六),SDCC 2017“人工智能技術實戰線上峰會”將在CSDN學院以直播互動的方式舉行。
作為SDCC係列技術峰會的一部分,來自阿裏巴巴、微軟、商湯科技、第四範式、微博、出門問問、菱歌科技的AI專家,將針對機器學習平台、係統架構、對話機器人、芯片、推薦係統、Keras、分布式係統、NLP等熱點話題進行分享。
先行者們正在關注哪些關鍵技術?如何從理論跨越到企業創新實踐?你將從本次峰會找到答案。每個演講時段均設有答疑交流環節,與會者和講師可零距離互動。
最後更新:2017-10-28 00:24:04
上一篇:
周星馳的真愛並非朱茵,原本要結婚卻被劉鎮偉勸阻,如今陰陽兩隔
下一篇:
趙麗穎新片《忘憂鎮》男主角成謎,林更新卻不小心說出了誰是男主?
汪涵介紹潘粵明,卻遭沈夢辰搶話宣傳新電影,汪涵直接懟她毫不留情
韓雪怒噴攜程,沒想到恰到好處,親子園事件再次發酵!
周星馳成為票房冠軍喜劇之王的秘訣隻有兩個字,卻被諷刺人品差貪財
馬雲一出手網宿科技遭遇5年來大潰敗 高管掀起減持比賽
馬雲越南煲雞湯;搜狗昨晚紐交所上市;攜程給家長兩周帶薪假
謝娜張傑深夜與友人聚會,娜姐孕期未改愛玩天性,準媽媽過渡期太過煎熬
與金馬獎影後搭戲 吳昕評價他“有一顆老人的心” 如今終於火了
除了高曉鬆這些明星也曬早餐,吳昕爺們陳赫接地氣最後一位才叫奢侈
謝娜懷孕3個月出門逛街,網友:和賈玲有的一拚!
就在剛才,馬雲哽咽了,今年這個雙十一,估計他的夢想要破滅了,但葉縣人民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