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86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京东新通路亮相“春糖”,带来快消B2B的第一波红利

3月23日,“春糖大戏”正式开演,数十万专业观众排着长队,鱼贯进入展馆。同时,3000多家参展厂商更是严阵以待,想要通过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尽可能地打动每一位参观者。

作为国内快消B2B行业的一匹黑马,京东新通路首次参展就引来了众多厂商和媒体的围观。在新通路展区内,参观者对新通路的商业模式和“慧眼”大数据系统等问询不断,很多人聚拢在京东掌柜宝和VR体验区,一股浓浓的科技范儿,传达着领跑者的魅力和实力。

笔者在展会现场看到了新通路举办的“春糖论剑”活动,对于食品饮料、中外名酒和粮油副食等品类的厂商来说,只要具备优质的商品、稳定的货源、有竞争力的价格,就有机会与京东新通路进行深度合作。新通路将提供定制化的快速分销、精准营销、终端行销和大数据等服务,充分发挥京东全平台的价值。

在行业人士普遍纠结自营还是撮合、增量还是存量、统仓统配、提升效率的时候,京东新通路抛出来的关键词已经是“快速分销”、“精准营销”、“终端行销”和“大数据”——就像有人奋斗在温饱线上,有人已经奔小康了一样,完全不是一个世界。不过,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词儿,究竟是海市蜃楼,还是能脚踏实地,新通路需要给出答案。

“新通路速度”的快速分销

最近朋友圈里热传一条消息,脉动今年推出“柠檬来的”新品,并选择了在京东新通路首发,本公众号也在第一时间播报了这个消息。

快消品行业的朋友都知道,以往品牌商将新品铺到终端小店,需要从厂家的库房到各级经销商库房,再配送给终端。即使是第一个收到货的小店,这个过程最起码也要一周以上,要想达到一定的铺货范围,则需要至少1-3个月的时间,而对于很多低线城市的门店,拿到新品可能要几个月之后。但京东新通路依托于京东高效的仓储物流体系,85%的订单商品都可以当日或次日送达门店。

据笔者了解,达能“柠檬来的”第一批货3月11日进入京东新通路仓库,3月13日早8点准时在京东掌柜宝平台独家首发,仅用三个小时就售完首批总量的50%,这个速度在传统渠道是不可能实现的。达能电商负责人对“新通路速度”感到震惊:“这个铺货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根本不敢想象。”

目标精准:从“脸谱化”到“标签化”

笔者观察到近两年品牌商在推新方面有一个典型特点,就是越来越个性化,针对的人群属性越来越细分。另外,品牌商开始逐步放弃渠道的规模性覆盖,开始尝试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在目标客户活跃度高的地区铺货。笔者把这称作从“脸谱化”到“标签化”的演变。脸谱化时代,一个“大单品”走遍天下都不怕,六个核桃、娃哈哈莫不如是。而标签时代,生产更细分、更个性,这就要求每种单品都要找到最有针对性的渠道通路。

举个例子,2017年3月1日到15日,拜尔斯道夫和新通路开展战略合作,针对渠道重点单品进行货架陈列,促进到店产品的动销周转。首先,以慧眼大数据为基础,双方共同选择、确定渠道畅销单品,并定向筛选出目标门店。门店店主在线上领取任务,并按照要求进行陈列,任务完成后上传照片并获得相应奖励。活动上线后,收到任务的店主异常踊跃,几乎每天都在刷新任务目标的纪录。究其关键在于,这部分门店都是被有针对性地挑选出来的,任务投放精准高效。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活动是新通路在锁定目标门店的基础上,进行的终端行销服务的一种形式。整个过程线上线下联动,一气呵成。执行速度快、效率高,让过往传统渠道克扣截留促销资源,再也无机可乘。同时,也使对门店执行效果的监督落到实处。从发放任务、完成任务、获取奖励到再次进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营销链条,最终让品牌商与门店店主双双受益。

抓住渠道通路的大数据红利

说到精准锁定目标门店,就不得不谈谈标签时代,支撑最牛逼产品的核心概念——大数据。传统通路模式下,渠道是一个黑箱,企业根本看不到产品出厂之后流向了哪里。那么在未来,品牌商要想针对个性化商品精准营销,找到消费者,就必须减少渠道博弈,提高渠道透明度。需要说明的是,企业永远都不可能通过对现有的渠道的升级和改造来实现透明化,不能升级,只能重构!

京东新通路于2016年底正式对外发布了慧眼大数据系统,以此作为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的基础,基本上满足了厂商对渠道透明化的需求。

当前,大数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逐渐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生产制造业已迈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红利期已经到来。对于品牌商来说,京东新通路可以将其掌握的渠道数据和消费者数据进行分析,转化为对消费趋势的把握和前瞻,精准预测产品的销量,指导厂商实现智慧生产,提升市场竞争力。难能可贵的是,京东新通路虽将其视若瑰宝,但也愿意向外界开放,来帮助品牌商加速向智慧化商业时代迈进。

最后更新:2017-10-08 01:24:58

  上一篇:go 京东商用布局华南 商用服务再下一城
  下一篇:go 京东起诉自媒体公司侵权,要求其赔偿1000万