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81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阿里京东财报股价现剪刀差:京东加速掉队背后的逻辑

8月又进入一轮的财报季,在零售领域,阿里京东纷纷发布新一季度财报,财报发布后这两家在业绩及资本市场的表现方面均出现了相反的走向。

阿里业绩与股价一路上扬,而三个月前奔走相告终于盈利了的京东,在这一季度重回亏损状态,股价更是一路跳水,680亿美金的市值,重新跌破600万美金,那么零售行业又出现新的变局呢吗?显然,这并非偶然,而是变革前夜一次新洗牌的开始。

阿里财报后股价猛涨,却带不动京东三连跌

前不久,京东发布新一季度财报,财报发布后股价持续下跌,虽然巨资参与了联通混改,但似乎也没有提振资本市场低落的情绪。昨日晚间,阿里公布新一季度财报,股价一度大涨5%,创上市以来新高。而相反的,刺激京东股价下跌超6%,其市值更是跌破600亿美元。号称要取代BAT中的B跻身互联网巨头的梦想似乎提前幻灭。

首先我们来看看双方的业绩表现。8月14日晚间,京东公布了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2017财年第二季度业绩。财报显示,Q2收入9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6%。净亏损为2.870亿元人民币,持续经营业务经营亏损4.030亿元。昨晚阿里公布的财报显示,阿里巴巴第一季营收为人民币501.84亿元(约合74.03亿美元),同比增长56%。净利润为人民币140.31亿元,同比增长96%。从增长率来看,规模庞大的阿里增速远远高于规模较小的京东,这个现象对于京东来说是非常不妙的。

因为随着电商渗透率逐渐趋于饱和,市场容量逐渐恒定,这意味着一家平台增速变高,另一家必然是降低的。可以预见的是京东增速全面落后阿里,也意味着双方在业绩上的剪刀差将进一步扩大,更值得注意的是,京东这一季度的财报是在隔离了金融这个成本中心之后的业绩表现。

根据京东财报披露的内容,在各项增长指标中,唯一强过阿里的就是其市场营销费用飙升63%至41亿人民币,那么这意味着京东在拉新获客方面已经触碰到了天花板,因为投入增速已经远远超过了业绩增速,牺牲大部分的利润去需求增长,但这种手段似乎并不理想。

援引京东2017年Q2财报,京东本季度活跃用户增速同比下跌49%。人均订单量仅为7.56,相比于去年的7.78大幅下降。巨额的市场费用投入,并没有换来用户的增长,反而人均订单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京东用户粘性的进一步降低。

另一方面,根据其财报,京东自营业务的履约率逐渐降低,2017年Q2自营业务GMV达1366亿,而列入财报的自营业务营收为854亿,相差竟达512亿,意味着履约率为62.5%。值得注意的是,其2015年Q2,自营业务履约率为65.9%;2014年Q2更是高达68.9%。那么第三方如何,或许更糟。

在毛利率的表现方面,京东以自营业务起家,不同于淘宝天猫的平台模式,京东赚的是差价,2015年Q1到2017年Q2,京东毛利润率在12.2%到15.1%范围内波动,据媒体披露“第三方”业务的贡献约占京东毛利润的40%。更重要的是比如京东的核心页数家电3C领域也逐渐被阿里攻陷。阿里巴巴在财报中披露,天猫的高增长与天猫服饰、快消食品、3C数码等核心行业增长强劲有关,8月15日,全球最大市场调研机构之一的捷孚凯(GfK)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7上半年,一级能耗空调、大容量洗衣机、多门冰箱、55吋大屏电视等“趋优消费”热门品类,在天猫增速分别为795%、349%、210%、114%,均达到整体在线增长率的2倍以上,那么3C家电作为京东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失手,对于京东来说是异常危险的。

更重要的是,不同于阿里多元化扩张的模式,京东目前业务形式单一,过去资本市场对中国电商行业的判断标准是增速与GMV,但现在看来,京东正在失去这样的机会。

京东的天花板在哪?

那么曾经在电商领域的一个现象级平台,甚至被媒体喊出脚踩百度,比肩阿里的京东,为何风向大变,那么我们要回归到京东的崛起历程。

反观京东的逻辑,比如图书业务,而这个时候的电商图书市场刚刚被当当网激活,释放出巨大的流量红利,京东恰恰捡到了当当凭借创新模式激活的全新市场机会;再到3C数码家电领域,这也正是国美苏宁后时代,阿里的电商业务为该领域的电商化铺平了道路,京东也是借东风而起;从2016年开始,京东又开始大喊女性消费,回过头来看,也是在捡食阿里的残羹,再比如金融业务,也是通过账期建立而起。所以京东的崛起,更多的是抓住了市场爆发的机会。

对于京东的崛起除了能够快速响应红利趋势,还有一点是其在物流方面的体现,但现在看来,随着消费需求逐渐多元化与非标化,消费体验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区域性或者物流等单一指标的优劣已经逐渐被弱化。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天猫近期宣布启动北京中心战略,天猫超市联动新零售业态盒马鲜生推出“三公里理想生活区”,为门店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居民提供30分钟-1小时极速达服务,京东一直以来凭借的物流优势,基本上已经成为行业的最低标准。

另一方面,其自营模式主导,迅速做大规模,在营收方面有了更加美观的数据,资本市场的高估也曾多次被分析机构提出质疑。但从毛利率及履约率可以看出,其营收规模并非真正的业绩体现。

同时,在新零售变革的当下,线上线下融合成为行业公认的趋势,于是曾经宣称要用电商干掉传统零售的京东也开始大力布局线下,从帮扶店到百万便利店却无不折戟沉沙,此前被媒体曝光京东帮扶店大面积关门,而负责百万便利店的新通路负责人也已离职,显然,线下这门生意,京东目前来说尚未找到正确的逻辑。而阿里在线下的布局显得更加稳妥,天猫与苏宁、银泰、三江、百联等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也在快速推进,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回过头来再看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其之所以是巨头,更多的是不可替代性,比如百度在搜索方面,是人们触网的主要入口,仅在搜索这一业务上,百度可以更加多元化的去扩张,同时比如大力布局的人工智能也是朝着成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目标,再来看腾讯,其社交链目前来说是更加不可替代的;再比如阿里,开放的平台属性,在电商业务淘宝,搭建起电商的基础设施,天猫同样是品牌方建立第二渠道的必选项,这样的逻辑对于零售行业来说,就如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网一样不可或缺,再比如其B端的云计算生意,基本成为B端市场的基础设施与标准,而京东依然停留在赚差价的经销商思维中。

换个角度来看,BAT被称为互联网巨头的真正逻辑是他们以开放的布局搭建的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并形成一定的标准,这恰恰是京东没有的。京东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无疑也体现出这一点,其对行业的创造性是微乎其微的。尤其在技术上的投入是京东最大的软肋,刘强东说京东要向技术转型,但根据财报数据,其一年的技术投入远不及一个季度的营销投入,反观阿里,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技术方面的投入是逐年增长。

综合来看,目前零售行业处于新一轮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阶段,而转型意味着创造、寻求新的增长点,阿里的业绩增长带动资本市场的爆发也是其新零售战略落地见效的开始,京东能否如之前一样及时抓住别人通过创造激发的流量红利,现在看来充满不确定性,当然可以确定的是现阶段靠“捡”流量红利的时代可能要过去了……

最后更新:2017-10-07 23:08:30

  上一篇:go 京东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下一篇:go 京东快递被天天副总嘲讽,曾经是行业倒数,却总想和顺丰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